李俊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在临床上十分少见, 但是大多数都属于恶性肿瘤。由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发病位置较为特殊, 很难早期发现, 给其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1]。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2002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措施,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11月~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30例进行该项研究, 均已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和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的批准许可。3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 其中男性12例, 女性18例,年龄20~60岁, 平均年龄为(34.5±9.8)岁。10例患者因为腹部巨大肿块而被发现, 20例患者表现为腹部剧烈疼痛、腹胀、食欲差、恶心呕吐、黑便、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其中3例还表现为发热、咳嗽、无力, 4例患者有腰部不适症状。
1.2 治疗方法 3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仅有1例患者自愿放弃手术治疗外, 其他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 肿瘤根治性手术15例, 姑息性手术5例, 肿瘤及受累器官共同切除5例,活检术治疗3例, 1例患者无法切除。
30例患者中除了1例放弃手术机会其余患者的术后病理类型, 具体见表1。29例手术患者术后病理类型为:神经鞘瘤10例, 脂肪肉瘤8例, 副神经节瘤7例, 平滑肌瘤3例,其他1例。
表1 患者术后病理类型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发生在腹膜腔内的肿瘤, 但是并不包括发生在腹膜内脏器如肝脏、十二指肠、胰腺、脾脏等腹膜后脏器的肿瘤。除此之外PRT还不包括其他地方原发肿瘤转移到腹腔内的[2]。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发生的具体原因至今仍然不清楚, 它的发病在临床上非常少见。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可以发生在任何阶段的人群, 但是好发生于50~60岁,PRT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高发年龄为50~60岁, 男性患者多见。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病理类型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类, 依次为中胚层来源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异位组织的肿瘤、来源不明的肿瘤四类。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病变位置较深, 而且临床症状非常不典型, 很难早期发现, 但是一旦患者出现症状发现肿瘤时已经到达晚期, 肿瘤已经侵犯周围许多脏器及血管神经, 大多数患者已经丧失了手术机会, 无法做到完全切除[3]。因此, 早期诊断、提高疗效是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的关键性措施。
3.1 诊断 由于人体腹膜后疏松结缔组织丰富, 可使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向周围器官转移。肿瘤较小时不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 大多患者是在健康体检时被发现[4]。当肿瘤体积增大, 压迫周围脏器才会出现压迫症状。PRT常见的临床症背部疼痛, 可表现为隐痛、剧痛或绞痛。本研究中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临床上主要采用影像学检查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而且影像学检查也是其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CT检查是较好的一种手段, 而且CT检查受到肠道气体、骨骼及脂肪的影响较小。在CT检查中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等特征。除此之外, 在CT检查中还可以判断肿瘤是否侵犯周围脏器及腹膜后淋巴结是否已经发生转移。
3.2 治疗 对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治疗, 如果肿瘤没有发生全身广泛性转移, 均可以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本研究中肿瘤的治疗:肿瘤根治性手术15例, 姑息性手术5例, 肿瘤及受累器官共同切除5例, 活检术治疗3例, 1例患者无法切除。术后病理类型为:神经鞘瘤10例, 脂肪肉瘤8例, 副神经节瘤7例, 平滑肌瘤3例, 其他1例。由此可以看出,良性肿瘤主要是神经鞘瘤、副神经节瘤多见, 恶性肿瘤主要以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多见。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能否完整的切除与术后复发及生活质量有着莫大的关系, 因为肿瘤的边界外科手术切除不完全, 导致术后复发的患者较为常见。在进行外科手术切除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大血管, 避免发生大出血。因为肿块体积较大, 位置较深, 血管被挤压偏离其解剖位置, 而且肿瘤常常包裹着血管生长, 术中很难将血管分离, 所以很容易引起出血。手术前进行影像学检查, 可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了解与肿瘤有关的每一条血管的位置及走向, 这样增加了手术成功的概率。
综上所述, 对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及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及时诊断及治疗可以明显提高该肿瘤的治疗效果。
[1]李新宇,朱继业,王福顺,等.累及大血管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1, 26(12): 994-997.
[2]车向明,甘建新.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误诊原因分析.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1, 5(1): 38-40.
[3]李广俊,赫鹏.原发性腹膜后肿瘤28例外科治疗.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 25(5): 514-515.
[4]姚琪远,丁锐,陈浩,等.腹膜后肿瘤外科治疗及并发症处理.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1, 5(1):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