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瑞君
流行性腮腺炎,是以腮腺肿胀及疼痛为特点的非化脓性炎症,是儿童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本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该病毒也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本病极易引起广泛流行,治疗过程中大多采用中医药抗病毒为主,配合对症及隔离观察等,尚无共识性的治疗方案。为观察本院制剂清热消肿合剂联合“一贴消”治疗本病的确切疗效,笔者对172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进行疗效对比,分析如下。
1.1 临床资料 172例均来自2011-01/2012-12安阳市中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患儿。依就诊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128例,其中男84例,女44例;年龄2岁7个月至14岁,平均(5.0±0.5)岁。对照组44例,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3岁1个月至14岁,平均(4.0±0.3)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2007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2]。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儿童流行性腮腺炎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儿童痄腮中医病证诊断标准;(3)年龄≤14岁;(4)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脑膜炎、胰腺炎等并发症者;(2)合并有细菌感染,或局部化脓性肿大者;(3)其他病原引起的腮腺炎和腮腺肿大,如白血病。
1.5 治疗方法 观察组口服清热消肿合剂,每次1~2mL/kg,每日3次。清热消肿合剂由:柴胡、黄芩、板蓝根、金银花、芦根、石膏、大青叶、荆芥穗、大黄(酒制)、枳实(炒)、甘草等组成,由本院制剂室制成中药汤剂;“一贴消”由白芷、乌药等二十多味药物熬制成膏药剂型外用,敷于患处,3日1次。对照组口服清热解毒口服液,配合鱼石脂软膏外敷。两组患儿均隔离治疗,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1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1.6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后腮部肿胀疼痛消退时间、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并发症及副反应情况。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临床治愈:体温正常,腮肿完全消失,无并发症;(2)好转:腮肿及诸症减轻;(3)未愈:腮肿未见改善,或出现变证。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
表1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两组治疗3、5、7d后腮部肿胀疼痛消退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3、5、7d后腮部肿胀疼痛消情况比较(n)
表2结果表明,观察组腮腺肿胀疼痛消退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128例中发热26例,其他并发症2例;对照组44例发热19例,其他并发症3例,观察组出现发热及其他并发症的患儿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4.79,P<0.05)。
2.4 副反应 172例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皮疹、恶心等不良反应。
流行性腮腺炎是以发热伴一侧或(和)双侧腺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属中医“痄腮”“大头瘟”范畴。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以学龄儿童最多,冬、春季节发病较多。若免疫力低弱者,感染腮腺炎病毒后甚则可出现无菌性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等,已引起高度重视。若广泛流行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及社会影响力。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因感受腮腺炎时毒后,侵犯足少阳胆经,邪毒壅盛于少阳经脉,循经上攻腮颊,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则致腮部肿胀、疼痛、咀嚼不便;邪毒郁于肌表,则见发热等。《诸病源候论·诸肿候》说:“肿之生也,皆由风邪、寒热、毒气客与经络,使血涩不通,壅结皆成肿也。”治疗上以疏风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主。合剂方中柴胡性味苦、微寒,归肝、胆经,主升散,上达头面,长于疏散半表半里的少阳经之邪;黄芩性味苦、寒,入胆经,与柴胡协同清利少阳;板蓝根、大青叶性味苦、寒,专解温毒;荆芥穗具有透邪解表,配合金银花以达疏风清热解毒之功;枳实味苦、辛、微酸,性微寒,气香泄散,降而微升,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痞;酒大黄,其泻下作用稍缓,善清上焦血分热毒。佐以芦根、生石膏性味甘、微寒,清热生津;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风散邪、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柴胡、板蓝根不同程度地对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诸药相伍能明显发挥解热、消证合拍,其效显著[3]。配合“一贴消”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止痛为法处方熬制成膏药外敷。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大黄对大多数革兰阳性细菌和阴性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常见的致病性真菌和流感病毒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还可清除内毒素[4]。方中大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为君药;当归、赤芍、生地、乌药行气、凉血消肿助君药疗效,为臣药;白芷、穿山甲散结消肿止痛、通络,羌活、独活祛风胜湿止痛,共为佐药等。在临床工作中“外敷”简便、安全、易行,能选择性地作用于局部,起到一般内服药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总之,内服清热消肿合剂配合外敷“一贴消”膏能有效抑制流行性腮腺炎病情发展,减轻患儿疼痛及发热症状,缩短病程。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8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S].2007:270-2007.
[3] 刘树华.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经验介绍[J].中医儿科杂志,2007,3(4):28.
[4] 范妙璇,赵海誉,王一涛.中药大黄现代药理学研究与中西医结合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09,7(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