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定位与行为分析

2013-05-28 06:43王永桂刘洪汪远旺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行为分析传统教学角色

王永桂 刘洪 汪远旺

[摘要]本文通过对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案例教学中学生应定位于主动学习者、积极合作者、善于表达者、有效倾听者和勇于辩论者的角色,进而分析了案例教学中学生可能产生主动学习、团结合作、积极竞争的积极行为及应避免产生的从众、排斥、搭便车的消极行为。

[关键词]案例教学 传统教学 角色 行为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131-04

一、前言

哈佛大学法学院在140多年前就将案例教学运用于进行职前教育与培训。随后采用这种方法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及其战后的哈佛商学院,在20世纪30-40年代,案例方法已在商业教育中广为普及,公共管理学院在此期间也纷纷效仿。哈佛的案例教学法一经问世就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尤其是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目前已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众多的大学与其他培训机构把现实世界的案例研究作为教学工具,将管理世界中的问题与方法带到课堂里。案例教学法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备受关注,并被广泛应用到诸多学科的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部分高校与研究机构专门成立了案例研究中心,进行案例教学研究与案例库的建设。案例研究与教学在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普遍推广,在职前教育与培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案例教学已成为我国各高校在教学实践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讨论,就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过程。可见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平台、以问题为基础、以讨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有效学习方法。案例教学将学生置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具有重要地位。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能否使学生扮演好自身的角色,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具体应扮演什么角色?在扮演角色过程中会产生哪些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明确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与组织,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来。

二、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差异

传统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平台、以理论为基础、以讲授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重传授、重理论、重秩序、重系统。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更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学生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开拓。两种教学方法各有所长,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谁好谁坏,在此也不对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劣进行分析,只比较两种教学方法客观上存在的差异,请见表1。

三、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定位

基于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差异,可以看出学生在两种教学方法中的角色定位也存在较大差异。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角色主要体现为被动学习者、被动接受者、封闭式学习者等角色,而在案例教学中,有学者提出学生的角色是去思考、去倾听、去表达与维护他们自己的观点,去争论与挑战其他人陈述的观点。这一观点与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定位完全不同。

(一)主动学习者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学实践中,教和学不是像逻辑思维确认的那样,教然后学,教一学始终是单向、有序地进行,而是有时“先教后学”,有时“先学后教”,有时教一学两者交错进行。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必须成为主动学习者,学生在到课堂之前应保证事先对案例做充分的准备。学生要根据教师事先布置的问题,对案例进行仔细阅读和分析,必要时还要查找和阅读相关的资料与书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案例分析与讨论中来。正如有学者所言:“一个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能力和从案例讨论中学习的能力,与其准备的数量与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学生作为主动学习者在对案例学习动机、学习时间、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应做到自主管理,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主动学习者。

(二)积极合作者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信息流动的多向性,从图1中可以看出这种多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双向流动,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双向流动。这种信息流动的多向性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必须是位积极合作者,才能保证信息流动的通畅与有效。一方面,学生要与教师积极合作,在课前要按照教师的指导对案例进行学习与准备,在课中要回答教师的提问,课后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以团队或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诸如在与案例相关资料的搜集与分析、观点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等方面,都需要依靠团队或小组成员间积极合作才能顺利完成。

(三)善于表达者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要扮演一个善于表达者的角色,这在案例讨论中尤为重要。因为案例讨论要求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和思想,案例讨论前的一切准备为的就是把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表达出来,与教师和同学一起分享,并共享集体思维的成果,这不但会让学生本人有一种成就感,而且通过这种锻炼还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有效倾听者

案例讨论要求学生相互间仔细倾听并且尊重其他人的观点,因为他们是通过集体工作来解决一个问题。通过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思想,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学习到他人的东西;另一方面,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正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何塞·戈麦斯·伊瓦涅斯教授所言:“同样重要的是,你必须准备倾听你的同学并保持开放的态度。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你的同学将提出的观点与论据是你所没有想到过的,并且你必须准备改变你的想法并融合他们的思想,当你发现他们的观点更具说服力时。”在案例讨论中学生不仅必须时刻准备倾听同学表达的观点与思想,还要倾听教师表达的观点与思想,这样才能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让自己的思维不脱离案例讨论的主题与焦点,真正融入到案例讨论中去。

(五)勇于辩论者

案例讨论中要求学生要倾听他人的观点与思想,但这并不是说要一味地去盲从,这与案例教学的目标也是不相吻合的。有学者认为案例教学目标有五个方面:(1)获取间接经验;(2)关注具体问题;(3)进行问题决策;(4)开拓视野;(5)分享不同观点。因此,应要求学生在案例讨论中以一个辩论者的角色出现。尤其是在进行决策时,学生更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不能人云亦云,要敢于迎接其他观点与思想的挑战,并勇于进行积极的辩论,以维护自己的立场与观点。

四、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分析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定位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取向,角色清晰就会产生积极的行为,否则就会产生一些消极的行为。

(一)学生的积极行为

1 主动学习行为

学生明确了其应作为一个主动学习者的角色后,就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体现所扮演的角色。学生会根据案例材料和布置的问题进行主动探索,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案例中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同时,学生会为课堂上案例讨论主动进行各方面的准备。这种主动学习行为是实现案例教学目标的保证。教师也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行为的产生。

2 团队合作行为

学生明确了其应作为一个积极合作者的角色后,就会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在课前会积极地与自己团队中的成员进行相互配合、协作学习及信息与知识的共享,共同学习和探讨案例中的问题,为完成团队的学习任务献言献策;在课中会积极配合团队表达、维护团队的观点和思想;在课后又会就团队的学习情况与效果进行总结,提出相关建议与改进措施。学生的这些行为不仅能保证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并且也提升了自身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实践中应将学习任务安排成团队共同的任务,且学习任务的完成也以团队形式来完成。

3 积极竞争行为

案例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思想。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总是会存在不同观点与思想的相互碰撞,因此,这些不同的观点与思想本身就存在竞争。当学生作为一个善于表达者、勇于辩论者这样的角色出现时,就会敢于面对来自其他方面的观点与思想的挑战,并积极维护自己的观点与思想,勇于进行辩论。这种积极竞争行为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可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对于学习团队来说,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团队成员的团队意识。在案例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进行案例讨论时,教师应有意识、适度地利用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或焦点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竞争。

(二)学生的消极行为

1 从众行为

所谓从众,是指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一种群体压力,群体压力会迫使个体违背自己的意愿,迁就大多数人的意见,从而产生顺从群体规范的一种行为。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从众行为也是常见的。有的学生事先没有进行案例准备,难以有自己的观点与思想,也只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有的学生有一定的观点与思想,却不敢维护自己的立场与主见,一旦有质疑声时,也就随大流;有的学生由于相信群体信息的正确性,而放弃了自己对案例问题的判断;有的学生对案例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观点与见解,但为了避免群体中他人的非议和孤立,而放弃了自己创造性的观点和想法。这些从众行为的产生源于学生的角色定位不清,没有扮演好其在案例教学中应有的角色。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从众行为的产生就要让学生有效地扮演好善于表达者、有效倾听者和勇于辩论者的角色。

2 排斥行为

人际排斥是指交往双方出现关系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如果学生间在性格、态度、情趣、偏好等方面的差异较小的话,则相互间的接受性较好、认知较协调、情感较和谐、行动易一致。一个教学班级中的学生间交往距离远近、交往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性及外形等方面在客观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此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间排斥行为时有发生,表现为相互间拆台、学习上的不合作,严重时可能出现恶意性的人身攻击。排斥行为的存在一方面不利于学生间的团结合作,降低班级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会影响到案例教学的学习效果,甚至不利于教师对案例教学课堂的整体管理与控制。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无法改变学生问的客观差异,但可以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控制排斥发生的频率与程度。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成功地扮演好积极合作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撇开相互间的客观差异,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减少相互间的有意排斥,增强相互间的积极合作。

3 搭便车行为

在案例教学中,搭便车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搭便车行为是指由于个体对群体的学习贡献难以进行具体衡量,从而使个体在群体中的学习付出比个体单独学习时付出要少,进而导致个体在学习上对群体产生过度依赖。有些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或端正的学习态度,在课前自身没有对案例进行学习与准备,课中搭便车,以此来蒙骗过关、滥竽充数。这也与案例教学的方式有一定的关联。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一般做法是将学生按照一定人数分成若干个小组,即问题解决型团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案例的讨论。而问题解决型团队更多地要求成员之间必须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竞争。这样一种方式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地对案例进行分析与思考,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案例教学的讨论中去,并且对团队没有任何学习贡献,只是由小组组长或团队领导完成案例讨论工作。因此,往往导致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性较差的学生产生搭便车行为。这种行为的存在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并易扭曲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态度,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使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知识的共享、相互之间的沟通以及共同的决策等变得难以实现。对于这种行为的防范,教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者。

五、结语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简单传授、被动接受、支配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的中心,并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合作性。这些功能的实现与目标的达成尚需多方面因素的配合。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要能完成从传统教学方式定位的角色向案例教学方式定位的角色的转变。学生角色的明确定位对于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案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清晰地把握学生的角色定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同时,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过程中,教师也应及时了解学生的行为取向,及时引导学生积极行为的产生,防范学生消极行为的发生。

(责任编辑:赵淑梅)

猜你喜欢
行为分析传统教学角色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罪犯行为分析方法
慕课结合传统教学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探析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系统的实现与研究
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分析及若干研究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