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建设的障碍与发展策略研究

2013-05-28 06:43贾晓霞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重点学科项目高校

贾晓霞

[摘要]我国高校重点学科项目的建设正面临着生态建构失衡、违背发展规律、缺乏传承精神等发展障碍,带来了教育资源的高投入和低产出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投资管理经验,本着节约、高效的项目建设目标,提出学科项目建设相应的发展策略:倡导投入产出的生态平衡,分类立项,错位竞争;顺应开放自由的发展规律,学术主导,科学发展;培育特色鲜明的传承精神,凝练方向,团队创新。

[关键词]高校 重点学科 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050-04

高校重点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当前高校生存的生命线,一般要经历从通知、申報、评审到立项、实施、年度或中期检查、验收的全过程。这种运作方式等同于政府投资经济和社会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模式,但在管理对象、形式以及机制等方面均体现出有别于规划建设管理模式的优势。然而,回顾1995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主导的高等教育项目建设工程或计划,典型的工程项目导向型特征已逐渐暴露出立项竞争行政化、过程管理指标化、文化建设形式化等弊端。基于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建设的学术主导特征以及项目管理理论方法研究的对象性,本文拟对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建设的障碍表征及其成因进行深入剖析,并尝试从统筹管理、高效节约的目的出发,在立项管理、过程管理和文化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一、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建设的障碍表征及成因剖析

(一)立项管理迎合权学交易目标,阻碍生态建构均衡

从1995年实施“211工程”开始,高校重点学科项目立项建设管理模式得到明确。这种管理模式具有行政主导、经费专项、责任到人、项目管理等特点。各高等院校作为项目申请方,面对由国家各部委、各级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投资的建设经费,往往为获得资源份额展开激烈博弈,“权利寻租”和“权学交易”行为愈演愈烈。有这样的两个例子在笔者的求学生涯中印象深刻:某市某“985”著名高校的副校长曾经同时是国家级、部级、市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人;某二本院校校长作为市级重点学科负责人,尽管在市重点学科评估中成果未达标,但至今仍然是为数不多的市级重点学科。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高校公共财政资助项目建构的生态失衡问题。

从高校重点学科项目申報主体来看,在国家“九五”、“十五”以及“十一五”经济建设中,一般都是分层次进行建设,并且设有申報门槛,如要求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点、要求“985工程”高校才具有申報资格或优先资源分配权等。这种建设原则虽然有利于提高重点高校学科项目建设的效率,但过于弱化非重点高校或弱势项目,非但无益于高校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且易造成部分高校部分学科或实验室过度投资或重复投资的现象,加剧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局面。

此外,尽管公共财政定期和不定期下达的重大或重点学科项目有增多趋势,但调查发现,最终获准立项的学科项目负责人,几乎都有过硬的行政背景或政府攻关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越发强化了学科生态建构的种种失衡:某重点学科项目或重点实验室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某著名教授或高校领导课题多得做不完,经费上千万甚至上亿;没有行政头衔的普通学者,即使拥有优秀的学科成果也不愿意参与申報;高校重点学科项目主管部门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来自申请部门激烈角逐的干扰和压力。

(二)过程管理追求有形物质目标,违背内在发展规律

虽然国家要求高校对“九五”、“十五”、“十一五”、“211工程”、“985工程”学科建设实施项目管理,但有些项目建设管理过程还是相对落后,对有形物质目标的追求偏离了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某些高校在公共财政学科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后,往往在前期的可行性论证和后期的验收工作上投入较大精力,不太重视项目建设过程的系统化管理,“两头热中间冷”现象明显。调查发现,部分重点高校在获批国家、省部级重点项目或重点实验室之后,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大量购置先进的硬件设备、改善实验环境。事实是,硬件的改善在缩小与国外一流大学项目水平的差距上没有任何作用。二是目前高校的学科建设项目管理表现为宏观的多头管理与微观的多头应对并存,即项目建设的宏观资源配置涉及到校办、学科处、二级学院、图书馆、人事处等多个部门,而微观管理上又要求项目带头人既精通学术又擅长组织策划,还要有足够的参与和调动各部门资源的时间和能力,缺乏促进学科项目建设的科学管理方法,直接影响到高校重点学科项目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文化管理游离知识创新目标,忽视人本传承价值

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已成为目前高等院校的一项常规活动,然而,行政压力下对项目立项的追逐以及类同于经济工程建设的项目过程管理,使某些高校的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等公共财政资助项目的建设目标逐渐偏离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轨道,忽视了团队文化和人本价值观建设。其危害有两个方面:一是名目繁多的学科攻关和人才培养计划不利于学科优势方向的凝练和突破。伴随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级公共财政资助项目的增多,高校的学者和教授们迫于行政力量主导下的学术竞争压力,不得不为学科计划的立项、检查和评审而奔波,很难潜心钻研相关学术学科问题,更别提强化学术团队的文化内涵建设了。二是高校的外延扩张需求不利于学科优势方向的传承和创新。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张,研究同质化现象比较明显,普遍缺乏学科创新和特色的挖掘,且倾向于简单复制国外主流研究方向,不易形成长期稳定的学科方向,也无法通过团队知识的转移和共享达到传授前瞻知识获取方法的目的。

二、促进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策略

从本质上看,目前发生的这些问题均来自于管理体制的缺陷,而其直接结果则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投入产出失衡,基础研究和学术研究虚与委蛇,即表现为一些轰轰烈烈的学科项目建设有硬件、没软件,有人才、没队伍,有投入、没产出。笔者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投资管理经验,本着节约、高效的项目建设目标,针对当前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建设中面临的障碍因素,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一)保持投入产出的学科项目生态平衡,分类立项,错位竞争

在高校,无论是公共财政资助单体学科还是群体学科都具有生态现象,而平衡是学科生态系统建设的核心和灵魂。这里,我们倡导投入产出的学科生态平衡,提出通过分类立项、错位竞争实现学科项目建设目标的管理策略。

1 学科项目战略投资与规划同步策略

考虑到高校战略规划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国家财政资源投资还是地方政府财政资源投资的公立高校,都应该根据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拟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个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必须以某一级学科为重点,分阶段、分需求、分目标落实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高等教育的专项建设项目,在按一级学科选拔审核的基础之上,必须与各个高等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同步机制,按照规划需求核定投资额度,并在战略规划实施的中期和末期,参照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做法,成立独立于政府和高校的发展教育基金会,作为无任何法定或行政权力的咨询团体对各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建设的绩效进行评估。

2 学科项目组织机构与功能协调策略

从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内部结构来看,项目方向、项目队伍、科学研究等结构应该平衡且与功能相协调。要充分考虑各个学科项目之间的相关程度,按学科门类或学科群设置学院。之所以提出这点,是因为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把同一学科分放在不同学院的现象极其普遍,如国内某一高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就分散于经济管理、交通运输和科学研究院三个学院,不仅造成学科方向交叉,在申请重要学科纵向项目时盲目拼凑,无法形成规范的学术团队,而且造成了多次恶性竞争,为了争揽一些横向课题各学院互相压价诋毁。长此以往,学科方向得不到凝练和提升,整个高校管理学科的发展也将受到重创。因此,建议将同一个一级学科门类中的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力量设置在同一个学院之中,促进高校重点学科项目之间的融合渗透,力求使高校整体的强势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实现一种协同进化的平衡。

3 学科项目层级权力与责任对等策略

众所周知,高校重点学科项目有校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乃至国家级重点学科之分。从某种程度上说,多样性是综合性的前提和基础,追求和发展多学科项目,是大多数高校合理而正常的发展目标。但是,公立高等院校本身就有“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之分,因此,高校的公共财政资助项目层次也应泾渭分明,错位竞争以避免学科生态位的重叠。国内一流大学可着眼于国家级学科和博士学位点学科项目建设,以基础研究为主,向国际一流学科靠拢;而地方高校则主抓一般学科项目、校级学科项目以及硕士学位点学科项目建设,侧重于扶持和培养一些社会和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学科项目。当然,在资助力度和强度有别的情况下,对不同类别高校应该承担和履行的社会责任必须进行分类并列人要求项目。如笔者所在的上海海事大学是一所百年“海运”学校,单科性高校发展阶段始终立足于航海和运输,促使其成为“高级航运人才的摇篮”。基于这样的学科传统优势和现有时代特征,该校在“航运技术和管理”和“集装箱供应链技术”这两个“异质”引导下,积极寻找和拓展学科增长点,已获得重点学科项目多项,包括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项目(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航海技术、物流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轮机工程、航运管理),9个交通部和上海市级学科项目,17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并设有水上训练中心,拥有万吨级集装箱教学实习船“育锋”轮、4.8万吨级大型散货教学实习船。

(二)顺应开放自由的学科项目发展规律,学术主导,科学发展

高等教育是具有高度复杂性和技术性的学术性事业,这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项目产品存在本质区别。这里,笔者提出顺应开放自由的学科项目发展规律,通过学术主导、科学发展实现学科项目建设的管理策略。

1 学科项目内隐资源培育策略

随着现代科学由“小科学”向“大科学”方向的迅猛发展,大学学科项目建设也纷纷以调整、共建、合作、合并为手段,对原有项目进行由“小学科”向“大学科”转化的调整,不少高校学科项目规模越来越大、类别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设备越来越先进,然而对高校重点学科项目长期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内隐资源投入却缺乏足够重视。对此提出两项建议:一是顺应当下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呼声,建议高校在思考过度制度化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育学科核心理念。显然,该理念的建立应满足下列要求: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保持一致;把握本学科最高发展层面上的创新活动及学科项目发展规律,改变简单直接采用任务指标型等检查手段的做法;改变无行政头衔的优秀学者或教授申報无助,唯有被动等待项目参与或获得资助后无力支配资源的现状,为更多热爱学科建设的教研人员开展创造性、思想性工作提供保障条件。这方面的经典案例就是斯坦福的成功,其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由一所二流大学跃升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重要的原因就是明确的研究与学科开发中心理念的提出,使以大学为主体的高科技园区得以顺利组建,进而通过推进不同门类学科项目与学科园、工业园区的相互合作与渗透,最终促进了斯坦福与硅谷的共同成长。二是重视大学学報在项目核心竞争力培育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学報在提升学校学术影响力方面的窗口作用。一方面,学科项目建设可吸收学報主要编辑和管理人员参与,增加其对本校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建设现状、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及发展战略目标的动态了解;另一方面,学報可针对本校强势学科项目、新兴学科项目设置品牌、特色专栏等,及时发表学科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通过吸收同行知名学者相关学科成果的稿件,安排与本校教师稿件同期编发以充实期刊内容,扩大自身知名度和影响力,最终实现所在高校学科项目与学報的相互助力。

2 学科项目源流创新管理策略

任何一个新学科的创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使新学科完成它的孕育生成阶段。同时,一个新学科的生成也不是一所高校所能完成的,它是大学和其他社会研究组织共同享有的学术成果。实践证明,无论是潜学科还是发展学科、发达学科,探寻合理的有别于工程项目式的源流创新管理策略至关重要。策略有二:一是关注学科创新点和生长点技术研究。无论是学科项目主管方还是申報方,都应加强与中下游的技术中心和高新技术公司的密切联系,促成学科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公共服务目标的实现。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对于产业发展来说,重要的并不是进入产业界成为产业的主力军,而是使其发展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创新、人才培育和高新技术孵化中心。二是重视学科项目建设中关键人力资本的保持和学术优势的稳定。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建设的主体是教师,生产的产品是知识,因此,体现知识创造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价值非常重要。而大学教师人力资本使用价值的保持与提高,需要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我教学,是因为我要教学;我研究,是因为我想研究;我发表,是因为我的成果瓜熟蒂落。由此,在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美国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激励和稳定重要岗位优秀师资的做法,逐步完成从行政力量的直接安排和深度介入向学术力量实际主导与主动参与的转变。

(三)培育特色鲜明的学科项目传承精神,凝练方向,团队创新

1 学科项目知识变异更新策略

学科本身并无层次性,其层次的发展和变化,取决于学科知识的变异和更新能力。知识创新是形成学科生长点的“发酵剂”,也是学科方向和队伍能否传承下去的内在驱动力。促进知识创新的策略有二:一是紧密依托相关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项目建设,提升学科知识更新速度。针对目前高校重点学科项目“重申報,轻建设”的不良倾向,建议依托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优化组合学科建设梯队,打造相关科研项目品牌或名牌工程,以学科项目建设保证学位点建设,以学位点建设带动项目建设,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二是不断寻找学科新的生长点,扩大学科知识变异空间。加强学科项目的知识管理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内涵,枝剪陈旧知识或者嫁接边缘交叉知识则是其内涵提升的两条基本路径。考虑到现代科学技术以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为特征,通过争取和合作完成大项目不失为探寻学科生长点和扩大学科异质性知识空间的重要策略,强强联合或强弱联合都是可取的选择。强强联合指“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或国家级学科院所等机构之间的重大项目设计上的合作;强弱联合主要指这些强势单位与地方普通院校之间在行业或区域研发技术和方向上的突破。当然,争取大项目还要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如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评奖、学科提成等,创造有利于团体作战的项目环境和机制。

2 学科项目比较优势培育策略

一流大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科都是一流的,而是在某些学科领域具备优势,如剑桥大学的数学学科,耶鲁大学的法学和生物学学科,斯坦福大学的信息学学科,加州理工学院的航空工程和天文学学科等等。因此,无论是什么类型、层次高校的学科项目建设,都必须坚守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而不要盲目在学科建设方面求大求全。比较优势的培育策略有二:一是高校应综合分析自身的学科优劣,与其他高等学校相同学科进行对比,选准突破口,确保学科具有比较优势。典型的例子如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二战后通过出奇制胜、先声夺人的学科项目占优策略,果断地从核物理研究转到天文和生物学科的研究,完成了基因双螺旋结构这一项20世纪人类重大的科学发现。学科方向一旦确定,不应因人、因时轻易改变,因为明确的学科方向是学科项目战斗力凝聚的根本。二是正确处理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关系,既不能放弃、削弱传统学科的优势,又要重视、鼓励新兴学科的发展,构建和传承积极向上、团结协作、集体攻关、共同创造的学科精神和导向力量。同时,考虑到高校普遍比较重视硬件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建议加强渗透在学科精神血液里的项目文化建设。借鉴发达国家学科文化建设经验,通过学科建设方针、理念、风格、品位、特色和人文精神的设计和贯彻,凝聚学科队伍,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中努力创造自己的学科文化形式。

任何一所希望成为“百年名校”的高等院校都必须制订学校的发展战略,显然学校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通过一系列学科建设项目来实现,否则一切都将成为“空谈”。因为学科项目如同大学的脉络,脉络的良性循环才是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责任编辑:刘新才)

猜你喜欢
重点学科项目高校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重点学科”的综合评估模型
房地产开发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加强公路工程成本管理的措施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引文分析的科研人员文献需求研究
对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