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田勇
从“扫货”到“被套”,看到的是“中国大妈”的无奈。而盲目加入抢购黄金的行列,折射出的不仅是对投资的焦虑,更是民众缺乏投资渠道的一种现实尴尬。
自4月12日国际金价暴跌以来,“中国大妈”一战成名,横扫黄金300多吨。
一直以来,黄金作为避险资产,价格走势表现强劲。然而,4月、5月对黄金投资者来说有点残忍。自4月12日国际金价暴跌以来,“中国大妈”一战成名,横扫黄金300多吨。正当人们笑称富起来的“中国大妈”战胜了“华尔街大鳄”之时,黄金价格却持续下探,“抄底”变成了“被套”,“抢金热”也随之迅速退烧。
从“扫货”到“被套”,看到的是“中国大妈”的无奈。而盲目加入抢购黄金的行列,折射出的不仅是对投资的焦虑,更是民众缺乏投资渠道的一种现实尴尬。
黄金暴跌表面上是“华尔街大鳄”做空的结果,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有必要对投机炒作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剖析。
从市场预期方面来看,通货膨胀有所减弱,美元开始走强。随着美联储、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与日本央行持续推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造成通货膨胀压力上升,货币购买力不断下降。黄金作为贵重商品,具有保值增值的性质,因此成为投资者对抗通货膨胀的手段之一。另外,黄金的全球价格以美元计价,美元汇率的波动会造成黄金价格的相应波动。2013年以来,美国经济呈温和增长态势利于美元升值,就业市场疲软、通胀水平维持低位使得投资者普遍下调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日本推出超预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同样加速美元看涨,支撑金价高位运行的主要因素有所减弱。
此外,塞浦路斯抛售黄金引发市场担忧。塞浦路斯危机爆发后,欧元区政府对提供援助提出了严厉的附加条件。出于融资需要,塞浦路斯政府抛售央行储备黄金,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供求。更为严重的是,市场担心由此引发“羊群效应”: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国家深陷债务危机,黄金储备量却远胜塞浦路斯,这些国家是否会效仿黄金抛售行为受到很大关注。一般情况下,发生战争或经济危机时,股票、基金等投资工具会受到严重冲击,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其价格能够保持不变甚至稳步上升,有“盛世藏古董,乱世藏黄金”之说。而此次抛售行为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改变市场预期影响黄金的避险功能造成金价下行。
目前,黄金价格正向内在价值合理回归。由于黄金具有价值稳定、不易崩盘等属性,人们往往将多余货币投资于黄金以对冲风险,黄金价格从1999年的约300美元/盎司一路上升至2011年的1920.7美元/盎司的历史高点充分反映了人们对黄金的需求之旺盛。然而,黄金价格虚高,意味着投资泡沫可能已经形成,近期国际金银价格持续走低,可能是黄金去泡沫化及价值合理回归的过程。
以上原因实质上引发了黄金价格的下跌,多属于中长期因素,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黄金价格下行的总体趋势不会出现大幅波动。相对于国际黄金炒家,“中国大妈”买入的黄金量只占整个黄金市场很小一部分,并且以消费品为主,对黄金价格影响力不大。
不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亚洲国家,黄金暴跌均引发需求的大幅增加。然而,不同国家购买黄金的种类、投资方式以及狂热程度有所不同,反映了东西方投资理念的差异。
美国的黄金储备数额居于首位,其国民投资黄金的方式以鹰洋、枫叶金币和黄金概念基金为主。在欧洲,尽管金条、金币的受关注程度大幅提升,并未出现大规模的抢购热潮。与发达国家的理性投资形成鲜明对比,亚洲国家在金价下跌时则出现买金狂潮。中国、日本、泰国等国人民对纸币货币的购买力信心有所下降,热衷抢购金条、金饰等消费品,多个城市实物黄金出现脱销。
具体到中国,一方面,中国人的黄金情结自古有之。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黄金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穿金戴银是身份尊贵的象征。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意识到黄金的重要性,从“黄金刀币,民之通货也”的记载中可见一斑,这与马克思的“黄金天然是货币”理论不谋而合。另一方面,现代的婚姻嫁娶中,购买三金(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作为传统被继承,成为大部分人结婚时的必要选择。因此,中国人投资黄金多限于饰品,其中蕴含诸多非理性因素。
潜在的巨大投资需求却没有良好的渠道进行释放,此次抢金事件就是再好不过的证明。
对于发达国家居民而言,短期行情的跌涨不会过多影响其对长期投资选择的判断,“放长线、钓大鱼”是其一贯秉承的投资理念,试图以长期投资获得稳定利润。因此,居民更加倾向于购买黄金类基金产品,充分利用专家理财。短期投资中,居民以购买投资型金币为主。而中国人在购买黄金的问题上表现得更为狂热和趋同,是担忧通货膨胀和缺乏投资渠道双重作用的结果。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居民在投资理财方面应注意:投资黄金有多种交易方式可以选择,如黄金首饰、实物黄金、纸黄金、黄金期货等,居民应当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财务状况,在充分考虑投资和变现成本的情况下进行选择;鉴于央行在短期内加息的可能性较小,投资者可以选择长期的存款品种和理财产品,其中理财产品应以保本型为主,重点选择投资于国债、央票等信誉度较高投资标的的理财产品。
我国是高储蓄率的国家,截至2012年底,居民个人储蓄余额高达41万亿元,潜在的巨大投资需求却没有良好的渠道进行释放,此次抢金事件就是再好不过的证明。
银行、股市、债市、房地产、实业等投资渠道无不有所缺陷。银行方面,若仅仅把钱存入银行,存款利率较低,根据“费雪效应”,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水平之差,多数情况下为负值,居民财富缩水;若投资于银行理财产品,尽管理财产品多规定固定收益率,但对“借短贷长”的期限错配缺乏相应监管,风险集中爆发的可能性加大;股市方面,我国股市近些年持续萎靡不振,若遵循“买涨不买跌”原则,入市获利希望渺茫;债市方面,尽管债券市场持续升温,融资规模进一步扩大,但仍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如民营企业先天不足、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等,尤其是前段时间曝光的债市灰色利益输送链,令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债市有待进一步整顿;房地产方面,全民炒房导致楼市价格虚高,房地产泡沫显现,同时房价受国家行政干预的影响较大,国家接连出台调控政策,多数居民处于观望状态;实业方面,中小制造业由于成本上涨、缺乏品牌、创新不足等原因,利润越来越薄弱甚至倒闭,使得大量资本脱离实业向更有利可图之处转移。
政府应该看到民间资本的投资乏力,为民间资本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中国金融市场缺乏深度,今后金融改革应立足将资本向提振消费的方向转化,使未来的经济发展能够容纳民间资本的大规模参与,期待一个更加多元化、透明化的金融体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