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

2013-05-21 07:47李彩霞邬胜勇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3年3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川崎内皮

李彩霞,邬胜勇

川崎病(Kawasaki's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该病的主要特点为全身性血管炎,且以儿童多见,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1]。据研究,该病可能与病原体感染有关,特别是一些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等感染引发相关的人体免疫功能紊乱,从而导致急性发热等症状[2]。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3],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症状与普通感冒较为相似,同时可伴随皮疹、淋巴结肿大、粘膜充血、皮肤红斑等。近年来,临床上多常规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早期治疗,但是单独阿司匹林治疗效果往往并不十分满意[4]。本研究选择我院2008年3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162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3例采用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162例川崎病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其中男102例,女60例,年龄6个月~6岁。将患儿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83例,平均年龄(3.5±2.5)岁;对照组79例,平均年龄(3.8±2.4)岁。两组冠状动脉扩张(CAD)的患儿均为5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

1.2 诊断标准 川崎病联合冠状动脉损伤的临床诊断标准:(1)冠状动脉内膜回声显著增强;(2)冠状动脉的内径标准大于2.5 mm(<3岁);大于3.0 mm(<9岁);大于3.5 mm(<14岁);(3)冠状动脉瘤内径3.5~7.5 mm;(4)冠状动脉瘤(巨大)内径大于8.5 mm。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常规治疗,并予以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措施,阿司匹林用量45 mg/(kg·d),口服,3 次/d,热退后减至 5 mg/(kg·d),1次/d,连续用药至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疗程为8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以350 mg/(kg·d)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 h内快速输注完毕,连续输注5 d,合并发生CAD的患儿,可以延长乙酰水杨酸的持续用药时间。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恢复情况和CRP(C-反应蛋白)、ESR(红细胞沉降率)、WBC(白细胞)、血小板计数(PLT)等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和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总热程、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实验室指标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RP和ESR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儿急性期临床恢复情况对比(±s,d)

表1 两组患儿急性期临床恢复情况对比(±s,d)

颈部淋巴结肿大消肿时间对照组 79 11.5±4.0 10.5±3.3 2.5±0.5 3.3±2.0 4.3±1.5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 总热程 退热时间 粘膜充血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2.7±1.6观察组 83 10.3±3.4 9.4±2.5 1.2±1.0 2.7±1.9 4.1±1.4 2.4±1.4 t 2.364 0 2.154 2 2.067 8 1.543 2 1.723 7 0.968 3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对比分析(±s)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对比分析(±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CRP(g/L)ESR(mm/h)WBC(×109)PLT(×109)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79 57±20 21±6 79±25 24±7 17±6 9±4 341±103 209±83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18±7 8±5 350±107 203±87观察组 83 58±23 20±7# 80±27 22±5#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出现1例寒战、2例皮疹,对照组出现1例寒战、1例皮疹,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川崎病的发生率已逐渐高于风湿性心脏病,是小儿心脏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而且与成年人冠脉病变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5]。川崎病一般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患者的预后较好,但是小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冠状动脉扩张(CAD)[6]。据统计,约有45%的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损害。研究表明[7-8],川崎病患者血液内的单核巨噬细胞极易产生大量炎症细胞,引起血管内皮大量凋亡,导致血管内皮的损伤,特别是冠状动脉内皮受损,从而引起冠脉相关的心脏病。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在短期内明显好转,在较短的住院时间内迅速退热,急性期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儿的相关实验室指标也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而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基本相当,与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8-10]。研究表明,川崎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主要是CAD以及冠状动脉瘤等,早期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有效缓解患儿冠脉病变程度,其应用在临床上已逐渐得到广泛认可[11-12]。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应用的阿司匹林具有消炎镇痛等作用,是治疗川崎病的重要药物,然而单独应用阿司匹林仅仅是快速减轻患者的发热症状,而对冠状动脉的损害无明显的逆转治疗效果。本研究中使用的丙种球蛋白作用机制可能是竞争性结合血管内皮细胞受体,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从而阻断内皮损伤过程,而这种作用机制在冠状动脉内皮尤为显著。同时,丙种球蛋白还可以大量活化患者体内的淋巴细胞,通过免疫调节作用,降低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速度。此外,丙种球蛋白还具有中和病原体和内毒素的作用。以上作用机制综合作用,充分发挥了治疗效果。

总之,早期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的治疗效果较好,而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其疗效确切而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推荐和应用。

[1] 李建国.两种方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12):60-63.

[2] 张煜华,马远平,古奕文.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国际医药导报,2012,28(12):1726-1728.

[3] Pinna GS,Kafetzis DA,Tselkas OI,et al.Kawasaki disease:an overview[J].Curt Opin Infect Dis,2008,21(3):263-270.

[4] 胡海云.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1,31(9):95-96.

[5] Tirel O,Bomaun H,Hatipoglu N,et al.Kawasaki disease in dizygotic twins in Turkey[J].J Rheumatol,2011,38(8):1812-1813.

[6] 孙利炜,李丽红,刘愉,等.川崎病急性期细胞因子及T细胞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6):445-446.

[7] 陈波.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24):3000-3002.

[8] Cha S,Yoon M,Ahn Y,et al.Risk factors for failure of initial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treatment in Kawasaki disease[J].J Korean Med Sci,2008,23(4):718-722.

[9] Kim GB,Kim HS,Choi JY.Chronic total occlusion by stent fracture in Kawasaki disease:is recanalisation possible[J].Cardiol Young,2011,26:1-3.

[10] 黄国日.川崎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的疗效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1):11-12.

[11] Suenaga T,Suzuki H,Shibuta S,et al.Detection of multiple superantigen genes in stools of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J].J Pediatr,2009,155(2):266-270.

[12] 赖坤生,黄木营,李丁科.感染对川崎病的丙种球蛋白疗效和冠脉损伤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6):145-146.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川崎内皮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CRP和NT-proBNP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意义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观察
小儿不完全性川崎病33例早期诊治分析
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妊娠合并ITP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