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看“村小”

2013-05-19 10:19雷怡安
四川党的建设 2013年11期
关键词:村小务工人员成都市

●本刊记者/雷怡安

(图片均为成都温江区万春学校)(责编:李静)

“你想象中的学校是啥样子?”面对记者的提问,12 岁的代佳煜回答:“就是以前那个样子”。她所说的以前的样子,其实就是简陋的校舍和满是泥巴的操场。

进城务工的李琦妈妈把女儿李琦从新疆带到温江区来上学,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她最担心的问题是:自己的孩子能顺利入学吗?

在一个又一个疑问和担心中,成都教育均衡化的步伐越走越快。2004年,针对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突出、乡村教育薄弱化的现状,成都市教育局实施了以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为标志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2012年,成都市又正式启动从“学有所教”向“学有良教”阶段转变的规划。

教育公平是学有良教的重要之举,如何达到公平?如何让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本刊记者走进了几所学校,一探究竟。

公平一:一样的校舍

成都市教育局2012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878 所,在校生108.27 万人。其中,小学510 所,在校生68.33 万人;初中168 所,在校生39.94 万人;九年一贯制学校200 所。在这些学校中,有数量不少的村小存在,比例不可小觑。和城市中漂亮的校园相比,简陋的校舍、泥泞的道路、坑坑洼洼的操场是村小给人的第一印象。许多年里,村小教育滞后,发展不良理应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硬件设施的配备缺失。

正因为看到了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2000年,成都市提出了城乡教育均衡化,这一次不再是简单的、低层次的均衡,而是优质教育的城乡一体化。

温江区的玉石小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村小,学校总共300 多个学生,10 个班级。在这里就读的学生全部是农村孩子。

“以前上体育课,前面的人跑步,后面的人就要吃灰”。这个场景一直停留在如今已是玉石小学6年级学生代佳煜的记忆里,这也让她形成了对学校最基本的印象,以至于记者问她有没有觉得当时环境很恶劣时,代佳煜偏着脑袋,认真地想了想,然后小声地回答道:“没有”。也许像她一样的孩子早已习惯了村小的模样。

2008年的汶川地震损毁了本来就简陋的校园,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师生们都是在板房里度过的。面对这一切,一部分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离这较远,条件却比这好的学校去上学,一时间,暗流涌动,学生人数开始流失。

面对学校的现状和生源的流失,特别是在成都全市城乡教育均衡化的大背景下,重建学校迫在眉睫。

2009年,当崭新的教学楼,标准的塑胶操场,极富玉石文化的校园长廊,乡村少年文化宫以及教室里配备的电脑出现在所有师生面前时,所有人包括村上老百姓都惊讶了:这还是原来的村小吗?

代佳煜最大的感受是现在上科学课,再也不用凭想象学习了,一件件实物的出现让同学们惊喜不已。校长梁军拿出一盒用福尔马林泡着的小蛇标本,说:“让学生们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插图,而是亲眼看到实物,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和玉石小学有同样经历的还有万春学校,它同样是一所村小。就在这几年间,万春学校已经提出了“和国际接轨”的口号。修建一新的校舍,绿树成荫的校园,文化气息浓厚的学生活动操场以及标准规范的食堂,这里已经不再是人们口中所谓的村小了。

“以前许多家长都要把孩子送到外面去读书,现在再也没人提出要离开这里。环境好,校园漂亮,大家都愿意在这里上学。”万春小学的郑校长说。

要实现“学有良教”,就必须更加关注教育公平,以促进教育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教育配套政策是“学有良教”最基础的一步。

图/魏东

公平二:学生为本

教育的核心是人。作为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温江区,全区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众多,在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就业问题后,如何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成为了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

万春学校总共有1600 多名学生,外来进城务工子女学生人数为498 人,占了学校总学生人数的30%。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适应”成为了必修课。

杨永成是万春学校7年级的任课老师,这个年级180 多名学生,外来务工子女学生40 多名。来到陌生的地方,面对比原来环境要优越的一切,有些孩子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质。杨永成说:“有些孩子很内向,有些孩子又很外向,但其实都需要去引导他们,规范他们的行为。”为了不让这些孩子觉得和其他人不一样,学校老师针对这个群体的孩子,举办了单独见面会,让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都能轻松地向老师吐露心声,消除隔阂。

李琦的父母从新疆到温江来打工,李琦也自然成为了外来务工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不能顺利入学?会不会交很多择校费?进入学校后会不会受到歧视?这些问题让和李琦父母一样的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担心。

李琦也同样担忧一个问题:自己是外地人,爸妈在温江打工,这里的小朋友会不会不和自己做朋友?老师会不会不喜欢自己?

一切的疑问都在她就读后解开了,老师成为了她的亲人,同学成为了她的朋友。“有好几次,我衣服的扣子掉了,都是老师亲自帮我缝上的。”

李琦脸上露出的灿烂笑容,已经证明了:作为一名进城务工子女,她在这里过得很好。

从农村到城里来上学,在许多农村人眼里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我们不是城市人,又没有文化,让孩子在城市上学真的很麻烦。”几年前,李大哥来到成都帮人修车,但孩子上学问题如何解决呢?

如今,李大哥的孩子李彦已经是成都市玉林小学2年级的学生。回想当时孩子上学时的情景,他记忆深刻:政策很明确,到学校去问,老师也讲清楚了到底怎么才能入学。“过程顺利,没有多花一分钱”是他最大的感受。“只要看懂政策,拿齐证件,在成都上学其实方便得很”。对进城务工人员来说,解决了孩子的上学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他们最“老大难”的问题。

针对进城务工子女上学问题,成都市又再次出台了《关于做好2013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更多方便快捷的入学平台。

成都市教育局2012年的数据表明,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34.1 万人(其中:中心城区接受20.2 万人),占义教段学生总数的31.5%(其中:中心城区的比重为49%)。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公平就学成效明显。

公平三:师资力量

师资不均衡已然成为了如今禁锢教育的一道难题,城市的学校聚集了雄厚的老师资源,许多家长在考虑孩子上学的问题上早已将老师作为判定就读优势的标准,于是许多人挤破了头,彻夜排班站队希望为孩子“捞着”一个名校的席位。然而城市以外的学校,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吸引不了优秀的师资力量。自然,这里的教学质量也就逊于其他学校。

正是看到了师资力量的严重不均,成都市加强了城乡中小学之间的干部双向互派和教师交流。从2010年,成都每年选派40 名城区(城镇)学校优秀干部到农村学校任校级干部,同时,每年还选派不少于40 名农村中小学后备干部到城区(城镇)学校中层及以上管理岗位锻炼。实施“常青树计划”,每年面向全市招募名优退休教师,到远郊区(市)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担任学监、导师、把关教师。

杜晓梅是玉石学校一名年轻的教师,她是成都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村学校骨干教师进城跟岗培训计划”的一员。这次她参加的“教师专业发展合作意向”培训主要是依托高校资源和成都师范学院进行合作,请学院优秀教师到学校来培训学校教师。

“之前也有培训,但通常要请假到城里去学习,这样耽误了给孩子上课的时间。”杜晓梅认为现在的这种方式很好,请优秀老师来学校讲课,既免除了车马劳顿又能够不耽误教学,更重要的是还能和优秀教师进行长时间交流。

“虽然我们是村小但不代表我们比别人差。”杜晓梅说起来充满了信心。经过经常性的师资交流,学校的老师明显感到自身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此时此刻,徐艺正飞快下楼。他突然放慢了脚步,因为他听见楼下有人上来,他熟悉张仲平的脚步声,那不是他。而且,很显然,那也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他急忙躲进一个房间,并偷偷地把手机调成震动。

2013年6月,成都市玉林小学再次来到新津花源小学参加关于“融合教育”研究的教育科研沙龙活动。为了让农村学生学习到更多知识,教师间的培训和交流显得十分重要。

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两校进行互动交流。自2009年,玉林小学与花源小学组建城乡学校互动发展联盟正式启动后,两校在教学科研、艺术人才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等三个方面相互合作交流、资源共享。

而引进优秀教师也是均衡教育的一步。外籍教师在城市里的学校早已不是新鲜人,但是出现在乡村小学里却显得有些另类。玉石小学和万春学校同时都引进了外籍教师,本来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效果非同寻常。

古旻熹是9年级学生,她如今已从害怕上英语课变得期待上英语课。“外籍老师上课很生动,很有趣,我们班同学都爱上他的课。”不仅学生有这样的感受,连老师也同样觉得吸收优秀老师到校授课,对于提升本学校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外籍老师给我们也提供了新的上课思路,对我们是冲击但更是一种激励。”本土校园老师这样评价外教。

2012年,成都市又正式提出促进教育“三圈一体”优质均衡发展战略,全市20个区(市)县组成了10 对“一对一”的互动联盟,实现县域教育之间的整体对接和互动交流。

图/魏东

采访至尾声,我意识到成都市提出的“学有良教”对于村小来讲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在这样宏大的主题下,我采访的主体是乡村小学。

在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中,乡村教育应该比城市教育更渴望改变更渴望均衡。由于地处偏远,资金有限,教育缺人,观念滞后,乡村教育的发展一度举步维艰。然而在四川,农村人口的比例是相当大的,所以不将农村子女上学问题解决好就不是真正解决了教育问题。

没想到,我所看到的两所村小早已不复记忆中的印象,甚至在有些方面都能和城市学校媲美。走在校园中,无数个从我身边走过的学生会笑嘻嘻地喊我一声老师好,看着他们自然的笑容,我想他们是真心喜爱自己的学校。

教育的功能在于教书育人。只有让乡村的孩子享受到和城市的孩子同样的学习环境,拥有同样的师资,怀揣同样的梦想,他们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村小务工人员成都市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村小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
广电媒体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关爱报道”的探讨
村小支持行动
——把关注点延伸到基础教育的“神经末梢”
村小消失后对农村文明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