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认知规律,优化教学流程

2013-05-17 08:04梁丽娜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1期
关键词:认知规律自主探索小学数学

梁丽娜

摘 要:要想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师就必须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出发,还原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参照教学内容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努力完成教学资源优化配置,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流程,让学生通过体会数学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进行知识内化和迁移。下面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进行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认知规律;数学思路;自主探索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发展,一线教师都积极学习精神、革新理念,逐渐摒弃了传统的照本宣科的呆板理论宣讲的教学模式,代之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还原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体会数学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进行知识内化和迁移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处于辅导地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关注学习主体——学生的发展,以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优化教学流程,最终提高课堂效率,达成教学目标。

一、设计活力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成功的导入是高效课堂的肯綮。因为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其有意注意时间相对较短,注意力很难集中,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设计活泼、有趣的导入情境来吸引学生注意力,驱动学生深入探索。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就比较注意巧妙设计课前导入,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较大的学习内驱力和高涨的学习情绪,谋求寓教于乐的最高境界。

例如笔者在教学《图形的面积(二)》知识时,笔者就站在激发学生兴趣,牵引学生认知的角度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如下导入:“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可是生活中有些图形不是只有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然后笔者顺手指向黑板上方国旗上的五角星)请同学们说一说五角星的面积应该怎样算呢?”大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正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我们就成功引入新课,引导大家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解法。如此导入,正中学生探知新方法的下怀,对图形面积的结构和求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对接下来的课堂学习起到积极作用。

二、剖析数学思路,训练应用技能

小学高年级会大量出现应用题,而许多学生觉得应用题理解困难,往往找不到解答思路,弄不清楚题干数据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步骤捋顺已知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而掌握解题思路,纲举目张,洞悉正确的解题方法。

我们可以以如下应用题为例:“某工程需要挖掘670方沙土,前四天半工人们平均每天挖掘82方,因为突然接到通知,剩余的必须在三天半内完成,那么剩余的平均每天要挖掘多少?”其实这道题的思路是这样的:总任务需要挖670方,且已经按每天挖82方的速度挖掘了四天半(4.5天)也就是已经挖掘了82×4.5=369(方),那么还剩余:670-369=301(方),这剩余的301方按通知规定必须在三天半(3.5天)内完成,其中301方是工作量,3.5天是工作时间,题目要的是工作效率,根据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列式得:301÷3.5=86(天)。应用题其实不难,只要我们认真剖析,一步步挖掘数与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可以找到解题思路,于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教师积极指导,学生自主探索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是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所以,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探索,自主地学习。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因为学生对三角形比较熟悉,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来完善知识和技能。一名学生在给一个钝角三角形中锐角对应的边画高线时,并没有向锐角三角形一样在三角形内找到相应的高线,学生此时产生了疑问,这条高线在哪里呢?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引导:“要是我们把锐角对应的边进行延长,看看是不是能够找到呢?”学生随着我的引导找到了在三角形“外边”的高线。这样引导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而且学习自主性也在找到答案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开展数学活动,实践运用技能

数学的学习目的是培养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到广阔的自然中,亲身解决数学问题。在学校的操场有一个大树,很高,我把学生带到这里,是想让他们应用刚刚学过的比例尺知识,测量大树的高度。学生来到操场后,对于测量大树的高度都觉得很难。他们想了很多的办法,但是都不能准确测量或者是无法测量。这时我提醒学生,可否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测量大树的高度?学生茅塞顿开,纷纷发表意见。于是有人提出找到一根木棍,把木棍的长度测量好,然后再把木棍立在阳光下,测量木棍的影子正是木棍长度的一半。这时学生纷纷想到了测量大树的影子,再按比例尺的计算方式求出大树的高度。这一下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又提出测量篮球架的高度,测量教室的高度。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索与理解。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分析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引导他们捋顺数、量以及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鲍志福.优化课堂结构,活化数学课堂[J].文理导航:下旬刊,2011(05).

[2]郭述霞,黄继辉.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模式初探[J].新课程:小学,2012(08).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石崎社区新华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认知规律自主探索小学数学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创新教育发现数学——以小学数学为例
初中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教学初探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