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勇
摘 要:教育目的实现的重要途径是课程,同时课程还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进行课程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
关键词:目标转变;主体地位;创新意识;自主合作探究
课程改革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仍然单纯地传授知识,并没有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不强。围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通过积极探索,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改变偏重知识传授的现象,重视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在新课程中,教学目标由原来的传授知识向三维目标转变。地理素养是每个公民都应当具备的,学生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并不是只知道地理知识。我们生活的地球现在面临很多的问题,未来还可能会面临更多的问题,而学生作为地球上未来的公民和未来协调人地关系的主人公,更需要通过地理学习形成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三维目标可以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新一代地球公民。
二、改变教师是课堂主体的现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一节课下来,老师很辛苦,在台上足足讲了45分钟,但是下面的学生却听得昏昏沉沉,不知所云,这是为什么呢?有一句名言是:“告诉我,我会忘记;教给我,我可能记住;让我参与,我才能学会。”学生不知所云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参与进来。
课堂不是仅仅由教师完成的,而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构成的。在课堂中,老师固然要讲,学生也固然要听,但是老师不能占用全部课堂时间,学生也不能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在学习时若主动参与,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自然资源的分类”时,传统讲法是老师告诉学生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这两类有什么区别,分别包括哪些资源。可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可能不会完全学会,因为学生没有参与进来,他们的印象就不深刻。相反若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参与进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然资源有哪些,并写在黑板上,然后提问学生黑板上写的自然资源如何分类并让学生在黑板上分类,此时学生的自觉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自觉地阅读课本,看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特征。让学生在黑板上分别画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台上学生在黑板上画,台下的学生在心里画,都在看自己想的跟他画的是否一样,这样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通过他们的思考参与,就能将这部分内容掌握。
三、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倡“自主合作探究”
传统的地理教学在学生创新意识的问题上不够重视,但是创新是一个民族想要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而新课程比较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在课堂中实现创新呢?首先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想、敢说,但是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对他们的创新进行适当的评价,让他们对自己的想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教师也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肯定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教学中也是这样,若学生自己想学习,学习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乐趣,他会很享受学习的过程并且越学越快乐;相反,若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就会觉得学习很痛苦,很没意思,学习的效率就会降低,可能会事倍功半,长期下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没有好处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新课程中,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够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与人合作时,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及思维与他人交流,
同时通过沟通及理解可以知道他人的思维,通过这种思考、知识的分享,能够开拓他们的思维、激发灵感,并且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激发学生合作的意识及正确的合作方式,不能让课堂变成聊天室;第二,要鼓励学生及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对的部分要及时鼓励,给他们信心,错的部分要给予纠正,但是又要注意保证学生的自尊心不被伤害;第三,要正确引导小组的合作,不能让所有的机会被同一个学生占去,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能够将他们的想法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进步。
探究学习需要给学生创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有主动发展的心理安全感。探究学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在人类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二是让学生有求证的实际行动,光有天马行空的思维是不够的,还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对科学的尊重;三是注意探究学习的开放性,同时要注意积极的启发和引导。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阿右旗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