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2013-05-17 01:37蒙晓叶韩建民
关键词:甘肃省城镇化农村

蒙晓叶,韩建民

(甘肃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一、甘肃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一般城镇化水平在70%以上为发展成熟阶段,在30%~70%之间为快速发展阶段,而处于30%以下为城镇化的初级阶段。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已经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北京、天津、上海3个城市处于城市发展成熟阶段。[1]2011年中国统计网显示:[2]2010年我国高中、初中、小学的入学率分别达到83.3%、87.5%、98.9%。家庭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分别达到35.7%和41.1%。

甘肃省城镇化进程的整体情况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近年来,城镇化水平的增长速度相对高于10年之前,但是由于历史和自然方面的原因,目前依然处于城镇化的初级阶段。根据2000年的 “五普”时全国各地区城镇化水平排名以及2002年全国部分地方社会统计公报公布的城镇化水平,在西部12个省区中,甘肃省城镇化排名排在第9位,位居西北五省最末位。[3]表1是2003年的一个统计情况分析,当时,甘肃省小城镇数量463个,在这其中,县城总共66个,县城以外的建制镇397个。截至2003年末,除了县城关镇和划入城区的乡镇,397个小城镇镇区总人口184.53万人,农业人口117.59万人,非农业人口66.94万人,非农业人口占镇区总人口的36.4%。表2是2010年全国以及甘肃省西部地区几个市人均GDP、产业结构比值和城镇化率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到,西部地区几个市的城镇化率是比较高的,充分说明甘肃省城镇化率步伐不断加快。

表1 甘肃省小城镇区域分布 (2003)

表2 2010年数据统计表

二、甘肃省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根据2009年数据统计,甘肃省共有农村学校数14 206所,城市学校数512所,农村学校在校生数389万人,城市学校在校生数68万人,而专任教师数农村为22万人,城市为3.7万人。相比2000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到2009年,农村学校数减少了整整8310所,农村学校在校生数也由2000年的395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389万人,而城市在校生数却由2000年的52万人增加到了2009年的68万人。[4]从以上数据我们很明显看到农村学校数在不断减少,学校在校生数也在减少,而城市学校在校生数却呈上升状态。所以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教育布局相应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以及教育资源的配置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盲目执行,缺乏合理布局规划

最近在网上读到一篇题为 《万名农村学生进城集中读书》的新闻报道,表扬甘肃庆阳市西峰区探索 “小财力”办 “大教育”的举措。写的是庆阳市西峰区从2009年开始提出了 “学生进城,医生下乡,农民入校”的教育布局思路,撤并大量初中、小学,让学生到城市寄宿就读,稿子里写道,“这一政策已经惠及1.1万名农村学生”,而且进城就读学生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5]在此同时,笔者又看到发生在浙江缙云县大洋镇的一件事:依照浙江缙云县当地学校今年的布局调整,刚落成不久的大洋镇中心学校被纳入撤销对象,村民们很不满意。因为这个镇上,仅初中就有多达四五百适龄学童需要去三四十公里以外的乡镇求学。但村里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自己家门口上学。随后,缙云县教育局发布了相关情况的说明和撤并原因。从了解的情况得知,大洋镇学校共有初中9个班477名学生,小学12个班653名学生。如此大的学校,为什么要让1100多名学生到几十公里之外去上学,而不是多派教师、修整教室、解决每个班学生过多的问题?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甘肃庆阳市西峰区教育局撤并学校的理由: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学校布点多,但空置率高,农村孩子大量进城读小学、初中;农村学校教师配备难、培训难;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配置率低,教学效率低。这样的解释,可以说得过去吗?我们看到,由于城镇化的加快,同时随着村里学校的兼并,撤拆,许多农村家庭被迫举家搬迁,带孩子在乡镇或县城边缘租住,失去土地的农民,大多又没有一技之长,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但仍有相当多的家庭因学致贫。2006年,教育部开始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当时出台的相关意见中,明确规定:“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方便和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为出发点,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学校的布局和建设。对于低学龄儿童上学道路偏远、交通不便的,要保留、改建一批小学或教学点。”之后,多次强调要 “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以,政府盲目追求城镇化的步伐,不能合理规划布局学校建设,一方面导致农村学校面临兼并、拆迁困境,农村孩子不能在自己家门口上学,更加重了农村家庭的负担,而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孩子聚集城镇学校,使得其教育教学资源相对短缺,也增加了城镇学校的教育负担。

(二)“撤点并校”,学校教学质量低

在撤乡并镇、撤点并校的过程中,出现了学校人数达到三四千人以上的学校,学生数量越来越庞大,教育教学资源短缺,进一步出现的问题就是教学质量的下降。比如张掖市民乐县某中学,现有学生3024人,教学班46个,平均下来每个班有66个学生,这往往出现的问题就是三年下来不要说老师能把每个同学都照顾到,就是每一个同学能把自己班里的同学都熟悉的也困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很多地区把学校布局调整中农村学校数量减少和城镇学校规模扩大作为一项区域教育发展的经验在推广,片面的认为在合并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巨型学校”能够很好地整合教育资源,调高办学效率,使有限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是先均衡发展的最为 “经济”的做法。[6]但实际上 “巨型学校”只是扩大规模但并不经济。尤其是班级规模过大并不能保证教学质量提高,也就无法使教育资源达到应有的期望值。同时,学校规模过大给学校安全管理也带来了巨大压力。大多数巨型学校都集中在城镇,学校所占面积狭小,无法满足从各地集中起来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所需,这就使得学校安全管理隐患增加。教师的心理压力也相应的增大,尤其是目前中心学校大多实行封闭式的寄宿管理,而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又不充足,只有让教师们既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又担起管理学生和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责任,这就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和工作负担,更进一步的就会出现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地区经济差异,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学校投入教育经费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教育资源的投入以及造成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实局面。下面我们以张掖市甘州区近5年来高考成绩为例做一个具体分析。表3是2008~2012年甘肃省高考文理科前100名中张掖市甘州区两所重点高中同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所占的名额比例。表4是2008~2012年张掖市甘州区高考文理科前100名中各大高中所占的名额。

表3 2008~2012年甘肃省高考文理科前100名张掖市甘州区重点高中同西北师大附中所占名额

从表3我们不难看出,近5年来甘肃省高考文理科前100名中,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所占的名额是最多的,而张掖市甘州区两所重点高中所占的名额基本上没有超过5个,甚至会出现零的现象,100个名额里面除了西北师大附中所占的名额,甘肃省其他地区的各大高中所占的名额也是寥寥无几。西北师大附中每年都是甘肃省高考成绩最好的高中,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它所占的名额都是其他高中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如此大的差异?首先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相对于其他市来说水平肯定是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了,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就相对有了,教育教学设施有了一定的保障,教师资源的素质水平也相对有了较高的要求,这样一来,学校的教育资源有了一定的保障,教育教学水平因此也会相对提高。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每年西北师大附中会录取甘肃省其他地区各大重点高中的尖子生,聚集了各个地区成绩优异的学生资源,再加上本校质量较高的教育教学资源,出现上面的所占名额比例悬殊现象也是毋庸置疑。

表4 2008~2012年张掖市甘州区高考文理科前100名各大高中所占名额

从表4我们可以看到,张掖市甘州区四所高中近5年来高考文理科前100名基本上名额都被张掖二中和张掖中学所占,实验中学甚至每年文理科都没有进入前100名的,金綠中学5年来文理科加起来总共占了4个名额,如此悬殊的比例差距,我们可以想到什么?成绩优异的学生会选择教育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反过来教育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会培养出成绩更加优异的学生,如此这样的情况,优秀学生资源的聚集,教学质量的提高,师资力量的加强,难免会出现以上的情况。

(四)教育经费短缺,学校寄宿负担加重

前面我们也讲到了,农村的学校越来越少,大部分集中在了城市,所以农村学生上学就面临着住校的现实。就拿张掖市甘州区的几所高中来讲,除了张掖三中在镇上,像其他的张掖二中,张掖中学,实验中学,金綠中学都在市里面。除了小部分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上学的,大部分农村学生都是住校的。大量的学生寄宿在学校,无疑对学校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表5是2008年~2009年甘肃省教育经费总收入情况,很明显可以看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率,从2008年的46%下降到2010年的只有10.2%,增长幅度越来越小,但是学校的教育经费的支出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7]本来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就很有限,学校既要承担教学设施的配备完善,教师的工资发放等,同时还要承担寄宿学生的吃饭和住宿等一系列问题,对于学校来讲,更加重了其经济负担。学生的寄宿问题不能得到完善,这就一定程度会影响到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表5 甘肃省2008~2010年教育经费总收入情况

(五)师资短缺,教育公平面临挑战

城乡师资队伍差距较大,也是在城镇化过程中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农村学校学生数量越来越少,同时教师的数量更是不断在减少。据统计,兰州辖内的榆中、皋兰、永登三县累计拖欠教师工资6505万元,农村中小学危房尚有17万平方米需要改造。[8]学校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象显得非常严重,乡镇学校学生严重超员,而较偏远农村小学生源严重不足。师资结构矛盾也很突出,音、体、美、英语、计算机专任教师普遍短缺,有些学校无法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新课改更是举步维艰,素质教育无从实施。这就使得国家一直提倡的教育公平面临严重的挑战。

所以,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虽然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受城镇化趋势所影响,撤乡并镇,撤点并校举措的实施,无疑对于农村的学校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关措施,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

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合理规划学校布局调整

学校布局调整不仅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它推动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农村教育的转型,但是反过来,中小学布局的合理调整以及农村教育的顺利转型也有助于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如果总是拿城市的眼光来规划农村教育的方式,就会使得农村在盲目追赶城市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负担更加的沉重,最终导致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相悖。[9]近几年来,很多地区盲目追随发展趋势,盲目追求规模效益,撤并了一部分条件相对不高的教学点,导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不尽合理,教育教学资源没有得到优化合理配置,进而影响了学校教育。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要结合城镇发展规划重点考虑学校规模、服务人口、服务的方位等等一系列因素。同时还要将村民的心理接受能力、经济承受能力、自然条件等因素列入考虑的范围。

(二)控制班级人数,提高教学质量

美国学者Howley和Bickel于1999年在美国四个洲进行了关于贫困地区学校规模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其研究结论表明:学校规模较大在贫困地区对学业成绩的提高有着显著的负面作用。在政策决策方面,佛罗里达立法机构要求对学校的规模实行上限规定,一些基金会也会出资资助贫困地区创办小型学校。奥本斯认为,高中适度规模为2244人;而柯恩的结论是1500~2244人,平均值为1850人。多年的实践可以发现,学生人数过多,教育质量就难以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等学校出现学校规模缩小趋势,部分地区还兴起了中等学校 “小学校化”运动,许多大规模的高中都拆分为小学校教育。[10]虽然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国外的做法,但是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那就是在撤并学校的同时增加班级数量,将班级人数控制在一个科学的数量之内,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多建几所学校,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也有效地控制了学校的规模,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适度 “撤点并校”,合理利用闲置资源

现在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避免盲目追随城镇化的步伐,盲目的进行 “撤乡并镇,撤点并镇”,而是应该统筹兼顾,从不同地区实际出发,对那些需要兼并的学校采取措施,坚持适度原则。其实在我们当地可以看到,众多农村教育资源仍然处于待开发的 “沉寂”状态。[11]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开展农村小班化教育,也使闲置的校舍得到开发和利用。由于 “撤点并校”,原来几层高的校舍,大部分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一间间宽敞明亮的教室或被用来堆放杂物,或者是作为过节时搞文艺、比赛活动的场地。所以我们可以将此充分地利用起来。

(四)加强学校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寄宿管理制度

虽然很多地区的学校都建设了一定数量的学生宿舍,但是,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问题就出现了。由于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而现有有限的宿舍配套设施,肯定是不能有效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所以,加快学校寄宿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寄宿管理制度就成为现实急需解决的问题。就张掖市来说,近几年来,张掖市委、市政府把校安工程及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建设列为 “为民办实事项目”来抓,通过政府投入、向上积极争取等多种方式,大力实施校舍安全及教育建设项目,先后投资4.6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40.5万平方米,使全市各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大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启动了以校园信息化、实验教学、图书阅览、体艺装备、校园文化物质载体、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为内容的新 “六配套”工程,为寄宿制学校管理、实施素质教育和发展校园文化培育了新的支撑点。

虽然以上举措很振奋人心,成绩可喜可贺,但是要解决甘肃省所有地区的学校寄宿问题,完善寄宿管理制度,我们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五)带动大学生就业,为农村争取优秀师资

我们都知道,当前我国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村优秀教师紧缺的 “两难”困境。针对这个问题,美国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在美国进行小班化的教学改革任务中,需要大量的新任教师,但是又面临着庞大的教师需求和大量优秀大学生不愿到贫困地区任教的尴尬局面。[11]所以,为了保证合格的教师质量,美国提出了 “向教学过渡计划” (Transition to Teaching Program),也叫 “选择性教师证书计划” (Alternative Routs to Teacher Education)。这个计划是通过吸收其他学科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进入学科领域,帮助那些急需要老师的贫困地区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12]同时,也为了配合这个计划,美国的一些综合性大学通过并开设了一些短期的教师培训班,对那些非教育专业类的毕业生,或者是有意愿从事教育事业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短期的培训,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教师。这个事实表明,小班化教学的推行不仅解决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情况,同时也为那些农村贫困地区争取到了优秀的师资力量,也可谓一举两得。

四、结语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发展阶段,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迅速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应对。实现教育公平一直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又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最主要前提。城镇化过程中,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既要紧跟城镇化的步伐,同时更要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遵循科学规律,制定合理的规划,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在教育机构内部,通过相应的措施和手段,使教育资源从低效益的环节向高效益的环节流动,让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到基础好、质量高、效率高的学校或学校内部的其它环节中,这样就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所以,加快农村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更好地把握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不仅是城镇化进程中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反过来为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1]徐希龙,甘文海,张海云,等.甘肃省城镇化研究 [EB/OL]. (2012-05-17)[2012-07-17].http://www.doc88.com/p-395940288762.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EB/OL].(2010-04-20)[2012-12-22].http:www.stats.gov.cn/.

[3]高淑美.甘肃城镇化发展途径及对策选择 [J].甘肃理论学刊,2002(5):102-108.

[4]2011年甘肃教育年鉴 [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1.

[5]公益频道:村里没了学校,就像家里没了孩子 [EB/OL]. (2011-07-20)[2012-12-23].http://www.zg1929.com/gongyi/gongyizixun/2011/0722/34500.html.

[6]万明刚,白亮.“规模效益”抑或 “公平正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 “巨型学校”现象思考 [J].教育研究,2010(4):32-40.

[7]庞丽娟.农村中小学调整应因地制宜 [N].人民日报,2006-03-16(02).

[8]甘肃民盟:重视农村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基础作用 [EB/OL]. (2007-05-30)[2012-12-23].http://cppcc.people.com.cn/GB/45580/45604/5629115.html.

[9]张洪华.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及思考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36-42.

[10]安富海.关于西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理性思考 [J].教育探索,2000(5):85-90.

[11]陶青,卢俊勇.农村小班化教学: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撤点并校”十年后的调查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34-38.

[12]杨伟国.大学生就业:国外促进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 [J].中国人口科学,2004(4):65-71.

猜你喜欢
甘肃省城镇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