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的现实困境分析——基于 “干得好”视角的抽样调查

2013-05-17 01:37冀建峰马超
关键词:村官农村大学生

冀建峰,马超

(1.山西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太谷030801;2.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030801)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和培养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意义。[1]从2008年开始至今,全国已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30万人,目前在岗21.2万人,覆盖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2]

2009年,中组部等12部门联合下发了 《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正式提出了让大学生村官 “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基本要求。[3]这十二字要求中,“干得好”是核心,是中央战略决策意图实现的关键,是整个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落脚点。“下得去”、“待得住”是村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但目的还是要 “干得好”。“流得动”也是“干得好”的激励和保障。

从各地新闻报道、优秀村官事迹以及中组部召开的村官座谈会、表彰会等情况分析可知,一大批大学生村官主动融入农村,甘于吃苦奉献,带头创业富民,真心服务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4]但从整体性的角度来普遍性地考量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和生活,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冷静思考。本文基于对山西省大学生村官的抽样调查,从是否能 “干得好”的角度进行了数据分析,认为当前大学生村官还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境,制约着大学生村官 “干得好”目标的实现,这些困境不仅给大学生村官自身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也使得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整体实施效果有所折扣。

一、调研基本情况

课题组在山西省范围内,以大学生村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情况为重点,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进行了抽样调查,具体调研对象为随机选取的大学生村官、村干部及村民,调查范围分布全省100多个县。

调查问卷分3类,共发放7000份。其中“大学生 ‘村官’卷”(设计45题,封闭性问题占91.1%)2000份,“村干部卷”(设计18题,封闭性问题占77.8%)2000份,“村民卷”(设计12题,封闭性问题占75.0%)3000份。有效回收问卷共6013份,其中 “大学生 ‘村官’卷”1924份,回收率96.2%;“村干部卷”1641份,回收率82%;“村民卷”2548份,回收率84.9%。

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与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就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调查问卷的不足,使调研结果更加客观、真实。

二、当前大学生村官面临的现实困境

通过调查问卷和个人访谈,我们可以勾勒出大学生村官的现实生活,可以触及到大学生村官的内心深处。从统计学意义上讲,我们认为大学生村官面临着五个方面的现实困境。

(一)心理困境

表现在两个方面:

1.村官制度设计初衷与大学生村官思想动机的反差

选聘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这一战略决策,从制度设计目的上是要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队伍后备人才,[5]而村官只有 “干得好”才能实现制度设计的初衷。而在对大学生村官的调查问卷中,“应聘村官的动机”这一项数据显示,选择看重 “笔试加分”、“定向招考”等优惠政策的占74.6%,而看重“留村任职”、“自主创业”等优惠政策的不足两成。也就是说制度设计初衷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干得好”,大学生村官的主要思想动机是 “流得动”,而且是 “流出”农村。另一项调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71.6%的大学生村官聘用期满后选择考研、考公务员和更换工作,愿意继续留村任职的仅有12.1% (详见表1)。

表1 “村官”对聘用期满后的人生规划

访谈得知,一些大学生当初选择 “村官”主要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将其作为今后考研、考公务员的一个台阶、一块 “跳板”,其主要精力也放在复习备考上,而不是日常工作中。而且,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这一思想动机不愿意对外讲明,看着村官选聘的有关文件和政策,听着各级组织“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教导和培训,自己虽觉得应该 “好好干”而不应该有 “跳板”思想,但遮遮掩掩中依然从一开始就做着离开农村的打算。一位大学生村官称之为 “心理上的矛盾”。

2.城市求学与农村工作环境上的反差

经过寒窗苦读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们,习惯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环境相对优越的城市,习惯了知识、科技、信息等各方面资源相对丰富的大学。应聘村官后来到相对贫穷落后、封闭偏远的基层,来到基础设施薄弱、物质精神生活相对落后的农村,其间的反差不可避免地造成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心理困境。调查数据显示,“已经适应”这一反差的大学生村官仅占43.1%,感到 “凑乎”和 “苦恼”的占到了32.6%。

(二)角色困境

一是 “身份尴尬”。虽然中组部等部门曾明确大学生村官岗位性质为 “村级组织特设岗位”,[6]但有关部门特别是基层组织单位对其具体解释却五花八门。据 “村官”们反映,他们 “非官非民”,身份特殊,不能真正融入到农村基层干部体系中,不能参与重要问题的决策,而是被安排从事一些具体的事务性工作。而作为接纳方的村委,也很少把大学生当成己方一员给予充分重视,往往将他们视为上级下派的 “实习人员”。

二是 “多头使用”。有相关研究指出,一些大学生村官经常被各单位以各种名义从村里 “借调”出去,有的甚至一年到头都不在村里露面。[7]本次调查也显示,受访大学生村官中,工作时间主要在任职村的占51.7%,主要在乡镇的占48.3%。据对村干部和村民的调查,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县城单位。

三是 “脱离基层”。调查显示,在岗大学生村官中有36.0%居住在任职村,41.3%居住在任职乡镇,22.7%居住在县城。从工作角度讲,“多头使用”的情况加剧了 “村官不在村”的现象,主要工作在乡镇的村官仅仅是在村里有事的时候下去一下,有26.7%的村官平均每周下村次数在1次以内 (详见表2)。这种现象显然背离了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初衷。

表2 “村官”每周前往任职村的平均次数

(三)社交困境

由于语言、文化层次、生活环境、考虑问题的角度等多方面差异,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民、干部之间的沟通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加上村里的宗族血缘和邻里关系错综复杂,他们往往被视为 “局外人”。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村官认为工作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排在首位的是 “村中社会关系复杂,难以融入”(详见图1),生活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 “生活单调,没有朋友” (详见图2)。在被问及 “受欢迎程度”的自我评价时,49.1%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当地干部群众对其反应 “一般”,有9.3%的认为自己受 “排斥”。访谈中村官们也表示,由于人生地不熟,同龄人也较少,交际圈相对狭窄,很难找到真正的朋友,常常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一些女大学生村官认为以自己的现状,很发愁找对象的问题。一部分群众表示大学生村官不太懂人情世故和风俗习惯,和他们“没什么说的”。这些数据和访谈记录,反映出了大学生村官们面临的社交困境。

图1 大学生 “村官”工作中面临的最大困难

图2 大学生 “村官”生活中面临的最大困难

(四)价值困境

一是大学生村官对 “自身价值”的困惑。在许多村官特别是新任村官看来,自己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掌握着一定的实用技术,应当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自身价值。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从事的主要工作,排在首位的是农村基础性管理工作 (主要包括党务管理、普查调研、政策宣传、计划生育、处理信访等),占46.7%;认为自己参与实施本村产业发展规划、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等经济工作的,仅占22.4%;认为自己主要从事一些简单、机械的具体事务性工作,端茶倒水、整理材料、跑腿开会、打字陪酒的占到了15.8%。这使得“村官”们对自身价值产生了疑惑,有55.0%的“村官”认为自己作用得不到发挥,处于被 “闲置”的地位。

二是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对大学生村官的 “期望价值”难以实现。调查数据显示,地方干部群众认为大学生村官应当发挥的主要作用,排在首位的是 “协助村负责人抓经济工作”,占42.6%,而大学生村官实际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却是农村基础性管理工作,能 “主抓经济工作”的只有22.4%;有22.9%的地方干部群众期望大学生村官能 “从事专业技术指导”,但现实比例仅有9%。在 “您对大学生村官的总体评价”这一问题中,认为本村大学生村官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只占15.7%,有30.0%的基层干部群众认为村官 “基本没有发挥作用”,可有可无。在村干部看来,有55.3%的认为大学生村官最大的问题是 “缺乏实践经验”。访谈得知,一部分村干部认为村官 “书生气”重、专业对口的少,不可能成为引领农村基层发展的骨干力量。一部分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与自己的期望相差较远,有的连基本的农业知识和农村常识都不太了解,被大家当成是 “门外汉”。

(五)信任困境

从大学生村官的角度讲,他们认为影响其作用发挥的最重要的 “外部条件”当中,排在首位的是 “村干部是否对大学生村官放手使用,让其参与决策和管理”,占44.1%。对于 “任职期间提出的意见是否被采纳”,有61.9%的选择了“偶尔被采纳”,有8.0%的选择了 “没有被采纳过”,甚至有11.6%的选择了 “根本没有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机会”。一部分大学生村官认为,不被信任是工作中最大的障碍,领导不委以重任,不给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村官的作用很难发挥。也有村官认为,对于涉及发展项目、资源开发上的事,自己处于被排挤的地位,往往无从知道信息。

从地方干部的角度讲,许多人认为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仅仅是权宜之计,他们迟早是要离开的,其主要心思不可能放在农村发展上;有的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基层群众工作方法,自身专业技能与素质也与农民实际需求有着较大差距,因而 “干不了什么大事情”;还有的村干部目光短浅、思想狭隘,认为“村官”是上级派来监视自己甚至是 “抢位子”的,加上害怕现有的 “利益格局”被打破,因而对 “村官”存在严重的戒备心理,不希望大学生村官这个 “外来人”参与到一些地方事务中。

两方面的因素叠加在一起,折射出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之间的 “信任危机”,大学生村官在这样的困境中,难以参与实质性工作,往往游走在村级重大事务的边缘,也无奈地习惯着抄抄写写、走走看看[8]的生活。

三、大学生村官走出困境的对策建议

通过相对整体性的调查和对数据的统计学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生村官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心理、角色、社交、价值和信任困境。对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大学生村官每一层次的需求都在一定的程度上不能被满足,[9]这无疑将加重大学生村官的 “跳板”心理,急于离开农村而不能沉下心来融入农村、投入工作,从而影响中央战略部署中 “干得好”这一关键环节的实施效果。寻找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径,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一)大学生村官应端正思想,提高角色定位意识和服务农村能力

大学生村官是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中的核心要素,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该项工作质量的优劣。但目前,大学生村官在自身素质方面,特别是在自我定位及服务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及其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大学生村官首先应解决自我认识和定位问题。一是充分认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深层含义和根本目的,从根本上树立扎根基层、奉献社会的意识,积极承担起自身肩负的责任。即使是出于缓解就业压力或看重聘用期满优惠政策的思想动机,也应在 “过程”中不辱使命,活出精彩,有所担当。二是充分认识农村基层工作的复杂局面及生活、工作的艰苦条件,不抱怨,不逃避,不放弃。三是充分认识中央政策对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定位,放下架子,主动工作,培养自身打开工作局面的意识和能力,不能认为自己到村任职是来 “锻炼”、 “实习”、 “镀金”甚至是 “当官”[10]的,在遇到各方面阻碍特别是被 “闲置”时,显得情绪低落、不知所措。

大学生村官应对照农村实际,提高服务能力。调查显示,地方村干部和群众认为大学生村官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是 “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基层群众工作方法”、“自身专业技能与农村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等。大学生村官应正视和接受这样的现实评价,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能力,以作为求地位。大学生村官不应忘记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会学习”。

(二)地方干部应提高认识,确保中央相关政策落实到位

地方乡 (镇)、村干部应将各自的价值诉求统一到中央决策的整体价值目标上来。从当前大学生村官的困境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地方乡(镇)、村干部在思想认识上还函待提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制度本身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对于培养党政后备干部的重要作用,甚至一些干部还存在着狭隘的封闭意识和地方保护主义思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积极作用的发挥。所以,地方干部应将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从党和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大局出发,摒弃“排挤”、“冷漠”心理,尽力给大学生村官提供机会,给他们 “压担子”,“放手使用”,甚至手把手教他们,让他们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带出一代有基层经验、有群众感情的大学生村官。

县、乡党委政府要做中央政策落实与否的监督者,不应通过借调等方式,让大学生村官无偿地为县、乡工作。调研得知,对于 “村官不在村”现象,不仅大学生村官,包括地方村干部和群众在内,都抱怨甚大。建议中央或上级有关部门对此明确规定,严禁县、乡党委政府借调工作时间不足一年的大学生村官。

(三)上级组织部门应细化管理,提升大学生村官工作机制的科学化水平

县级以上组织部门在大学生村官的选聘流程、培训指导、配套保障、跟踪培养、管理考核等方面已形成了一整套制度体系,本文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谋求进一步的完善。

1.立足基层需求,分类对口配置村官

从逻辑上讲,农村基层的需求应当是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前提条件。从调研情况看,地方实际情况的差异使得不同农村对大学生村官的需求类型是不同的。对 “你希望本村选派一个什么样的村官”这个问题,主要的回答有 “懂市场会抓经济实体工作的”、“懂农业实用技能的”、“懂农村工作方法的”、“会跑项目的”、“会文艺、宣传的”等等。所以,建议各级主管部门在选聘村官时,要在充分调研基层农村需求的基础上合理选聘、科学配置,起码做到按 “专业”类型分类对口配备。这样做,选聘过程的工作量会加大,但精细化程度也得以提高,促进了大学生村官制度与农村基本需求、大学生发展诉求的统一,有助于大学生村官 “干得好”目标的实现。此外,大学生村官的 “本土化”也是应该继续坚持的。

2.对大学生村官实施分类培训指导,增强针对性

目前,各级组织部门已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制度,按年度落实培训计划。但从调研情况看,不同岗位、不同村情、不同任职时间、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村官对自身急需接受培训的内容是有差别的,所以,建议各级组织部门应根据大学生村官实际需求,分类型办班,细化培训工作。比如:从岗位上讲,村官担任乡村团组织职务、村党委组织职务、村委会职务的,应区别培训;岗前培训的,应重点培训 “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新农村建设情况和乡风民俗、开展农村工作的经验方法等,帮助大学生 “村官”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岗位培训的,应重点讲解市场经济知识、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自主创业技能等。此外,在大类别区分培训的基础上,还应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培训班,为大学生村官提供自主选学的机会。

3.将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引入农村基层组织及其主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

现有制度体系加强了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管理,但村官工作情况也应该是农村基层组织整体工作当中的重要一环,上级主管部门有必要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开展落实情况纳入对农村基层组织及其主要负责人的考核指标当中,特别是把对“村官”的日常管理和培训工作、对 “村官”的结对帮带工作以及 “村官”的工作成效纳入村干部甚至乡镇干部的年终考核范围,保证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中央已经出台 《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但只有各项意见落实到位,才能实现 “长效”。

[1]尹德志.对大学生 “村官”任用与评价现状的误区与对策 [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125-20127,20176.

[2]中央组织部组织二局.建设农村 服务农民 成长成才——关于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推进情况的调研报告 [N].光明日报,2012-07-31(15).

[3]董宏君.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努力形成长效机制 [N].人民日报,2009-05-06(9).

[4]中央组织部组织二局.建设农村 服务农民 成长成才——关于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推进情况的调研报告 [N].光明日报,2012-07-31(15).

[5]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等.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 [N].大学生村官报,2012-08-17 (A02).

[6]盛若蔚.中组部负责人详解 《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2-09-12(21).

[7]姚东瑞.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分析 [J].中国青年研究,2010(10):64-67.

[8]佚名.从动因的视角审视大学生村官制度 [EB/OL]. (2011-06-28)[2012-04-15].http:∥www.54cunguan.cn/diaoyan/baogao/2011/0628/29140_3.html.

[9]李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 [J].经济研究导刊,2009(21):20-21.

[10]张文斌,徐波.大学生村官应做新农村建设 “八大员”[J].农家顾问,2011(6):18-19.

猜你喜欢
村官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唱村官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大学生之歌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