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发现闪光点是转化“问题学生”的关键

2013-05-14 06:41曹显明杨正华张正芬
卷宗 2013年4期
关键词:问题学生学困生

曹显明 杨正华 张正芬

摘 要:“问题学生”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动机,他们的心理变化的形成是由一定的家庭、社会环境造成的。本文对自己20年的辅导员生涯进行认真总结后,从辅导员和系部领导的视角,就如何去寻找和发现“问题学生”的闪光点,如何以闪光点作为突破口来实现高校“问题学生”的转化等几个问题进行探讨,给高校辅导员和系部领导对“问题学生”的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变化;皮格马利翁效应;学困生;刺激动机

近些年来,在科教兴国路线贯彻执行的同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也深入人心,由此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的逐层深入奠定思想基础,而教育经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例逐年增大,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心理、行为进行研究与思考。笔者自1993年9月至今,一直从事辅导员工作,常常与问题学生打交道,对这类学生心理和行为方面有所研究,有所发现经,“问题学生”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动机,他们的心理变化的形成是由一定的家庭、社会环境造成的。所以,运用逆向思维去寻找和发现“问题学生”的闪光点,以此作为突破口来实现“问题学生”的转化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方法。

一、“问题学生”的概念

对于教育者来说,“问题学生”这一概念并不是太陌生,但一提到“问题学生”,许多人会把它与“落后生”、“后进生”、“学困生”混为一谈。事实上,“问题学生”与“落后生”“后进生”“学困生”有着一定的差别。“落后生”是在学习方面、纪律方面表现不太好,不能在特定时间段内完成所应达到学习计划和目标的学生;“后进生”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业水平落后于同一学龄阶段的其它同学的学生;“学困生”是在学习态度上认真端正、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学习但始终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目标的学生;而“问题学生”,则是表现在学习方面主动性不强、生活中存在较强烈的惰性、在人际交往中存在自闭倾向、有叛逆思想甚至常常做出叛逆行为的学生,总体来讲,“问题学生”就是在思想、认知、心理、学习和行为等各方面的状态偏离常态的学生。

“问题学生”分布的年龄层次不同,在行为上有特立独行的一面,时常会有一些与一般学生不同的行为结果。但通过对“问题学生”深入的了解透彻地心理和行为分析发现,“问题学生”的心理行为过程复杂,在做出一些像逃学、沉溺于网吧之类的叛逆行为时,他们的内心也承受着强烈的挣扎与煎熬。

二、“问题学生”的特点

1、厌学情绪较强烈,在学习的过程中,在遇到阻碍自己认知与理解的问题时,常常想到逃避,甚至是在未曾开始学习之前就先选择逃学。学习无力感较强,积极的心理暗示较少,自我效能感较弱。

2、纪律性不强,在集体活动中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集体感不强,好动但散漫,常常表现出无纪律性。

3、品德行为不佳,与其他同学的交往过程中不能真诚对待,不太热爱劳动,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想人之所想”,有时甚至会出现攻击行为。

4、心理发展方向方面存在障碍,忧郁情绪较严重,常常躁动不安,遇事容易退缩,注意力分散,不太爱与人交往。

5、在校学习良好,但具有双重人格,在生活中抗挫折能力较差,行为习惯也不太令人满意,沟通能力较弱。

三、“问题学生”的形成因素

经过调查与研究,“问题学生”的形成不但与自身性格有关,而且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影响。

家庭结构的组成和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融洽度、和谐度影响着学生性格和心理特点的形成。例如:一些因为离异或特殊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单亲家庭中,孩子跟随者父母中的一方生活。这样的话,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容易受性别的影响而形成独特的性格趋向;更为严重的是在这样的单亲家庭中,一些监护害怕自己的孩子由于没有得到父母亲的双向疼爱而造成情绪上的失衡,在监护孩子的过程中就会对孩子过分溺爱,这样做不但没有达到自身规划好的目的,反而使一些孩子情绪上更加暴躁和不稳定,在成长的过程中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更加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在一些农村地区,大量的民工远离家乡涌向城市,留在乡下的留守学生的受教育环境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在成长过程中自身的心理倾向方面容易走向误区。

学校在实施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对学生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学习成绩的高低往往成为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尺之一。这样一来,一些在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便不能得到老师的青睐,在经过了努力学习还未取得显著效果的时候,学生在对学习失去兴趣的同时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久而久之,这类“学困生”也会给自己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进而对其后自己的出格行为表现出理所应当的态度,甚至会愈演愈烈。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机制对“问题学生”所作的评价较多,而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纠正的机制不全面,发挥的有效性不能确保。

四、如何发现“问题学生”的闪光点

在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如何去寻找和挖掘“问题学生”的闪光点,这是教育工作者转化“问题学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应做到:

1、调查要认真仔细,在了解“问题学生”存在哪些问题时,要认真仔细,尽可能把他(她)们存在的问题都找出来 ,调查越细越好,因为越细就越容易发现“问题学生”的闪光点。

2、求证对象要广,既要向辅导员求证更要向任课老师求证,因为在高校由于诸多原因(辅导员把握着学生的很多权利)学生对辅导员比较敬畏,所以很多问题在辅导员的前面尚未表露出来,但相对而言高校学生对多数任课教师无所畏惧,因而在任课教师面前表现出的相对更多;既要向与“问题学生”关系差的同学求证更要向与“问题学生”关系好的同学求证,因为与“问题学生”关系差的同学主要提供的是“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而与“问题学生”关系好的同学则更多的是为“问题学生”求请,提供的多半是“问题学生”的优势,以求得谅解。只有这样,才能彻底了解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存在的优点,为转化“问题学生”打下基础。

3、端正自身态度,不要把注意力都投放到以说教者的身份斥责“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上来。设身处地的把自己想象成所研究的“问题学生”的案例中,理解他们的心理行为的变化过程,深切感受他们所体会的习得性无助感,列出他们感到无助的具体方面,在其后的“问题学生”的转化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耐心度,用善待和呵护的心态对待“问题学生”,小频率的触碰“问题学生”的无助方面,弱化无助感对“问题学生”的干扰因素。

4、立足于“问题学生”所犯的错误,运用逆向思维思考: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体现出问题学生在哪些方面有优势,哪些方面是其他学生不具备的,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学生”的闪光点。例如,在思政课上不认真听讲却偷偷在草稿纸上画乌龟或小猪图的学生A也许学习成绩不太好也不太遵守课堂秩序,但其在绘画方面特别感兴趣,作画能力极强。作为老师如果在发现学生A方面的能力之后能够在适当的时机鼓励其积极加入学生团总支宣传部,在工作中发挥此特长,那么学生A的自我效能感就有可能随着特长的发挥、自信心的增强而有所改善。

五、如何利用“问题学生”的闪光点作为转化“问题学生”的突破口

在利用“问题学生”闪光点时应当注意:1、强化“问题学生”闪光点。2、用鼓励、信任、的态度给予“问题学生”更多积极的心理暗示,使“问题学生”勇于展现其闪光点。

相信很多人对“皮格马利翁效应”并不陌生,“皮革马利翁效应”即“罗森塔尔效应”,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小学教学上提出并予以验证的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和预言会使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和预言的效应。这启示我们教育工作者按照期望发展的样子去赞美和表扬学生,会使情况的发展朝着期望的方向。

实践证明,在寻找和发现了“问题学生”的闪光点之后,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去鼓励“问题学生”发挥其闪光点,最终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当一个人获得了他人的认同与信任时,便觉得获得了社会支持,自我认同感也会随之增加,但赞美却经常被人所忽视。我们通过表扬、信任与期待鼓励“问题学生”去发挥自身的特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问题学生”的成功体验,进一步影响“问题学生”改变消极归因,使“问题学生”能够转移对失败体验的注意力,最终达到转化“问题学生”的目的。

下面是笔者从1993年至今从事了20年辅导员工作中,就如何发现“问题学生”闪光点,并以之为突破口,鼓励其发挥特长,最终成功转化诸多“问题学生”的案例中,效果较为突出的典型案例之一,以供教育工作者参考。

2011年,我调到某技工学校工作,分管学生、综治和学校仪器设备,上班的第二天就接到某班辅导员关于学生违纪的事件,该班有一个让各科老师和学生都十分头疼的学生蒋某,蒋某每天奇装异服,对老师没有礼貌,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上课时无组织无纪律,不时在夜深人静时踢其他寝室的门,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辅导员和系部分管学生领导多次对蒋某进行思想教育,频频无果,一日因口角与该班学习委员刘某发生冲突,并动手打人,因此文该班学生和辅导员强烈要求学校开除蒋某,系部领导也提出开除该生的请示;本着教育学生的目的,我对该生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并进行了家访。最后发现,该生虽然有诸多问题,但能镇得住其他同学,这是很多学生都不能比的,于是我把蒋某、刘某、辅导员和系部领导都叫到我办公室处理此事件,在办公室我没有一始就劈头盖脸的呵斥蒋某,而是采取欲贬先褒因势利导的战略战术和大家交心谈心,且对刘某的不良行为采取了避重就轻方式,对不良行为点到为止,重点夸奖其闪光点,并达成蒋某刘某握手言和;看到蒋某的转变后我因势利导作出决定:当场任命蒋某为该寝室室长(该同学所在宿舍正好寝室长空缺),并给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令其他同学、辅导员和系部领导意想不到的是:从此以后该寝室每个月都荣获“文明宿舍”从未间断,蒋某也逐步各种不良习惯;成绩也逐步提高。这样的教育方式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六、结束语

在“问题学生”成长过程中产生认知矛盾的时候,很容易在思想上陷入误区。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问题学生”的闪光点作为切入点,创设问题环境,从其闪光点激发“问题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完成动机的转移,最终从意识化到体验化、概念化,经过练习、迁移阶段,达到内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志发.高校“问题学生”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6).

[2]张玉景.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广西师院学报,2000(6).

[3]倪.试论高校“问题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育措施[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4]薛文敏.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J].陕西教育理论,2006(2).

[5]覃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反思[J].体育学刊,2007(5).

[6]刘昕.暗示教学法的原来及运用[J].体育教学,2006,4.

猜你喜欢
问题学生学困生
转化“问题学生”,做智慧班主任
正本还需清源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