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林
[摘 要]十八大报告对党的建设新的总体布局有七个基本点。党的建设的总基调是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党的建设的主线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基础性建设的框架是由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构成的。党的建设的能力保障主要来自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自我革新能力、自我提高能力。党的建设的目标导向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建设的价值取向是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3)01000907
党的十八大报告结合十七大以来党的建设的新探索、新成就,从着力探索遵循党的建设规律、领导规律、执政规律的内在要求切入,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本质要求入手,在对十七大提出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进行丰富完善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规划设计了党的建设新的总体布局。这一新的总体布局在十八大报告中被表述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深刻解析十八大关于党的建设新的总体布局的这一规划设计,就必须牢牢把握其中的七个基本点。
一、党的建设的总基调: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就是切实增强对推进党的建设、党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要性、迫切性的认识,认清肩负的历史任务、历史责任与历史使命,为将党的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和水平而不懈奋斗。这种紧迫感的缘起与强化主要来自我们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考验、危险两个方面。
当前我国处于新的战略机遇期,世情、国情、党情的整体态势对我们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创造更加辉煌的执政业绩十分有利,我们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碰撞化、民主浪潮化、科技飞速化、思想多元化都同时呈现,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中虽然面临着诸多波折,但和平、合作、发展的总体态势仍然保持和延续,争取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舆论环境来实现我国大发展是完全可能的。从国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呈现科学发展的整体态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一片光明。从党内看,经过近来一些事件的洗礼,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团结统一在新的基础上得到了不断保持与巩固,党内团结、党与人民的团结、党与外部世界的团结达到了新的水平,党内民主大发展的情势下党的生机活力、创造力、自我更新能力均得到了很大增强。上述有利发展机遇是我们党长期努力的结果,非常难得但又很容易稍纵即逝,全党同志必须着力增强紧迫感,用好当前的战略机遇期,努力将机遇转化成科学发展的机会,带领人民群众努力创造执政的新辉煌。
与此同时,党面临的挑战、考验与危险也前所未有。胡锦涛在2011年纪念建党90周年讲话中提出了我们党正在面临的“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他指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1]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此进行了重申。党面临的这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党的长期领导与执政的深化一直处于不断加重之中。面对严峻的考验与危险,我们必须克服对党的事业漠不关心的疲沓心理,真正从思想上增强关注关心党的事业发展的紧迫感,积极应对考验并化解危险。如果我们思想上对党面临的危险与考验不重视、不关心、缺乏紧迫感,行动上不去积极防治,则很可能葬送党的前程、终结党的生命。
权力与责任是不可分割的两面,权力的背后就是责任。党的领导、党的执政过程,不仅有执掌权力的风光,更有沉甸甸的责任,必须看到权力背后的责任,切实增强责任感与责任意识。全党同志增强责任感首先要增强抓党的建设的责任感,增强落实党要管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责任意识。我们党是我国的领导党、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能否切实抓好,能否创造更加辉煌的执政业绩以切实取信于民,这从根本上取决于我们党,首先取决于我们党的自身建设能不能搞好。如果党的自身建设搞不好、自身的肌体软弱无力,就会导致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出来,党内民主流于形式、制度要求形同虚设、腐败分子肆无忌惮等方面的严峻问题。如果我们党成为这样问题成堆的党、先进性与纯洁性严重丧失的党,就没有资格去继续执政,人民也不允许我们继续执政。因此,从当好领导党、执政党,从更好地担当起领导任务、执政使命的角度看,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同志首先着力增强抓党的建设的责任感、责任意识,这符合政党政治逻辑的内在要求。
二、党的建设的主线: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党的建设的主线是贯穿于党的各项基础性建设中的主要脉络,在纵向体系上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则将党的各项基础性建设串联起来。因此,党的建设的主线所起的作用就是对党的各项基础性建设的串并作用,其存在情状类似于串并佛珠的“丝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党的建设主线是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党的十八大则将党的纯洁性建设的内容融合其中,强调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概念,当时强调的是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问题,并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提高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即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题专门研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执政能力的内涵和外延作了新的阐释,认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是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五种执政能力涵盖了党的执政涉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诸多方面,是全面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这五种执政能力不仅是对各级党委、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要求,而且是对全体党员、党的各级组织的要求,是对全党的要求,因而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自此,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就初步确定下来。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发展,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本领建设的新要求越来越多地被补充、充实进来,不断丰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和健全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体系将成为今后党的建设的常态。将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党的建设体系中,就必须着力处理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先进性建设、纯洁性建设各自与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建构形成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要求、组织要求、作风要求、反腐倡廉要求、制度要求、先进性要求、纯洁性要求,力求实现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各项基础性建设的有机融合。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与党的先进性、先进性教育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阶级性与先进性有机统一的政党。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同时也要看到: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党的先进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因此,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是与时俱进的,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所以,为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深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我们党十六大后积极开展全党范围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是非常及时和恰当的。从先进性教育活动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实效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政党赢得先进性固然不易,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和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更不容易,我们必须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将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全面贯彻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中去,全面贯穿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科学领导水平、科学执政水平的实践中去,努力保持和扩大党在思想上的先进性、组织上的先进性、作风上的先进性、反腐倡廉上的先进性、制度上的先进性以及党的领导的先进性、党的执政的先进性。
党的纯洁性是党的政治品质,是关系能否保持党的性质、宗旨、形象始终不变质、不变色的大问题。党的纯洁性建设与先进性建设是紧密相连、内在统一的。第一,纯洁性是先进性的前提与基础。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首先必须保持纯洁性。丧失纯洁性就等于丧失了先进性得以立足的基石和中流砥柱,自然也谈不上先进性的保持。第二,党的纯洁性本身是先进性的一种形态,保持党的纯洁性本质上就是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其内涵与外延看,党的先进性是远比党的纯洁性要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党的纯洁性要求,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先进性要求。因此,党的先进性必然包含党的纯洁性,党的纯洁性是先进性中的纯洁性。第三,党的先进性是纯洁性的母体与屏障。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是唇亡齿寒的共生关系。党的纯洁性要在党的先进性这一母体中存在,从先进性建设中汲取营养来发展壮大。如果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母体受到严重侵蚀甚至这一坚实阵地与屏障失守,就会出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连锁反应,党的纯洁性建设将失去“保护伞”。
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虽然有上述关联性,但毕竟不是一回事。胡锦涛在十七届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了党的纯洁性的概念并阐述了纯洁性建设的思想。胡锦涛着重从保持党员、干部的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清正廉洁等方面,提出了党的纯洁性建设的原则要求。就其要义而言,保持思想纯洁重在强化思想建党,主要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坚决抵御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及不良思想的侵蚀;保持队伍纯洁重在把好党员入口关、疏通出口,定期排查清除不合格党员,选好干部、配好班子;保持作风纯洁重在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持清正廉洁重在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坚决查办腐败案件,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力度。保持党的纯洁性所建构形成的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清正廉洁等原则要求,实质上是党的纯洁性建设的要求贯通融入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之后所建构形成的基本规制。具体说来,党的纯洁性建设要求融入到党的思想建设中去就建构形成了“思想纯洁”,融入到党的组织建设中去就建构形成了“队伍纯洁”,融入到党的作风建设中去就建构形成了“作风纯洁”,融入到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中去就建构形成了“清正廉洁”。
三、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内在要求。党的建设要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而变革,不断实现与时俱进新发展,这是党的建设的基本趋势。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必然要求不断革新党的建设的结构状态,努力做到党的建设的布局结构与世界政党政治发展潮流相适应,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相适应,与保持党的肌体健康活力相适应。要切实做到这一点,就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遵循党的十八提出的“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的新要求,以党的建设科学化为总统领,不断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建设能不能搞好,“关键在党”。所以,党自己必须勇敢担负起“管党”的责任。一方面,党的建设是党自己的事业,党的建设搞好了,直接的受益者是党自己。另一方面,任何外部力量都没有理由、能力、义务去负责任地抓党的自身建设,那样会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基于“自己的事情自己抓”的公理,党的建设还是主要应该靠党自己去抓。党自己去抓党的建设,通常情况下集中体现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一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要切实把握以下规制:其一,管党的重点是管大事,管党的建设中的大问题、大规划、大战略、宏观政策,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其二,要坚持自上而下的管与自下而上的管“两手管”,把党员群众自下而上地参与决定管理党内事务作为对自上而下管党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其三,党要管党必须与从严治党相结合,以从严治党的成效凸显党要管党的权威;其四,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关键是要突出党管干部、从严治吏,抓住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命脉。
四、党的基础性建设框架:党的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十七大提出,党的基础性建设在体系架构上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的综合体。十八大报告设计的党的基础性建设之结构框架,强调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这就总体上延续了十七大。
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总统领,十八大对推进党的各项基础性建设均作出了原则性设定。(1)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为切实抓好党的思想建设,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三个基本抓手。一是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二是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三是要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2)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十八大报告着重提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组织建设新要求。(3)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十八大报告特别要求,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时要求:全党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注意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4)在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方面。十八大提出了“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的新要求,并设计了“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反腐倡廉新架构。(5)在党的制度建设方面。十八大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命题入手,着力从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地方党委票决制等方面,提出了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的新要求,同时要求全党必须自觉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五、党的建设的能力保障: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能力、
自我完善能力、自我革新能力、自我提高能力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关键是要不断增强党抓自身建设的能力本领。如果党抓自身建设的能力本领提升不上来,就不能很好地探索和遵循党的建设的规律性要求,党的建设科学化将无从谈起。胡锦涛在十七届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在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我们党必须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十八大报告在设计党的建设新的总体布局时,延续了这一精神和提法,再次强调了党要着力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这“四种能力”,从而构建了党的建设能力保障的全新体系。
增强这“四种能力”必须把握两个基本要义。第一,四种能力的核心是“自我”要求。“自我”是党的自我觉醒、自我意识、自我行动。它意味着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自动充分发挥;意味着当我们党充分意识到某些事情已经到了“该去做、必须去做”的境地之时,即使在没有任何外力施压或帮助的情况下也能够自觉地去完成任务。第二,四种能力的本质是“能力”要求。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这四种能力的本质是“能力”,属于党的自身建设能力的范畴,有别于党的执政能力。要真正从体系建构上深刻把握这四种能力,就必须引入一个新概念——党的综合能力。党的综合能力是我们党作为中国的领导党与执政党的全面复杂多样性的能力素养要求,包括党的自身建设能力、党的治国理政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党的领导能力)等一切与党的活动领域相关的能力要素。党的自身建设的能力是党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这样一个执政党”的主题性要求,努力把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基础性建设搞好的能力素养与本领要求。十八大提出的这“四种能力”都属于党的自身建设能力范畴,从大体系上讲都归属于党的综合能力范畴。
自我净化能力就是党保持自身纯洁的能力,是党自觉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除垢自净能力之体现。搞好自我净化就必须着力抓好党的纯洁性建设,保证党的思想纯洁、组织纯洁、作风纯洁、清正廉洁。因此,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能力就必须做到:第一,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坚持守土有责,对各种企图侵蚀党的肌体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予以高度警惕和猛烈反击;第二,按照列宁“宁要好梨一个,不要烂梨一筐”和“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的要求,及时、经常地清除不合格党员;第三,大力整治党内不正之风,净化党的建设的作风环境;第四,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在党内绝不容许任何腐败分子有藏身之所。
自我完善属于党的建设中的量变过程。党的自我完善能力,说到底就是我们党在保持整体结构状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妥善解决、有效修补的能力。在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最初设计规划好的发展蓝图,随着形势变化往往会暴露出缺点、不足、漏洞、空白点、困境、弊端等复杂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及迁延将会制约党的建设、党的发展业绩的建树,一揽子解决这些问题客观上要求我们党不断增强自我完善能力。比如,基层党建的传统领域是农村、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适应市场流动、单位体制解体、公民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基层党建的传统领域设计的“小衣服”已经容纳不下快速成长的“大身体”,所以我们不得不将基层党建拓到城市社区、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三大新兴领域,这种拓展实质上就是党的自我完善能力之体现。增强党的自我完善能力,就要准确定位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妥善解决问题,努力弥补党的建设的结构与功能性缺陷,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党的肌体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党的自我革新能力就是通过不断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对党的建设、党的发展进行推陈出新的能力,本质上是促使党的建设的某些方面发生重大质变的能力。自我革新能力是党与时俱进发展变革的根本性能力要求,一个政党一旦丧失自我革新能力,它的发展往往会停滞,其结局要么是逐渐被其他政党超越,要么是被时代发展潮流抛弃。从世界政治的运作看,政党的自我革新通常靠四种力量来推动: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强权领袖、党内民主。中国不存在与中国共产党相对立及抗衡的反对党,我们不可能像欧美两党制、多党制国家的政党那样“借助反对党的外在压力作为动力”来推动我们党的革新。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原则组建的,一直视党的集中领导、团结统一为党的生命,不允许党内的宗派存在及派别活动,所以不可能像日本自民党那样借助“党内有派”来推动党的自我革新。现在我国的政治发展逐渐由“伟人政治”走向“常人政治”,企图借助强权领袖来推动党的自我革新也越来越不现实。对我们党而言,实现自我革新不能寄希望于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强权领袖,而应更多地寄希望于党内民主。实践充分证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党的自我革新的基本动力。因此,增强党的自我革新能力,必须依赖于我们党推进党内民主发展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党内民主发展到什么程度,党的自我革新能力就会相应提高到什么水平。
党的自我提高能力就是要适时推进党的建设、党的发展、党的形象站到更高台阶、跨到更高层次,从而使党的建设呈现新的阶段性发展特征的能力。党的自我提高能力的培育主要是一个“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过程,应有意识地强化相关的实践锻炼。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深入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创先争优活动,都是进行自我提高的重大活动,都是增强自我提高能力的实践探索。就其产生的实效性而言,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先进性意识、先进性建设全面渗透进党的肌体之中,大大提升了党自身的先进品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科学发展的理念、要求、精神成为全党的思维要求、行为准则,大大提高了党领导和驾驭科学发展的整体水平;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全党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态度回归理性、学习方法科学管用,大大增强了全党的学习力和思想理论水平;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激发了党内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掀起了全党性的“比学赶超”新热潮。
六、党的建设的目标导向: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组建的,就其意识形态取向而言归属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在全面执政以后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是,我们党究竟应成为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党全面执政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深入探索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五大提出“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建目标,并就此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七大将党的建设目标表述为:“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十八大报告在党的建设新的总体布局中,提出了着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党建新目标。
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要以学习统领党的建设、党的发展全局,在党内努力营造自觉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氛围,促进全党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学习型政党建设是受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启发而来的,是将不断学习、学以致用的理念应用到党内的体现。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主抓手是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同时推进学习型党员队伍、干部队伍、领导班子建设。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客观上要求全党同志应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牢固确立“党组织全员学习、党员终身学习”的理念,以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为基本目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并努力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长、学以致用,不断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
一方面,我们党是人民的工具,工具的价值就是服务。邓小平指出:“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2](P217218)作为人民的工具,我们党应自觉地担负起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始终坚守党的根本宗旨不动摇。另一方面,我们党是我国的领导党、执政党,领导和执政的目的是要干什么呢?说到底还是服务。邓小平的名言是:“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3](P121)既然党就是人民的工具、党的领导就是服务,所以“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4](P10941095)因此,党就必须建设成为服务型政党,必须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建设服务型政党就必须自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折不扣地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绩为民所树,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谋福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5](P46)在创新日益成为世界潮流、时代主流、人民呼声、党员诉求的态势下,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推崇创新、不断创新的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最为紧迫性的要求。建设创新型政党就是要把创新作为党发展变革的基本动力、重要手段,致力于推动党的建设、党的发展、党的事业的整体性创新,使创新成为党的基本生存状态、工作状态与活动状态。基于现有的党内创新基础、整体创新生态,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主要路径应包括:培育全党同志的创新思维,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激发全党的创新热情,实施务实管用的创新激励措施,围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创新,等等。
七、党的建设的价值取向: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十八大报告在设计党的建设新的总体布局时确立了党的建设的价值取向,并将其清晰地表述为“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领导党与执政党,党的建设搞好了,其最终价值必须同时落实到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保持巩固上。将党的建设新的总体布局的逻辑归宿定位在“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上,显然是对党的建设价值取向的有力诠释与积极回应。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等在内的综合性概念。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将其领导意图充分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及外延的所有方面与层面。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及外延的所有方面及层面,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这主要因为:第一,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才能做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第二,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自觉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进程;第四,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不断丰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制度的功效,积极稳妥地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第五,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求真务实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六,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努力营造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团结和谐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下的伟大事业,其从设计谋划、实施展开、经验提炼、理论提升、制度安排的各个环节和领域,都需要始终不渝地牢固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切实贯彻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去。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客观上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领导党和执政党,必须始终是一个坚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原则的先进的政党。这就同时内在地要求我们必须首先抓好党的自身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各项基础性建设以及先进性建设、纯洁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切实抓紧抓好,不断保持党的肌体强健、增强党的生机活力、提升党的能力素养,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切实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更科学的决策服务、更优质的执政骨干与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何敬文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