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
张海燕 宁远县仁和镇政府 硕士
中共湖南省委九届十次全会通过的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提出,要“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1]面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所反映出的湖南人口新形势,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入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背景下,人口均衡型社会理念也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人口均衡型社会理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综合学术界观点,由于人口均衡型社会涉及“均衡”、“人口均衡”等相关概念,因而有必要对这些概念进行界定,以期能够准确把握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内涵。
1.“均衡”概念的界定。
“均衡”概念来源于物理学,“是指相互对立的力量同时作用于一个系统,且作用力相互抵消、合力为零,使系统处于稳定状态。”[2]当均衡概念引入社会经济领域,便被赋予了两层含义:一是“变量均衡”,指对立双方能动力量相等的均等状态;二是“行为均衡”,指对立双方均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和能力,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具有可持续性[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均衡不仅体现为变量关系的均等状态,更体现为行为主体背后的利益关系和制度环境的稳定状态,带有协调、平等、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人口均衡”的内涵。
具体到人口方面,人口均衡应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口内部均衡”,指人口内部各要素作用力量的平衡,主要包括人口的数量、结构、素质和分布均衡。人口数量均衡是指具有适度的人口密度;人口结构均衡强调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人口素质均衡主要指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口质量;人口分布均衡重点强调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人口内部均衡要求人口内部各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都向其理想状态发展,不会因其中一个要素发展而使其他要素背离他们的理想状态发展。二是“人口外部均衡”,是指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人口外部系统相互协调和持续发展的一种稳定状态。它要求人口发展既不能落后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发展,也不能超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因素发展所能承受的范围和幅度。
综上,人口均衡的概念可作如下界定:“人口均衡是指人口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并且人口总量适度、人口素质全面提升、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合理及人口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协调平衡发展。”[4]
由于人口均衡是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发展状态,两者的结合构成了如下图所示的一个大均衡系统。
资料来源:陆杰华、黄匡时:《关于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几点理论思考》,《人口学刊》2010年第5期。
3.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内涵。
从前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口均衡型社会是以人口均衡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状态,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人口均衡型社会不仅是一种人口系统内部均衡的社会,包括人口的数量、结构、素质和分布均衡的社会模式;而且也是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外部系统均衡的社会,强调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外部诸系统的动态协调发展。按照这种分析,人口均衡型社会的概念可以表述为:“人口均衡型社会是在稳定人口系统内部诸要素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探求与人口规模、结构分布等要素相关的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资源承载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平衡的社会发展模式。”[5]具体来说,“人口均衡型社会是由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主体、人口均衡型社会制度、人口均衡型社会机制、人口均衡型社会观念、人口均衡型社会公共政策和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目标等组成”[6]。
关于种次号的改革相关研究,有以下三点。一是王业斌、蒋鸿标、于艾军、张得富等提出同类同著者的不同文献共用一个种次号的方法。二是浙大的夏勇、史国强、周子荣提出的在种次号之前加著者汉语拼音首字母的方案,并研制了《图书种次号管理系统》软件[3]。三是陈志延提出的种次号“预留空号法”。蒋鸿标、邓福泉等人认为:采用种次号有助于分类标识的统一标准化,使文献检索网络自动化,达到资源共享,得到专业人士的共识。
当然,人口均衡型社会与我们正在建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是有区别的。后者侧重于人口外部系统的协调发展,而人口均衡型社会不仅包括人口与外部系统的协调平衡发展,也注重人口系统内部诸要素的平衡发展,还包括内外系统的动态博弈。因此,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不仅要考虑到人口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制衡,也要考虑到人口系统外部条件对人口发展的限制,需要多方面统筹协调。
已经公布的《湖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湖南省已经在总体上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但是数据所出的人口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人口压力依然存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还存在较大的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对湖南省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阻力。归纳起来,湖南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公报》显示,截至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为6568.3万人,户籍人口超过7000万,常住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6439.5万人增加了128.8万人,增长2%,年平均增长率0.2%,每年出生约13万人,相当于每年净增加一个人口中等县。“按照现有生育政策和严控措施,全省也要到2035年左右才达到人口峰值实现零增长。而湖南省适度人口容量为4100万,临界人口容量为8500万,现有人口已突破7000万,是全国第七大人口大省。”[7]这种人口总量大,人口增长快的趋势,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湖南省2010年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983元,人均财政收入不到全国一半,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43元和297元。这些因素给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带来巨大挑战。
目前,湖南的人口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是全国人口稠密地区之一。而人均占有土地和耕地面积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2.5%、65%,2010年湖南省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79亩,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而且近年来耕地抛荒的现象呈上升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将日益凸显。作为湖南母亲河的湘江,近年来受重工业过度发展和天气干旱少雨的影响,湘江水位屡创新低。2011年10月下旬以来,湘江长沙段水位一度降至25.05米,跌破25.1米的城市供水警戒线,直逼24.80米的历史最低水位,昔日的江河变成了干涸裸露的河床,给沿岸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以及两岸的植物生长和水土保持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目前,湖南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阶段,资源利用水平低,省内重工业比重大,煤、电、油、气、运及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长期紧缺的局面难有大的改观,加上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失衡不断加剧,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与环境双重因素的制约。随着湖南省第四次生育高峰期的到来,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适应的状况将会更加严重。
经过多年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努力,目前湖南省的人口增长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人口的数量、结构、素质、分布等内部各要素发展仍然不平衡,出生人口性别比高于正常值、新生婴儿缺陷发生率较高、受教育程度较低、老龄化人口比重高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在出生人口性别比方面:公报显示,2010年湖南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5.80,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5.20。在新生婴儿缺陷发生率方面:湖南每年出生的缺陷婴儿在4万人左右。2004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0.4人/万,2007年 150.5人 /万,2008年171.74人/万,2009年为169.10人/万。据不完全统计,湖南近20年出生的残疾人高达80万至100万。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公报显示,湖南省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为7595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59%,比全国平均水平的8.93%低1.34个百分点。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变亟需大量高层次人才的背景下,这将给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不利的影响。在老龄化人口比重方面:公报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424021人,占9.78%,比2000年上升2.3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比重的8.87%高0.91个百分点,而且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超城镇(农村为11.1%、城镇为8.8%),湖南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将造成社会保障费用增加,必将引起人口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增加就业压力和养老金成本,对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来压力和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数量正在急剧增加,尤其是农村流动人口,其流向和速度也呈现出多元化、快节奏的趋势和特点。湖南省流动人口分布广、流动性大、流动变迁不平衡的状况比较突出,给计划生育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湖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为65683722人,户籍人口为70780918人,比同期在湘常住人口总数少5097196人,这表明约有510万湘籍人士在省外工作、学习、生活,属于人口净流出大省。公报还显示,全省14个市州中,常住人口总数超过700万的有衡阳、邵阳、长沙,而位居常住人口第三位的长沙,成为全省唯一净流入市。根据省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统计,“我省流动人口的特点表现为,以省内市州之间的人口流动为主,占到近80%的比例;流动人口集中在长株潭三地,长沙市占60%;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居多,文化程度逐步提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4.69%;长期居留城镇的意愿明显,居住半年以上的占75%。”[8]
在当前湖南省资源供给矛盾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压力加大、解决人口问题日益复杂等形势下,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可能出路,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贯彻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人口理念,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上跳出传统的单纯人口管理模式,借助于各方力量,最终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建立人口均衡型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是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深入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取得实际成效的关键所在。建立人口均衡型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内部均衡指数、外部均衡指数和区域发展指数。其中,内部均衡指数包括人口出生性别比、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健康、人口受教育程度和人口分布的均衡指数。外部均衡指数由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均衡指数构成。区域均衡指数包含了全省和各市州、社区人口均衡指数等指标。通过指标体系来区分“均衡、不均衡、极度不均衡、低级均衡、高级均衡”等人口均衡发展的状态。
当前人口均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根源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制度上。随着城乡融合步伐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必须建立与城乡一体化进程相适应的人口均衡型社会发展制度框架,改变城乡分割的管理模式,以农村流动人口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城乡相互对接的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新局面。
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应该以我们正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为主要着力点,立足于省情,围绕“四化两型”建设蓝图,稳步推进户籍、土地、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此带动人口城镇化进程。同时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促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创新和完善供给方式,扩大供给规模,进一步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重点向农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合理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9]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注意照顾计划生育家庭,让他们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障他们的政治地位和基本生活,以此来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共建人口均衡型社会。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0]作为人口发展的新理论和思路,人口均衡型社会理念在人口发展的具体实践中还处在探索阶段,因而需要加强前瞻理论研究。一方面,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在湖南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开创性事业,缺少相关方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又会遇到诸多问题和困惑,因而有待我们去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又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涉及的内容远远超过人口问题本身,涉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众多领域,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协调和互动系统,在此过程中有许多的问题和矛盾需要深入研究。因此,加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前瞻理论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
加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前瞻理论研究,一要从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以正在推进的“四化两型”建设为中心,分析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战略思路,科学预测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发展态势,加强对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的主体、制度、机制、观念、公共政策和建设目标等因素的研究,加强对中国古代人口均衡理念的梳理和西方经典人口学家关于人口均衡理念的研究,以建构起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基本理论和制度框架。二要开展“大人口观”研究,加强对人口的数量、结构、素质、分布等人口均衡发展的研究,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全方位的多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此外,还要注意加强对人口均衡型社会研究的课题规划,加大对人口均衡型社会的研究投入和政策支持。
由于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涉及到众多领域和各方面系统,既要考虑到人口内部均衡,又要协调人口外部均衡,为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确保在“四化两型”建设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得到应有的保障和发挥,围绕人口均衡发展这一主题,设计相应的公共政策组合体系就显得极为必要。
结合湖南现有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均衡发展的现状,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公共政策组合体系应包括以下部分:一是修订并完善人口均衡问题领域的政策条例,包括关于人口数量、结构、素质、分布、迁移、老龄化、城市化等政策,以促进人口内部各因素均衡。二是由于人口均衡问题的解决牵涉到计划生育、公共卫生、户籍、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经济、交通等政策,要将这些政策进行组合,以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是构建起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又要保证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公共政策体系,将人口发展的政策放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中去设计。
将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的理念引入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引入人口发展工作,尤其是与湖南的“四化两型”建设战略相适应,构建起“三型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发展模式,因而对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一定要重视,以保证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能够顺利推进。一方面要加大对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尤其是涉及到人口均衡问题解决的相关部门领导的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党校、行政学院、高校等平台定期开展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培训班。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的公共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人口均衡发展的理念。要通过各种形式,在群众日常生活中推动性别平等、弘扬婚育新风、倡导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最终使人口均衡发展理念和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的意义深入人心。
作为全国第七大人口大省,人口问题始终是湖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为湖南建设“两型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必然选择,将为湖南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湖南日报,2010-12-14(3).
[2]张曙光.论制度均衡和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1992,(6):30~36.
[3]樊纲.论均衡、非均衡及其可持续性问题[J].经济研究,1991,(7):13~20.
[4]《人口研究》编辑部.为什么要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J].人口研究,2010,(3):40~52.
[5]陆杰华,朱荟.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的现实困境与出路[J].人口研究,2010,(4):20~27.
[6]陆杰华,黄匡时.关于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几点理论思考[J].人口学刊,2010,(5):3~10.
[7]李万郴.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推动湖南科学发展[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0,(6):11~12.
[8]融入城市,难关几许?——流动人口政策难题扫描[EB/OL].http://www.xiangshengbao.com/bencandy.php?fid-145-id-4939-page-1.htm,2011-09-09.
[9]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www.hunan.gov.cn/zwgk/hndt/zwdt/201105/t20110505_350332.htm,2011-05-05.
[10]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