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大勇
温大勇:《剧本》杂志原主编
两年前在上海,我应邀参加全国小剧场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座谈会前后,曾有过很大的顾虑,就是担心历经多年好不容易聚拢起来的小剧场话剧特别是民营剧团的小剧场话剧演出人气会受到打压——我感受到了压力,也听到了一些颇为严厉的指责,有些不安,所以,我在会上做了“关于小剧场话剧的几点看法”的发言,真心希望能实事求是地评价小剧场话剧演出现状,采取措施,引导、推动小剧场话剧的持续发展。这次由文化部艺术司和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2013年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活动的成功,再次证实了小剧场戏剧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
从2013年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的参演团体看,国有院团或国有文化企业略占多数,这一方面显示了他们根基深厚的艺术展现能力,另一方面也印证了他们的不懈追求:小剧场戏剧演出曾经并不是他们的强项,但他们认识到了小剧场戏剧在整个戏剧创作中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影响力,因而倾情投入,颇有收获。无论是国家级的院团,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还是卓有影响的地方院团、改制转企艺术院团,甚至国有文化投资公司,都带来了不同风格、不同样式的创新剧目,比起两年前的小剧场戏剧创作有了不小的进步,令人瞩目。比较而言,有的剧团在小剧场戏剧剧目的选择、小剧场戏剧二度创作及宣传包装上还稍显拘谨或不适应,仍需进一步提高。假如继续解放思想,尽快摸索出适宜的创作机制,探求小剧场戏剧特有的艺术创作规律,坚持不懈,国有院团的小剧场戏剧演出是大有作为的。而且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如果把小剧场戏剧演出市场视作“阵地”,国有院团都不应该退出。
《打不开的门》剧照
《纪念碑》剧照
《女人初老》剧照
民营剧团和国有院团虽分处两种体制下,但各有各的长处,在丰富人民生活、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方面,目标是一致的。参加上一届优秀剧目展演活动的16台剧目中,民营剧团的作品只有三分之一;然而这一届,民营剧团的参演剧目约占全部25台演出剧目的一半。可以看出,主办方的这种安排既反映了小剧场戏剧演出市场的真实状况,也有长远性的考虑。面对时代的迅猛发展,民营剧团的崛起是必然趋势,目前尤其是在小剧场戏剧演出方面,他们具有很大的优势,难得地坚守着戏剧理想。既不可能完全无视他们的存在,也绝不能高居“艺术圣殿”之上,一味压制,简单地、不屑地将其作品斥之为“低俗”。民营剧团的演出远不完美,受制于市场、经费、艺术水准等原因,在方方面面尚存提高的余地。主要由民营剧团主导的北京小剧场戏剧演出市场非常活跃,小剧场戏剧特别是小剧场话剧演出已成为首都文化生活的一块靓丽的“招牌”,参加这次展演活动的北京民营剧团的演出剧目被普遍看好即可证明,这当然同北京市政府相关单位的鼓励、扶持、引导的积极政策是分不开的。我认为,北京市的做法完全可以为其他省市所借鉴。
其实从上届优秀剧目展演就可看出,国有院团和民营剧团等体制外的单位合作已经开始,并有不错的业效。本届展演中,浙江话剧团邀请了近来在小剧场话剧舞台上风头正劲的李伯男导演,共同参与创作《女人初老》;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解药》主演之一李龙吟,是几家文化公司的负责人;中国国家话剧院申报的《向上走,向下走》,女主角小保姆的扮演者于莎莎本是搜狐视频著名主持人。在民营剧团的演出中,国有院团的演职员更一直是参与其中的重要创作骨干,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想,双方这样的合作会越来越多,也必然会是双赢的结果。有人常常把国有院团和“主流戏剧”放在一起来讲,似乎民营剧团就是“非主流”了,我不赞成这样的看法——这既有失公正,也不策略。什么是主流、谁是主流,不宜简单定调,更不宜以“国有”、“民营”或作品表现的所谓“主题”、“思想性”来划分。在北京的小剧场话剧演出市场,民营剧团不就是“主流”吗?如果非要分出主流,我认为在当下的小剧场舞台,各种方式的合作或健康竞争就是主流,不断提高艺术水准、奉献出优秀的作品才是硬道理。
本届展演的参演单位中,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馆303话剧社是来自基层地区的业余话剧团体,由一些普通的戏剧爱好者自发组成,也是重庆第一家非职业戏剧团体。他们带来的原创剧目《7080》,反映的是当下都市人的情感生活,自有独到之处。能与国内一流的剧团同台竞技,实力可见一斑。据我所知,不少地区的文化馆都非常重视开展群众业余戏剧活动,例如广东、上海等地,小品的创作和演出就很活跃,成绩斐然。假使有更多的文化馆以不同形式参与小剧场戏剧演出,相信对小剧场戏剧的推动会大有裨益。
有3台各具特色的戏曲作品参加了这次小剧场戏剧展演,这是很可喜的收获,值得肯定。尤其是北京京剧院的《浮生六记》,称得上是难得之作。其实戏曲这个艺术门类本就较为适合在小剧场演出——当年北京、上海、天津的戏曲演出场所,哪一个称得上是大舞台、大剧场?(即使有,恐怕也是极个别的。)仅就这一点说,戏曲演出重新走进小剧场,走近观众,或许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回归”。所以我赞同主办方所做出的改变,扩大小剧场戏剧展演的参演剧种、参演团队,因为这3台小剧场戏曲演出的确是以小剧场的形式各自为本剧种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可贵的探索和实践,实际上也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关于对小剧场戏剧的定义,争论一向较大。在我看来,小剧场戏剧的理论多是“舶来品”,我们没有必要“顶礼膜拜”,束缚住自己的创作手脚,要先做起来再说,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中国特色的理论,因为中国的小剧场戏剧终归是要面对中国的观众;我们是要把小剧场戏剧打造成表现真善美的优秀舞台艺术门类之一,而不是要把它放进“象牙塔”——况且国外的小剧场戏剧是不是“象牙塔”,还有另外的说辞!
因为分工原因,这次展演我只看了一部分现场演出,但先前看了各地的申报材料,包括一部分剧本和演出录像,总体感觉是小剧场戏剧越做越好。北京丽华星光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出品的《建家小业》讲述了北京四合院里一家人的故事,传统风格,京味儿十足,温馨感人,放在展演开幕式上演出,可见其艺术份量。哲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HI,米克》主要围绕着一对情侣和一只狗展开情节,让人愉悦又略带伤感,几处充满温情的场面拨动观众的心弦,特别是由彭梓桁扮演的狗狗不重形似重神似,令人叫绝。反映农村民情的《选民老冤蛋》由山东省柳子剧团演出,结构灵巧,人物鲜活,三段戏分别采用了柳子戏、吕剧、山东梆子的曲调,样式新颖。深圳市新华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找鸟》是一出后现代味道的实验剧,舞美设计与表演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多年从事话剧探索的深圳大学教师吴熙担任编导,此剧是他“自由抒发”的创新之作,别开生面。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关系》讲述的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已婚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用作者万方的话说是“试图表现爱情对人的造化”,好的是她只“提出疑问,努力寻求答案”,而没有给出结果。福建人民艺术剧院将曹禺先生的《雷雨》以“叙述体方式”重新排演,导演陈大联对经典进行了大胆诠释,舞台面貌一新,探索精神可嘉。中国国家话剧院带来的是一群年轻人倾力创作的温情喜剧《向上走,向下走》,接地气,有人缘,编、导、演和舞美设计都可圈可点,尤其是小保姆、小保安的扮演者于莎莎、左腾云为作品增添了不少的光彩。《黄粱一梦》由北京福寿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黄盈工作室演出,情节取自唐代传奇小说《枕中记》,编导黄盈以“中国式的手法”如梦似幻地演绎了一个著名的中国故事,优美抒情,在梦境与现实的转换中显示了古往今来没有间断过的人生思考。东方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参演的剧目《临时居所》,是引进的百老汇经典话剧,丈夫、妻子和“包养”的妓女之间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直至剧终揭开,令人唏嘘,加上演员到位的表演,戏很好看,故事和结构或许能让我们的作者受到启发。《雾都孤儿》由狄更斯小说改编,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的是引进的英国原版作品,舞台简洁,5位演员扮演了26个角色,一台大戏在小剧场里演得有声有色,值得国内的从业者参考学习。《贵妇还乡》是一出风格混搭的“黄梅调音乐剧”,由北京艺海欣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改编自迪伦马特同名作品,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吴琼有出色表现,也只有吴琼才能让这出“中国音乐剧”赏心悦目。湖北长江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打不开的门》根据法国萨特作品《禁闭》改编,保留了原作的结构特点,但做了“中国化”处理,在封闭的环境中拷问灵魂,引人反思,在编剧和二度创作上不失为有益的探求。《惹尘埃》是南京市话剧团改编自国内获奖小说的作品,写一个对社会失去信任的女人如何在好人的帮助下重拾信心的故事,与同名小说相比增添了一抹亮色,原作者鲁敏说这样的改编“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再创造”——我赞同这种说法,谁不愿意为生活多留些希望呢!
通过展演和调研,可以看出小剧场戏剧的发展很不平衡,演出活动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不多的几个省会城市;部分省市的国有院团在现阶段演出大戏很难,又没有对小剧场戏剧给予足够的重视——殊不知,小剧场戏剧可能真会起到某种程度的“救亡”作用;有别于大剧场戏剧,小剧场戏剧从剧本创作、舞美设计到表演都有自身规律,轻视的结果已有显现;原创力量较为薄弱,一些反映较好的作品仍有待打磨提高,也缺少有生活、有思想、有艺术品格的创新之作;小剧场戏剧同样存在引导、培养观众问题,要通过优秀作品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让更多的人热爱小剧场戏剧。
由此看来,小剧场戏剧成绩可喜,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上上下下一起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