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伟东 包玉花 汝晓艳 杨美娜
摘 要:现阶段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全面进入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阶段,各高职院校也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产生了相当的社会效益,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如何推进“工学结合”,说明了其实现的形式,提出了关于“工学结合”所用实践基地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工学结合;培养;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是一种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它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1 关于“工学结合”的不同表述
当前,有关“工学结合”的表述较多,有“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产教结合”、“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学校、企业、社会三结合”,还有“产业、学校、科研院所三结合”、“国家、产业、学校三结合”、“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等。这些表述虽然名称各异,但从本质上讲都是指“工学结合”、“产学合作”,都不能离开与企业合作。
2 如何推进“工学结合”
2.1 实现校企合作
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首先要强调的是校企合作,而常期困扰相关高校的就是如何能有企业愿意与学校合作。为推进工学结合做好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并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建立与企业共担风险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企业提供可能的智力支持,要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人事及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得到企业的合作意愿。
2.2 改变学校的课程
要进行课程的改革,将课程规划成“小立”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是指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的精简,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量地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透彻的知识、相关的感悟和学科探索进取的勇气。“小立课程”中的知识指的是学生必备的基础性、范例性的知识。“大作功夫”,就是要在课程“实施”上做文章、下“功夫”,让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经历大量的实践活动。
2.3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按照行业的要求融合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的能力素质结构与就业岗位结构、课程结构与产业工作项目结构、教学活动与工作过程相对接,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好地运行校企合作。
2.4 加入企业的社会组织
放下高校的身段,加入企业的协会、学会等组织,与企业共同体验市场的风险与收益。
2.5 订单式的培养
利用企业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同时把学生的实习及就业工作变为订单模式,使实习、就业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学生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这样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也解决了就业与实习的大问题。
3 工学结合的实现形式
工学结合主要通过实习基地来实现。首先是“订单培养式”。是指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由高职院校和企业按照协议进行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其次是“项目驱动式”。是指学校和企业双方通过具体的项目作为媒介进行合作,来调整相关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制定和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体系,并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完成教学培养工作。再次是“工学交替式”。是指把学生的在校学习和市场中实际企业实习分段交替进行。
4 “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途径
4.1 协议型
这种型式的是最为普遍,也最为简单。由校企双方共同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约定条款双方互认。在约定时间内学校出指导教师,企业出场地和设备,共同完成协议约定的内容。
4.2 引企型
这种形式多为校方出场地房屋,企方出人力与设备。其间要涉及资产、管理、利润等。在校方全部投入却财力有限又没有管理企业经验的前提下,是一种较好的解决途径。
主要以校方出租企方所需场地形式合作,由于有企方单纯追求利润的客观因素存在,实践教学不容易得到完全保障。因此这种形式的合作要求有双方共同认可的制度做保障。
4.3 共建型
双方共同出资以股份制形式建立生产型的实践教学基地,这种形式不容易形成,双方都需要承担经营风险。
以上分析可见,企业本身并不积极,因此,这方面的引导还需要国家的配套政策。
[参考文献]
[1]李小峰.“工学结合”的相关表述及其历史渊源.职业教育研究,2007,(6):179.
[2]黄继明,王向宁.高职院校基于市场需求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科技信息,2008,(15):301.
[3]谢伟东,等.“校企合一产学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与实践.职业技术,201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