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生
[摘 要]为了适应当今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语文教学课中应恰当选择教学方法。一堂好的语文课需教师吃透教材,教会学生“读”的方法以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关键词]语文课;效率;主动
就笔者自身经历来看,学校每次组织评课活动,每到评课环节,除个别名师真有见地之外,笔者听到的大多是客套、隔靴搔痒、雷同之言,对其他教师的启发并不很大。
对于一堂有效率的语文课的评价,各人有各人的观点,各人评课的侧重点也不相同。有的着重怎样导入;有的着重“怎么教”的方法问题;有的着重利用多媒体的技巧性;有的着重组织活动的方法;有的着重怎样把握教学的节奏;还有的注重怎样突出教学的对话等。
教学思想永远重于教学技巧,德胜于术。教师教学观念若不更新,不积极拓展教学视野、教学历练不丰富,教学储备不挖深却舍本逐末,把精力放在玩味技巧上,这不是教学的终归,也不是教育的真义。所以,有些教师的课总像一个缺少内涵的姑娘,花枝招展却失之风韵。
一、 好课“透”为先
一堂好课的根本,应首先体现为“透”,即吃透教材。对教材文本的深入解读,是一堂课成功的源泉。
有些教师对文本没有深入涵咏,只是完成既定教学板块,没有触摸文本的内核,没有引领学生读懂文本的意旨。各个教学环节也只是平均用力地“一闪而过”,没有集中力量重点推敲,自然就会缺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如果教师在授课前囫囵吞枣般粗读就进课堂,等到文章学完了,学生脑中也仍会是一片空白。所以面对一篇篇优美的教材,如何吃透它,让“教”材变为“学”材,从单纯地研究如何“教”转到如何教会学生“学”上来,就要求在每一课的备课前,教师都要先把课文读通、读透、读好,真正读出感受来。同时注意教材的联系,怎么将“教”材开发成“学”材,凭借学材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实实在在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重视文本语言的内化、吸收。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实现语文教学的素质化;这样才会更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才能感动自己;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由此及彼激发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另外教师在备课时尽量不拘泥于教参,“差异,是幸福的本源”。解读文本的时候,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补充,重新开发教材及利用课程资源。
二、悟“读”是关键
语文课应该是“以悟读为主”。课堂上要有学生有情味地朗读、有思味地默读、有韵味地赏读、有深味地诵读。诵读的课堂都要以理解性、赏读性朗读或默读结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欣赏优美的语言,获得良好的语感,体味文本的情理,受到心灵的震撼。
放眼周围的课堂,朗朗的读书声少,纷纷的议论声少,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对文本的个性化演读。没了朗读声的课堂不能称之为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不到提升,课堂氛围也将枯燥无味。
三、学生“动”起来
成功的语文课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现在的很多课堂,课件优美、声效奇佳,唯独学生大脑兴奋不起来,思维不跳跃,学习热情冷却,整个课堂如同一潭死水般。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应该是一堂课的“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就要抓住最关键的一点:解放学生的大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后研究文章,再去参考一下教参,有效率也有必要。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打通进入文本内涵的通道,架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桥梁,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引发师生的共鸣。
责任编辑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