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芳
指导和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会明显感觉到学生课堂上的“说”与课后的“做”似乎完全是两码事。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品德课堂的正确引导没有得到“内化”和“强化”。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品德学科的性质,尝试选择以童谣创编形式提高品德导行的实效。所谓“童谣创编”是指教师根据品德教材内容,让学生把对自己生活和行为有指导意义的内容,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教师可以着力在教材上挖潜,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为学生创编童谣创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和宽松的实践环境,使他们在创编这种饶有趣味的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衣冠简朴古风存——学诵中激趣
使学生有兴趣来创编童谣,这是发挥“童谣创编”在品德课导行方面作用的前提。教师要在课堂上让童谣散发自己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乐于接受,乐于传唱。这些童谣,可以来源于教材中原有的编排,也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创编,并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加以运用。
1. 用童谣激趣导课
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创编一些有趣的童谣,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开始学习。比如,把将要开始学习的内容编入童谣中,让学生猜一猜,或以问题作为童谣的结句,让开场的“童谣”化作一颗“小石子”,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以新鲜、有趣的方式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调。
2. 用童谣整理教学内容
在课中,用一首童谣把关键内容加以整理,简洁又富有童趣的语言能帮助学生记住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比如,在学生了解了秋天成熟的水果后,出示童谣《秋天的果实》,让学生边拍手边诵读,秋天那些瓜果成熟的常识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 用童谣总结导行要求
在结课前,用一首童谣课作为这节课内容的总结,并把对行为的指导蕴含其中。比如,上完“秋天的果实”这一课后,对重点内容“粮食的来历”需要再次强调,因为这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如何做到节约粮食,在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后,教师“趁热打铁”,出示自己创编的童谣《一碗米饭不容易》:一颗秧苗,种在田里……汗水浇灌,来之不易,多吃多盛,少吃少盛,大口吃完,不负苦心。
用简洁的语言,把粮食的来历概括出来,同时,用“多吃多盛,少吃少盛,大口吃完,不负苦心”这样简洁的语言把不浪费粮食的具体要求明确告诉学生。
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学生熟悉了童谣的形式。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引导学生自己来创编童谣就有了可能。
二、也傍桑阴学种瓜——创编中“内化”
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品德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创设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表现真实内心的学习情景和民主氛围,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创作,写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创谣、编谣活动来体验和感悟正确的道德认知。
1. 梳理创编切入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找到创编的合适切入点,才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只有这样,创编的童谣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能对学生的生活起到指导的作用。
仔细分析我们一、二年级的教材,就能发现,教材本身的编排中,就加入了很多有趣的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得学生喜爱。这些童谣可以充分利用,加以改编,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其他的创编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悟编成童谣,可使原有的认知和情感得以升华。
2. 落实创编内化点
在品德课上,学生的想象力是不受约束的,有很大的创作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给他们童谣的基本格式,或学生独立创编、或师生共同创编。根据低段学生的特点,笔者主要采用以下的一些方法。
框架设定法:给学生搭建一个基本框架,学生只要填入几句,便可以成为有自己个性特点的独创童谣。如在学习《假期安全真重要》一课时,让学生结合书上的图,编一首儿歌提醒大家。出示以下初步框架:假期生活真开心,安全问题要牢记:不去逗弄小动物,不去( ),棒冰冷饮要( ) ……
在学生补充儿歌内容的过程中,把不能做的危险事情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既可以作为向别人宣传的内容,更是对自己的教育。这比教师翻来覆去强调更有效,是一种真正的学生自我教育。
迁移创编法: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所以,“依样画葫芦”是创编童谣最好的方式。教师在合适的时机,出示自己编的童谣,然后让学生诵读。在学生兴趣浓厚时,提出创编的要求,学生便会欣然接受。最初的要求可以宽松,只要句子通顺,都视为成功,给予大力表扬,让学生充满自信。
如教学《果实和我们的生活》时,在了解了米饭的来历后,教师出示了一首自编的童谣:《一碗米饭不容易》,通过师生对读,学生很快喜欢上了。此时趁热打铁,一起说说书上豆浆的制作过程,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方法,编一编《一杯豆浆不容易》或者《一碗青菜不容易》。学生在创编的过程中感受到不仅仅是米饭,其他食物也都是来之不易的,平时不能浪费。
提问引导法:运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创编的内容。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是生活中会遇到的非常实际的问题。没有经过内化,学生很快会忘记,等到真实事情来临,往往又是束手无策。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来编成童谣,印入他们的脑海,很有可能成为危险时刻的“救命稻草。”如在学习了《遇到火灾怎么办》,笔者就用几个问题追问,引导学生创编儿歌:想一想发生火灾时会有什么现象?(浓烟、火苗),要避免吸入浓烟可以怎么做?(用湿毛巾捂嘴)逃生时,怎样走比较安全?(弯下腰,贴着墙)发现起火是先逃出来,还是先报警?万一没有及时逃出来,哪里更安全?……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把想到的办法编入自己的童谣中,取题目为《我的火灾逃生秘诀》:火灾来了真危险,浸水毛巾捂口鼻,弯下腰来往下逃,电梯危险不能坐,沿着楼梯往下走。火大不能跑出门,卫生间里暂躲藏。快快报警来救火,敲打东西等救援。
三、忙趁东风放纸鸢——传唱中践行
创编、吟诵童谣,必然反映童年生活的方方面面,童谣作为课程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由源于生活到回归生活螺旋上升的催化剂。为了让学生在自诵自唱自乐中感悟品德课堂学习的快乐,时时处处成长在无垠的生活道德情境里,有效的做法就是开放课堂时空,让童谣入眼入耳入心,融入学生生活,充盈课程文化,使之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文化养料……
1. 游戏中传唱,趣味中导行
游戏是学生的天性,童谣与游戏相依相伴,可谓是斯用于斯。笔者为了让创编童谣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学生们一起开发了很多的“童谣游戏”,在游戏中唱童谣,在传唱中指导自己的行动。
游戏有很多种方式,在课堂上,在丝毫没有准备的前提下,朗诵童谣可以采用简单方便的方式,比如说拍手游戏,可以是学生自个儿按节奏拍手,也可以是同桌互拍。
再比如,在活动课玩小皮球时,为了强化学生的分享意识,让学生们和着拍球的节奏一起背背《一起来拍球》:小皮球,圆溜溜,轻轻拍,跳得低,重重拍,跳得高。一人玩,没意思,轮流玩,来比赛……这样的传唱既增加了乐趣,又对正确的行为进行了强化和巩固。
2. 生活中传唱,情境中导行
课堂上创编的童谣,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传唱中,正确的行为方式更明晰了,行动更趋向于课程目标要求。
比如,每天午饭前,背诵学生们和老师一起在课堂上创编的《一碗米饭不容易》。在背诵中,再一次回顾米饭的来之不易,把“大口吃完,不负苦心”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如果有想倒饭的学生,会对照一下自己背的内容,自觉纠正自己的想法,起到自我监督和教育的作用。
放学排队出校门时,学生一起背在教学《学校里的一天》这一课时创编的《放学歌》:放学啦,放学啦,学校的一天结束啦!和老师说声再见,向同学说声再见,明天我们还要一起学习一起玩。背着整齐的童谣,队伍里没有随便讲话的学生,同时,也提醒每个小朋友放学时要和老师、同学互道“再见”这一基本的礼貌要求。
3. 画笔中诠释,创意中导行
图画是一种心理学的投射技术,它的特点是直接、直观。直接是指它会很自然地流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愿望和追求。直观是指当人们把自己心中的图画落笔到纸上时,它就变成了有具体信息的载体。学生把自己创编的童谣,用绘画这样的方式进行第二次的创作和表达,是把语言外化为“行为”的另一种形式,即直观,又有趣。
如让学生把《我的火灾逃生秘诀》画成几格连续漫画,还可以强化一些生活中不一定会遇到,但是必须具有的常识。笔者在教室一角开辟出黑板报,张贴学生们配着图画的童谣作品,课间一起看,一起传唱。
创编童谣导行促进了学生的知行合一,童谣创编丰富了品德课堂,也发展了教师,使得师生情感和谐共振;更可贵的是还会使自己从学生生活中得到滋养,从学生文化中得到“反哺”,从学生那里感悟天性,感悟人性的自然层面并使之升华,在互补与互哺中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