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峰 王林毅
近年来,职业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和培养途径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各高职院校都在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高职教师在参加了一系列的学习、培训、实际工作之后,还需要把这些理论、知识、技术及经验进行整合。因为合理的优化的知识结构比拥有的知识本身更重要,它可以使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得到更大地发挥。因此,探讨“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及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意义
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这一概念在上世纪90年代一经提出,就引起了职业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这一概念是在分析总结国外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与建设的基础上,为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而提出来的。在多数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教师的标准除了有学历上的一定要求外,特别强调其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但一般不强调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步发展。而我国职业教育界提出的“双师型”这一概念与国外的标准不同,它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概念,也是适应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手段?。
虽然目前在国内的职业教育界还没有关于“双师型”教师统一的明确的概念,但是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双证书”,既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又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双职称”,既取得教师职业技术职称,又取得其他职业的技术职称。三是“双能力”,既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又能凸显一定的职业能力。四是“双素质”,既具备教育家的素质,又具备技师的素质。其中,“双证书”和“双职称”只是“双师型”教师的必备条件,并不是证书和职称的简单叠加。因此,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该是既具备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又具备岗位实践素质的,能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具有指导实训技能、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的专业教师。
2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这一特殊使命决定了其师资队伍的特殊性。然而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日本式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系统,也无法实现澳大利亚式的以兼职教师为主的雇佣模式,更不具备德国式的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优势。这就决定了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具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即“双师型”教师。并且,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通过培养“双师型”教师还可以有效地优化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办学成效的目标。办学成效包括教育教学效果、效益和效率。其效果体现在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改进,其效益体现在用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更大的产出,其效率体现在用较少的时间来达到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正是實现这些目标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双师型”教师知识结构的分类
1优化“双师型”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合理的优化的知识结构比拥有的知识本身更重要,因为它可以使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得到更好的发挥。中外学者关于教师知识结构的各种观点体现了教师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是单一的线性发展,它是广泛的相关联的,具有整合性多功能的特点。一位优秀的高职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技术,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并且了解和遵循教育工作的规律,把最新成果引入教学过程。
高职院校的任务和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这就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师需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使其具备良好的专业教育能力,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这对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职教师必须具有合理的、优化的知识结构,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2“双师型”教师知识结构的分类
关于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关于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知识,尚有不同的认识。其中,影响力较大的当首推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主席舒尔曼(Lees.Shulman)教授。他认为,教师必须知道如何把他所掌握的知识转换为学生能理解的表征形式,才能使教学取得成功。在这一理念下,舒尔曼把教师的知识基础分为7类:(1)学科知识;(2)一般教学知识;(3)课程知识;(4)学科教学知识;(5)学生及学习特点的知识;(6)教育情境知识;(7)教育目的与价值的知识。在上述知识范畴中,舒尔曼教授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最重要的。因为它确定了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知识群,体现了学科内容与教育学科的整合,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师的不同。
我们国内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高职教师的特点(高职教师既是高等教育者,又是职业技术实用性的传授者),按照申继亮等人关于教师知识结构的分类,将教师知识分为三类,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备的特定的专业学科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是教师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具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1扎实并精深的本体性知识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实体部分。作为一名高职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教学科目的基础理论要弄懂、吃透。其次,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合理的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出自己的想法,适时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充实和再造。再次,教师要对自己教授的学科有深刻的认识,并能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相关的理论知识,把握该门学科的内在体系和规律,对所教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及时更新实践性知识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加速,全社会对各个领域中岗位技术的要求都将不断提高。因此,高职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便使学生能够真正适应社会变革和高新技术发展的要求。
实践教学环节的关键之一是要有高素质的实训教师,他们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作为高职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还要掌握过硬的技术技能和实训教学能力。在实训教学中能做出具有逻辑性、开拓性和预见性的分析,并能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高职院校在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应侧重增加教师的岗位经验知识,这些知识只有通过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获得。因此,高职教师必须积极参加实践,尽快使知识结构中的知识和能力统一起来,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3有效运用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对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传授起指导性作用。高职教师除了需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外,还需掌握相关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以及相关的文理科交叉知识。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强调的是岗位、技术的专项性、操作性和应用性,高职教师除了要熟练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理论知识、技能、技术外,还要具备相应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运用这些条件性知识,更有效地传授专业理论和技术,以达到充分使学生消化、吸收的目的,并能将各种知识和技能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
4“三位一体”整合知识
现代知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知识的一体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正逐渐走向高度的统一。因此,对于一名高职教师来说,应该把三类知识有效地融合,即做到“三位一体”地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进行合理地整合。
在坚持对本位性知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向多元化发展,拥有多方位的知识才能在学科的交叉中找到“创新点”,在知识和技能上取得飞跃。并且,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做到灵活机动,才能引领学生开展研究和进行创新活动。但是,由于每个教师所教授的专业不同,允许其知识结构有各自的侧重点,这正体现了一中有多和多中有一的辩证统一。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要有扎实并精深的本体性知识,并要及时更新实践性知识,還要有效运用条件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做到“三位一体”合理地整合知识,才能有效地实现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培养出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并且,高职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应用和创新,才能实现既能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训技能、解决实际技术难题,从而真正地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孟祥林.高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6(29).
[3]赵振红.论教师实践知识[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