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发挥文化社会功能 构建精神家园途径探析

2013-04-29 05:41:01张波赵沛曦
西部学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社会功能

张波 赵沛曦

摘要:文化具有社会和经济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可以合理地利用文化手段作为强有力的“杠杆”撬动经济迅猛发展,但另一方面更应全面发挥其社会功能,用文化的方式来激励与整合每个人对民族、对社会、对国家的集体认同,进而为未来的全面发展提供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作为旅游接待地的丽江倍受旅游效应的双重作用,既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振兴和社会繁荣,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不利影响。为此,丽江应突出文化精神指向,充分发挥具有特殊教化功能和聚合作用的文化力量,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培育和创新民族精神,共同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社会功能;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精神家园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党的十八大盛会上,胡锦涛同志对文化强国战略作了全面部署,把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到又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回归文化的本体意义,突出其社会属性,充分发挥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大力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培育出大众的、有时代性的、民族性的、有凝聚力的、能激励和鼓舞全体民众士气的民族精神。

近年来,丽江立足于独特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借助日趋火爆的旅游平台,以文促旅、以旅兴文,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丽江模式”。 这个昔日“被遗忘的王国”从此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享誉中外的旅游接待地,取得了不俗的业绩,2012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 1599.1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 211.73亿元人民币。[1]但与此同时,众多游客“与身俱来”的各种强势文化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巨大冲击,不仅直接造成丽江文化空间被挤压以至部分遗产的“文化灭绝”,而且还使人们原有的生活、生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改变,出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各种文明的冲突以及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和价值危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道德失范、价值失迷、文化失衡、社会失信、人文精神失落。[2]尤其是正处在人生成长期的青少年们,由于缺乏足够的甄别及选择能力,在琳琅满目、五光十色的外来“强势文化”面前,往往感到迷茫,常常失去自我,越来越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漠然和民族意识的淡化,从而盲目地推崇外来文化:西方的节日过得有滋有味,可对自己的传统节日没有任何兴趣;肯德鸡、麦当劳等洋快餐成为他们的最爱,可对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却不愿涉猎;通俗的流行歌曲随时哼在嘴边,可传统的文化艺术却被扔在了一边……“追求感性化、快餐化和平面化的文化消费模式盛行,而对意义的寻觅和人文理想的憧憬弃置一旁,理想褪色,热情淡化,精神因素稀薄。”[3]此外,随着丽江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在世界上声誉的不断攀升,有不少人开始头脑发热,自满情绪日益突出,大家沾沾自喜甚至有些忘乎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安于现状、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贪图享受,缺乏应有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上述种种情形均已表明,面对应接不暇的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当地居民特别是年轻人已深受影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传统文化认同危机以至传承危机,进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精神支柱,甚至失去了信仰。[4]为此,我们对文化的重视和利用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属性的浅层次上,满足于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错位现象,沉醉在“文化低度开发陷阱”之中,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利用止步于经济收益,能挣钱就学就用,没钱挣或挣得少便立刻放弃。[5]因为文化的价值决不应该只是经济性的,如果仅以纯经济的眼光来看待它那是非常“势利”的。[6]所以我们必须回归文化的本体意义,突出其社会功能:宣传真理,以赢得人心;传播知识,提升人们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人类精神家园。[7]应充分发挥文化的历史延续力、理论说服力、民族凝聚力、文化吸引力、道德感召力等作用,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大力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培育和创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护住传统文化的“形”、稳住传统文化的“根”、守住民族文化的“魂”,从而构建人所共有的美好的精神家园。

一、突出文化的引领功能、规范功能、形象功能及服务功能,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特别突出文化的社会功能亦即引领社会思潮的统摄和和导向作用。所以,作为提出“文化立市”的丽江,更应该全面发挥文化的社会属性,大力弘扬、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培育和创新民族精神,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使之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同的精神支柱和主流思想文化,促进丽江又好又快的发展。

而要突出文化的基础性社会功能,就必须加强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究解决当前文化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文化立市”的行动指南。其次,要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宣传到位、落到实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与丽江广大群众的现实渴求有效对接,并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通过精神激励或道德约束的强大力量来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最终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丽江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唤醒文化自觉意识,重塑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文化自觉,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经过长期思考后于1997年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氛围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以积极进取的心态通过自身的文化个性来回应外来文化。换言之,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并在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尊的基础上,通过文化自强体现出来。

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非对等交流并带来一系列不良效应时,必须及时唤醒当地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让大家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既不孤芳自赏,也不妄自菲薄,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认同感。要知道世界上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着自己产生、发展的理由,而且它们都是平等的,并不存在所谓的高下和优劣之分,不同区域和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应以一种平等的眼光来加以比较,并予以平等的地位。[8]因此,丽江该理性地审视并倍加珍惜自己的传统文化。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优劣,并扬弃传统,吸取精华,摒弃糟粕。另一方面,则要在充分理解费孝通先生所归结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即在新的条件下与时俱进,不断广采博纳外来优秀文化以实现自觉的文化创新,做到“和而不同”、多元互补,使传统文化体现出时代性、把握住规律性、并富于创造性。此外,面对汹涌而来的各种外来文化,必须从过去的“文化错觉”或“文化幻觉”中走出来,摆脱少数民族地区在没有准确了解外界文化的情况下要么自我感觉极好要么自轻自贱的“文化醉意”,不卑不亢、从容应对,做到不拒绝、不照搬,择善而从。既不能怀有文化自卑感而消极地去适应,丧失自信和自尊的“全盘他化”甚至“全盘西化”。也不能夜郎自大、闭关自守,以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心态来加以回应,盲目自大、唯我独尊。

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市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推进“文化民生”建设

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衣食住行之类物质意义上的民生,也不单纯是现时某些人所说的唱歌跳舞旅游休闲之类很表面化的民生。它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构建广大人民群众安身立命之道,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这是文化民生的精神生命,也是当今社会的精神支柱。为此,一方面丽江应增大投入,加大力度,为民众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文化设施、文化场所、文化机遇,让他们时时处处浸润在健康的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文化生活的便捷和美好。另一方面,要充分树立民众的现代公民意识,使其享有文化权利。具体为:1.积极鼓励民众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让他们通过对自己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实践,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品味和文化情趣,从而创造别具一格的文化。如丽江别具一格的以民族“打跳”为主题的文化广场活动就是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生动体现,同时也是民众享受并实现文化创造权利的体现。在这一过程中,民众们既创造了文化,同时也享受了文化人生。2.尊重不同人士的不同文化选择,构建和谐文化。因为不同年龄不同层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文化产品及文化成果的选择是有区别的。但只要他们的选择不违法、不损害社会和他人,就理应受到充分的理解与尊重。3.充分尊重公民的文化消费和文化休闲的权利,以提升文化民生底蕴。采取恰当的方法逐渐增强民众消费的理性,反对炫耀式消费,提倡具有高尚、优雅品格的消费。但不能实行强制性的行政措施或采用粗暴的其他干预方式,否则,就会干扰甚至剥夺公民的相关权利而使他们产生怨恨情绪,从而破坏和谐的文化氛围,影响文化民生的质量。4.要正视并发挥民众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批评权利。正确看待人们通过网络、手机、电话等各种现代工具,以及包括写信、交谈等传统方式在内的途径,对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关注、评价,以实现文化民生的自觉。[9]

四、引导价值认同,培养城市精神气质

当今世界,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是越来越突出。人们已经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正转化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也从单纯的经济层面上升到了文化层面。而一个城市的魅力、活力和实力又是由这个城市的文化特质即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因此,近年来丽江也进行了有关“丽江精神”的大讨论以及征文比赛,以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为背景,着力于发掘丽江城市的精神品质。有的网友还在相关论坛上发帖子,号召更多的市民来讨论“何为丽江精神”的问题,也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共鸣,有的还将“丽江精神”概括为“和合共存、坚忍不拔、自主独创”,并提出了许多颇有见的的建议。所以,完全有条件有基础通过组织座谈会、开展有奖征文及演讲活动、网上论坛、社区讨论等各种形式,对丽江地域文化及核心价值进行深度认识及整合,而从中认真梳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丽江各族市民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的过程中逐渐凝成的人文基因和精神特质,提炼出全体市民共同认知的价值观念,使这座城市充满凝聚力和吸引力。一方面,要将发展、以人为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占据人类文明制高点、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融入丽江实践。另一方面,要以如何增强丽江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为切入点,将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引向深入,从城市精神、城市人文气质、城市人文情怀、城市民生福利、城市公共政策、城市文化服务、城市规划、城市环境等各个层面展开,系统策划、全面推进,逐步建立反映“丽江人”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底蕴、行为准则及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和群体意识,从而形成丽江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精神气质和城市魅力。[10]

五、秉持文化精神的自信和坚持力,不断提高当地民众的文化素质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个民族要生存并保持长久、持续的发展,仅有经济发展的实力还不够,还必须拥有传统文化的魅力。而这魅力归根到底集中体现在国民的文化素质上。历史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崛起,尽管各自原因不同,但都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提升。的确,如果没有一种能够推动大众精神的文化力量,没有大众普遍敬守的精神信仰作支撑,而只靠单纯的物质的驱动力,要将社会历史不断推向前进是很难想象的。

这里所说的“文化素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也包括科学文化素质。虽然这些年来,通过始终不懈地努力,丽江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普遍提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就客观而言,尤其是与“文化立市”的战略目标以及作为一个国际旅游精品城市所应具备的要求相比,仍然任重道远,还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扎扎实实地做许多工作。

据第八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虽有明显提升,201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着较大距离,仅仅相当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而且在国民受教育年限、国民阅读率等关乎国民文化素质的关键性指标方面,我们也都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而地处西南边陲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的丽江来说,情况就更不容乐观了。尽管就丽江文化积淀深厚、民族风情浓郁,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三项桂冠,但也应不断地问自己:身处其间的丽江人究竟有无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或者受到的熏陶到底有多少?应当清醒地知道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文化资源与文化素质、文化软实力之间并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所以,只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民众的文化素质,这才能成为活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统;文化资源只有内化于民众的心胸,转变为民众的文化素质,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软实力。“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拥有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的确,能拥有一笔丰厚的文化资源供守望固然可喜,但能够将优秀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则更加可贵也任重道远。[11]为此,丽江应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体为:1.引导市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公民现代意识教育,努力形成效率、民主、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市民的素质教育,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培育和倡导“开放、创新、务实、诚信”的新时期“丽江人精神”。3.进一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化公民道德建设。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实践活动,努力打造诚信丽江。在全市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环境。4.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尤其是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使他们身心全面发展,德良行正、做个大写的人。而且还要让他们真正理解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树立起应有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使丽江文化传统及民族精神后继有人、薪火相传。5.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通过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景区的各种活动,着力提升丽江市的文化品位,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搞好社区建设,创建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实施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的“三和工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总之,丽江作为旅游接待地在功利性极强的市场经济卷裹下,一方面内在地迫使传统文化对市场迎合迁就,另一方面,又单纯地从市场视域来评判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将文化价值约化为经济效用、唯市场论。这就不可避免地给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带来了一系列负影响并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有学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文化危机不是器物和制度层面的,而是价值观念方面的缺失和失落。[12]这是由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在以经济指数为社会评价标准的管理机制下,很容易出现马尔库塞所谓“单向度的人”,即失去了文化精神指向而只知道追求物质利益的社会角色,他(她)不仅会导致个体精神信仰的缺失,而且还会造成整个社会的畸形发展。所以,必须保持应有的警觉与防范意识并制定出相关对策,自觉坚守文化主体的立场,发挥一个文化的创造者、拥有者尤其是守护者及传承者责无旁贷的作用,秉持文化精神的自信和坚持力,理性的应对外部环境的各种挑战,既要继承,更需创新。将文化传统转化为丽江各族人民普遍奉行的价值观念和身体力行的行为模式,让大家都敬守并践行自身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在较高精神境界的基础上,把整个社会引向一个比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和物质繁荣更科学、更幸福的理想的福祉。[13]

参考文献:

[1]丽江市旅游局统计数据[EB/OL].http://www.ynta.gov.cn/Item/12694.aspx

[2]郭建宁.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J].学术探索,2008,(4).

[3]邢建昌.世纪之交中国美学的转型[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4]桂署钦.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9).

[5]郭山.旅游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性影响[J].旅游学刊,2007,(4).

[6]张德寿.民族文化资源价值再认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1).

[7]邬书林.全面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J].新华文摘,2008,(9).

[8]刁隆信,周君才,陈靖怡.试论西部大开发的文化自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6).

[9]李宗桂.提升软实力,重在文化民生[J].人民论坛,2007.

[10]深圳:迅速抢占文化软实力制高点[N].深圳特区报,2008.

[11]沈壮海,张发林.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8.

[12]范玉刚.中国形象:定位于全球化与民族化之间——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诉求阐释[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3,(5).

[13]贾磊磊.聚合无形文化的隐性力量[J].人民论坛,2007.

猜你喜欢
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社会功能
浅谈设计艺术史中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论“尚中贵和”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26:20
文明体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人民论坛(2016年16期)2016-07-15 10: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