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雪峰
摘要:信息化战争的特点佐证了军队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人才。谁在人才这个至高点上占有明显优势,谁就可能成为未来战争的主宰。在这种情况下,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已成为世界军事人才发展的主流思想。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创新军事人才的任务放在战略地位。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途径是,强化基础教育,打牢科学文化基础;强化思想政治基础理论教育,坚定政治立场和思想作风建设;开设创新理论课程,培养学员的基础和专业创造力;实行区域性联合办学,加强军事教育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关键词:军队院校;创新;军事人才
中图分类号:E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已成为世界军事人才发展的大潮流。而作为未来军队中坚力量的军校大学生只有进一步增强时代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迎接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担当起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重任和成为经得起各种考验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军队院校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意义
军队院校培养创新型军事人才是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一些主要军事大国为了争夺未来战争的制高点,积极研制和装备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一代武器装备,紧锣密鼓地组建和实验数字化军队,大力培养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军事人才。因此,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主要依靠思想政治过硬、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军事技能的创新型军事人才。同时,多元化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正通过各种渠道冲击着军队官兵;官兵的文化程度、主观需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各级指挥员具有勇于开拓创新的意识,积极探索和研究新时期军队管理的特点规律。军队院校的教学只有把培养学员创新能力摆到首要位置上来,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部队建设的实际需要。
二、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创新型军事人才的任务放在战略地位
世界各军事强国都把培养高素质创新军事人才的任务放在当前国家军队建设的战略地位上。美军把创新看作是军事转型的灵魂,国防部制定了适应军事转型需要的《综合人力资源战略计划》,强调把培养创新能力和超前思维能力作为21世纪美军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美国前总统布什在2001年《加速军事转型是美国第一要务》的讲话中就公开表示:“我们的军事转型一定要营造一种创新文化氛围,鼓励而不是打击那些具有超前思维、勇于冒险的人。”美国西点军校把“创新精神”定为陆军初级军官的培养标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物质保障、成绩评定等方面都体现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目标。我国90年代中期开始,在军队院校就展开了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把当前我军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军事创新人才的本质和特征的研究。国防科技大学阳仁宇教授认为军事创新人才本质应该包含四个方面:即坚定的理想信念,复合的知识结构,全面的智力结构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二是关于军队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研究。郝鹏飞教授通过考察指出:军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当前的主要障碍是在教学观念、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这四个方面。三是关于军队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模式研究。刘宏江、王鹏等认为军队院校创新教育必须从建立起宽松的学术环境、紧跟时代的信息渠道、多元的校园文化,建立适应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新型教学模式,建立一支创新型的教员队伍等方面入手。我军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主要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增设有关创造理论的教学课程;二是逐步进行学科渗透;三是扩展了学员的科技活动。
三、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实践途径
全军十六次院校会议指出,着眼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紧贴部队对人才的需求,按照“厚基础、强军政、精技能”的培养要求,切实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强化基础教育,打牢科学文化基础
“厚基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和重点,对学员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始终站在军队信息化作战和新时期部队建设发展的高度,着力培养发展潜力大、综合素质高的长效发展型人才。基础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是为学员掌握所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奠定深厚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的奠基性环节。只有基础教育搞得好,学员具备了深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进一步学好专业知识,才能为学员开展深入广泛的学习研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为创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支持。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是学员终生发展的需要,“厚基础”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军事技能素养等多方面,绝不能仅仅理解为自然科学,当然也不能一强调“厚基础”,就片面理解为加大某几门课程的学时数,应该多从内容优化整合、组训方法手段等方面寻找办法。
2.强化思想政治基础理论教育,坚定政治立场和思想作风建设
在对学员中进行“思想政治”基础理论教育时,应从培养和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出发,注重从思想上打牢学员热爱军队,献身国防的政治基础。针对当代青年学员渴望成才,求知欲强的特点,学员队应该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谈心活动,帮助他们端正学习动机,树立远大志向,从而奠定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情感能促使人的行为积极,也可以使行为消极。对于军事技术、管理和指挥艺术的创新来说,为达到预定的创新目标,需要有强烈的、稳定而深刻的情感作为动力,只有对创新活动的热爱,才能积极地去开展创新。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情感,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事业心、责任感等都属于道德感,在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坚强的军人意志能够调节维护自身的情绪,克服各种外界的干扰,完成任务。优良的意志品质能使人以积极的心态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面对人生的挑战,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在针对创新型军事人才的思想政治基础理论教育课程设置上,要特别注重加大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忠诚使命和事业心责任感方面的课程力度,同时要注重军人勇敢顽强、勇于创新的意志品质的培养。
3.开设创新理论课程,培养学员的基础和专业创造力
学校应该在教学计划中专列创新教育课程模块,如开设“创造心理学”、“创造思维学”、“创造学基础”等全校性选修课程,以培养学员的基础创造力和专业创造力。还要紧贴学科专业实际,加快修订和完善教材体系,特别是加大现行教材的高科技含量,应该及时剔除无活力的概念和陈旧过时的知识,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把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军事成果及时反映到教材与课堂教学中去。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内容应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新颖性,教材要在做好继承的基础上以最简捷的形式表达出学科的发展和过程的基本理论体系,并能有效地引导学员掌握最前沿的科学内容,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实行学科内容的更新;二是多样性,发挥当前信息传媒技术高度发展的优势,充分利用电子教材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内容载体的电子化程度,以便于把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等内容,及时、高效的调整充实到教材中去,以适应不同学科、专业的学习对象的需要;三是军事性,教材与地方院校教材要有所区别,应体现军校的特色,以适应培养军队院校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四是理论联系实际,教材内容要突出培养学员的科学素养、科学思维、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军事教材必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理论结合实际的教材,才能使学员获得训练有素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素质培养。
4.实行区域性联合办学,加强军事教育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军校因军队而存在,军队院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为军队这个特殊行业提供特殊人才的学校。所以,军队院校教育的出发点、落脚点必须为军队服务,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部队的要求,因此我们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在射击训练、野外驻训、跨区域演练等重大任务中,应根据学员学科专业和能力特点,安排他们到机关参谋干事、分队指挥员、操作指挥员和操作号手等岗位上锻炼。通过任务磨砺,使学员了解重大军事任务的组织流程、组训方法及指挥要点,提高专业素质、指挥能力和谋划能力。教学环节要突出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践教学,讲授基层连队管理工作的特点规律和常见问题的处置方法,讲通技术原理、故障检测和排除方法,注重实用性。邀请部队参与培养方案设计、实践课程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学位论文研究指导等,提高培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切实走开院校与部队联合培养的路子,适时参与部队组织的大项活动,缩短学员与部队之间的距离,在上学期间就打好第一任职基础。鼓励资助学员开展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硕士论坛、博士讲坛等交流活动,营造浓厚创新氛围。加大与兄弟院校的合作交流,通过合作研究、交互代培、共建实验基地等方式,走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力育人的路子。
参考文献:
[1]Sternberg R J. Lubart T I . An 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 and itsDevelopment. HumanDevelopment.2011,Vo1.34.
[2]史伟光.转型中的军事任职教育[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8.
[3]赵可铭.培养军官——最重要最艰巨的军事斗争准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何集体,郝鹏飞.军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障碍、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4,(3).
[5]牛发舜,李士杰.论创新军事人才的培养[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10,(2).
[6]刘宏江.军队院校创新教育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