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2013-04-29 23:46尹于勇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溶栓治疗安全性脑梗死

尹于勇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2年10月对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同期常规治疗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凝血功能指标。 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0%,治疗组为93.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13.24±3.67)d,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26.12±3.4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1,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并发症少、而且价格低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溶栓治疗;脑梗死;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5-201-02

脑梗死(cerebral infaretion,CI)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1]。急性脑梗死是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公认的处理原则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溶栓疗法被认为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2]。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2月~2012年10月对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溶栓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2月~2012年10月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组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专业会议诊断标准[1],急性脑梗死起病6 h内,且CT排除颅内出血者;无明显意识障碍;瘫痪肢体肌力0~Ⅱ级;经CT/MRI检查确诊。其中65例患者(采用尿激酶治疗)为治疗组,另选择同期符合入组标准的常规治疗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男42例,女23例,年龄42~75岁,平均(59.7±7.52)岁;对照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45~73岁,平均(57.3±6.8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溶栓适应证

(1)急性脑卒中,无昏迷。(2)发病6 h内,在MRI指导下延长至6 h。(3)年龄18~75岁。(4)CT未显示低密度灶,已排除颅内出血。(5)患者及家属同意。

排除标准[3]:(1)短暂性脑出血发作(TIA);(2)出现昏迷的患者;(3)6周内有卒中史者;(4)CT发现出血、脑水肿、占位效应、肿瘤、动静脉畸形;(5)病史和体检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6)正在应用抗凝剂或卒中前48 h曾用过肝素治疗;(7)卒中症状在溶栓前迅速好转;(8)既往有脑出血、肿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病史。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给予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滴,24 h后均开始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次、1次/d,同时予其他脑梗死常规治疗。

治疗组,入院后立即给予尿激酶50万U加生理盐水20 mL静脉注射,随后给予100万U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30~45 min滴完。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 mg/d,10 d后改为100 mg/d,其余治疗方法同对照组。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4],痊愈:语言功能恢复,肌力大于Ⅳ级,症状基本消失,生活基本自理。好转:主要症状、体征好转,瘫肢肌力提高I、Ⅱ级,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未愈:主要症状、体征无变化或略有好转,肢瘫无恢复,语言障碍同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0%,治疗组为93.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13.24±3.67)d,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26.12±3.4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1,P<0.05)。

2.2 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小板(PLT)变化不大。见表2。

2.3 并发症

治疗组患者牙龈出血1例,皮下点状出血1例,瘀斑1例,自行好转。对照组出现皮下小出血点者2例,瘀斑3例,梗死灶旁颅内小血肿1例。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及多发病,如治疗不及时则导致致残率,甚至致死。其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闭塞,致使动脉血流减少或中断,最终导致脑梗死。急性脑梗死发生后血流如马上恢复,功能可恢复正常[5-6];若缺血加重,细胞进入膜衰竭,成为梗死扩大部分。其再通的速度和程度可影响患者临床预后,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目前急性脑梗死公认的处理原则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超早期的溶栓治疗一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

持续性脑缺血超过6 h后会造成不可逆性脑损害,甚至导致脑梗死,因此在症状发生6 h内尽早给药治疗使血管再通,可快速恢复脑梗死区微循环,恢复脑血流的早期重灌注,减轻缺血程度,限制神经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7]。尿激酶(urokinase,UK)目前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溶栓药物,其为健康人尿中提取的蛋白水解酶,亦可由人肾细胞培养提取,无抗原性,有低分子量和高分子量两种,后者溶栓特异性较前者强。研究显示,早期应用溶栓药物可使脑梗死患者小的血栓完全溶解,大的血栓部分溶解,从而使闭塞血管血流恢复,最大限度地抢救处于可逆性损伤状态的神经细[8],采取静脉途径给药方便易行,更便于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本研究中,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0%,治疗组为93.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治疗组治疗前后PT、FI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提示纤溶酶可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原值,且作用持久。

综上所述,UK不仅疗效肯定、并发症相对较少、而且价格低廉,目前公认为符合我国国情的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基础溶栓药物之一,被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所推荐,在临床应用广泛。

[参考文献]

[1] 卢培砚.溶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9):1369-1371.

[2] 陈濒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65.

[3] 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山版社,2009:221-228.

[4]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華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5] 郭建韬,范琼.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6(12):2741-2742.

[6] 周世玲.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08,8(11):5202-6202.

[7] LU PY.Application of thrombolysi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Chinese Magazine of Clinical Medicinal Pro-fessional Research,2008,14(9):1369-1371.

[8] GROTTA J C,WELCH K M A,FAGAN SC,et al.Clinical de-terioration following improvement in the NINDS rt-PA stroke trial[J].Stroke,2001,32(3):661-668.

(收稿日期:2013-01-31)

猜你喜欢
溶栓治疗安全性脑梗死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某既有隔震建筑检测与安全性鉴定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继发颅内出血的溶栓治疗
ApplePay横空出世 安全性遭受质疑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苹果支付?
D—二聚体在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分析
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Imagination发布可实现下一代SoC安全性的OmniShield技术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