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彦莉
一
——他上课,没有书本。听讲的人站在讲台上,说着自己的生活和经历,就像说给自己最亲近的人,他则坐在那里静静倾听,然后领大家一起分析这个人的是非对错,相互探讨、争论,把这个人的问题弄明白了,最终自己也明白了些什么。他说:“什么是真经?我们个人的经历都是真经,一个人上课讲述,我们大家共同研究,就是大家念一本真经。”或许,这些不识字的家庭妇女和贫苦的农民根本没意识到,这是一堂生动的哲学课,更没有意识到自己卑微的生命也有存在的意义,也可以向高级的生存形态转变,能为佛为圣。不要以为哲学是多么高深的理论,哲学不是知识,也不存在结论,而是一种认识和寻找的过程,他们就是这样来认识自我。我是谁?我来到这世上应该做什么?幸福和苦难是怎样造成的?
——他讲课,也是诚恳讲“我”。“我”做了什么事,当时存的什么心。“我”怎么给人扛活,怎么孝养祖父,怎样去救朋友杨柏,怎么对待家人族人等。这是他生命处于最低谷时所做的事情,也是他常讲的几件事。看似普通简单,但都是他师学古圣今贤,内心抱着忠孝信义而实行的人生体验,是极为真实可信的。旨在告诉我们,学习是重要的,无论学古人今人都会有一种精神充实自己,都可以使自己的人生不再平庸。但人要有实行的力量,要是没有实行,就体验不到其中的滋味,也验证不出其中的力量。自己行真了,就有意想不到的力量。
——他年轻时性子耿直,愤世嫉俗,看世上没一个好人。他患了十二年疮痨,三十五岁那年听善书三娘教子,忽然明白贤人争不是,愚人才争理,始觉以前只看见他人的缺点是错的,兄弟做错事自己就生气也不对。因争生气,因贪上火,这都是人生病的根源。人找到本分,才知道自己的不是。以往都是爱管人,才爱看人缺点,管人会惹人恼恨,应该反过来,管自己才对,这样才能成己成人。从此“治己不治人”是他的主张,也是后来发展起来的道德会的宗旨。他一生不拜师不收徒,认为各教都是为救世,没有门户之见,不承认自己是什么教,他就是教人怎么做人。从不依靠任何势力,但又不拒绝任何势力团体的邀请,当年日本人请他,他还一再叮嘱人们:“我听说政府有意叫我会与协人会合作,我告诉你们,到什么地步,可千万不要忘了我会的本质,去和人家和而流啊,我会的本质是治己而不治人,托底就下,而不借半毫的势力啊!”甚至不让人遇着好和而流,遇着神仙和而流。
——他,是王凤仪。
二
在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掠夺,弄得彼此都很苦恼。他强调:“远人要近,近人要远。”就是对陌生人要关心爱护,使之变成亲人,而亲近的人要保持一段距离,特别是夫妇之间及父母与儿女之间,应相互自立不相管辖。他说爱人是害人,“老人怕子女受罪,多置房产地业,预备够下辈人生活的,这样的老人,不是慈爱子孙,正是欺负子孙,以为子孙不能谋生,无力吃饭,所以大事准备,对外人刻薄悭吝,专为子孙积蓄,子孙任什么经验也没有,只能吃喝玩乐,到后来真切落到没有饭吃不能生活了。儿女是世上的,有了能力应给世上服务,要是因为父母,把子女累在家里,在子女方面是不孝,在父母方面就是不慈啦!”而人的吃苦受罪,没有福享,都是没有正确处理好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知天很难,但知性是最近的路,所以他劝人化性。人要想化性,就要放弃争贪之心和一些物欲追求,按照简单的生活原则,余下的时间能够静下来,让人贴近自然,省悟内心。但大数人都爱用玩乐和劳碌把时间占得满满的,这就是没有善待自己和根本没有做有价值的事,永远是生活的奴隶。而那些有了钱的人,也不懂如何摆脱它,就像给自己铸造了一副金银的镣铐。他让村子里那些农民,在走路或闲时坐在自家炕头上都能静静心,存养自己的天性。以便明白自己该做什么。
时下的人,找到一份工作或做一件事就想一劳永逸,后半生不操心不受累。对此他说:“就像蚕作茧不是想永远住在里面,是要化个蛾从里面飞出去,人做事也该这样,立一个会,办一所学校,做一个生意,过一个家,不是要老死在里面,不过是借他成我的道就是啦。”他做每一件事,都看成是一次脱生的机会。他给人讲病齐家,成立女子学校,办道德会、养老院、幼儿院,到成为智慧觉者,劝世化人,这是从个人成功,到担当社会责任,到对人类生命本质和灵魂生活的深刻关怀,都不过是他生命的一次次提升和超越,是一个人不断成长的过程。
三
他的妻子天天念佛经,他到死都反对,认为这是“迷”。就像世人,听说谁有神通,就去恭敬,给他磕头。听说哪位神仙有灵,就供奉烧香,听说哪位神佛好,就给他修庙,以为是无量功德,再不然,佞佛的就去念经,这和小人谄媚有什么不同。他说:“就像人迷我,说我有道,其实我没迷人,人偏迷我。”人的心里不要有任何的依赖,甚至不要依赖神佛,更不要像那些贵人依仗势力,富人依仗钱财,穷人依仗着穷苦,女人依仗着年轻漂亮,小孩子依小,这都是迷。迷在什么上受什么的害,必须从这些迷中出来。还有迷信八字的,常请算命的批八字,他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极好的八字,人要由这些门走,命没有个不好,成圣成贤都用不了。”现今的人都是学高学好,都从“欲明明德于天下”上去用力,显示自己知道的多,有能力,让人高看一眼,不知从“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上入手,最后都迷了,糟了。遍向外求,越求越远。
他说他的道不是一下子得到的,是一点一点思考来的。扛活时,表侄叫他做活的,极伤自尊,他想了一百多天才想通。像家里来客人,女人要站在一边侍候,关于这个穷排场,怎么想也没找到答案,见着人就问,也没问着,最后用了十年时间才有了满意的解释。他说:“人读慎思一语,多不能实行,我就不然,我得着一句就要思索一句。”他先是思索自己的道,再想家人的,后是众人,再考察社会万物,有时会自问自答。“我”是主体,通过我的思考来对周围的人和事来认知确定,既真实可信,又有现实指导意义。儿子领回第二个女人,给他出了难题,怎么也想不出办法,后来他跟十多个人模拟表演了一个多月,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能平息人心和事端。这让人感到他就是个普通人,他说:“人做一宗事,行一条道,都可以包罗天地,包罗万古,可惜一般人事过以后就不知玩味了。凡是做过的事,闲着时要虑,虑明白叫觉,做过不知叫迷,迷就是众生。”所以他的先知先觉,是他克已省察不断思考的结果。
他说:“人被事物所迷,往往认假为真,所以才说人不对,和人生气上火,其实是自己看不透。”我们要是能看透这些,就不会对逆境逆事怨天尤人,没有承担。因为天加福是逆来的,逆来的是德,给我们送德来了,我们却害怕,不愿接受。殊不知,道是在逆境中成的,人是由好里头坏的。我们要能找到其中的好处,还要看到好里头的隐患。更要找人的好处,往心里存进阳光,能存一分好处,就多一分阳光,聚得众人的阳光,就能接万缘。人得存好才能得好。要在没有丝毫好处时从反面找好处,他说:“就是小人也有好处,是挤兑人的好,从反面帮助,像岳飞是秦桧助成的,关公是曹操助成的。现今的人心里存的都是人的不好,那就是阴暗抑郁,这哪能得好呢?不找人好处,所以多怨,多怨就多苦,能在恶人身上找着好处,怨恨自解。一句“不怨人”就是“我”这部经里的真言。为了我们能幸福美好地活着,应该有这样的心灵,这非但是态度,更应是能力。
二十岁时,他见村中有兄弟分家的,拿刀枪互相争杀,心想他们为什么争呢,争得来的财物交给谁呢?那时他就立志要做个跟他们不一样的人。他的主义就是不争。当时世界纷争不断,中国处在大革命前夕的动乱中,朝阳乡村也受匪患,不得太平。但他作为一个乡村农民,让世界消除纷争从哪处着手呢,后来想到从夫妇间开始,从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开始,从女人这世界的源头开始,才能真正的息战。改造社会也非从此处着手不可。人应该打破为己的心,做一件事要想想,能不能推行天下,天下的人要都这样做,能不能好呢,他努力倡导的不顾身家只谋公共福利的大同,是按照孔子的大同世界理解的,却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因为毛泽东领导的贫苦大众也要建立一个这样的世界,只不过一个用道德来完善,一个用制度来实现。
四
一个人再伟大,也不可能把天下的事都做完,他们只能完成时代交给他们的历史使命。而对于我们,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办完了,对于自己,得要自立。我们今天推崇王凤仪言行,并不是说,我们是要做物质文明的反对者,也不是要做商业文明的反对者,更不是要树立什么道德标杆,而是心平气和地劝人们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人与环境,以及处理和对待这些事物的准则。
他说:“读书的不敢希圣希贤,学道的不敢学佛学仙。”而他用自己的人生体验着这种学习和实行的过程,诞生的一种个人主义精神,让我们对这种中国式的大男子主义有了新的界定和理解。它不同于梭罗的超验主义和新康德主义,也不同于甘地和马丁·路德的非暴力不合作主义,更不同于以往使用暴力征服的大男子主义和像海明威式的男子汉精神。他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奠定的个人主义精神,既有儒家的忠恕仁爱,又有佛家的慈悲包容和忍辱,又有道家的清醒和自由,还有一种农民式的执着和倔强,使他表现出强烈的“我就是我”的个人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