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留龙
小王特别爱吃火锅,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每周至少也要吃一次。涮羊肉、海鲜丸子、豆腐泡等自然少不了。每次去超市,看着冰柜中品种不同、价格各异的海鲜丸子,他就会想起那个困扰他多时的问题。
一分价格一分货,在海鲜批发市场,大虾每500克最低也要25元左右,螃蟹每500克的批发价也在30元以上,这丸子怎么低至七八块,贵的也不过一二十块钱,远低于海鲜价格呢?贵点的丸子口感还好一些,低价的丸子不仅吃不出一点海鲜味,而且粉得厉害。这样的海鲜丸子,到底是何方神圣?
海鲜丸子——模仿海鲜的丸子
虾丸、蟹棒、墨鱼丸等海鲜丸子,是火锅的最佳拍档,许多人都有和小王相同的疑问。海鲜丸子有一个非常专业的学术名称——“仿生食品”。
据东北农业大学唐炳仁教授介绍,所谓“仿生食品”,就是仿生物食品,即用人工原料制作成类似天然食品口味的新型食品。例如以前有人造肉、人造鸡蛋等。这些虾丸、蟹棒等海鲜丸都属于仿生海洋食品。
如果你仔细看这些速冻海鲜丸的包装说明,不难发现,其成分与名称并不相符。如蟹肉棒,基本成分为“鱼糜(糊状鱼肉)、水、大豆蛋白、淀粉、食品添加剂”;个别产品的成分中甚至有鸡肉或猪肉,螃蟹根本没有出现在配料表上。再如虾丸,配料显示为“鱼糜、淀粉、水、白砂糖”等,有的含有虾粉,但是均不含虾肉。这些海鲜丸的配料说明中,大都没有具体比例和重量,仅有个别品牌标示出“鱼糜+猪肉+鱼肉≥25%”。
因此,这些海鲜丸只是从形态、口味上“模仿”天然海洋食品,并不是真正的海鲜,外观、风味、弹性、口感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营养价值更是无法和原生海洋食品相比拟。
健康隐患——并非是杞人忧天
仿生海鲜食品的制作,离不开调味料和食品添加剂,即通过添加特定海产品风味的调味料,调配出与海产品鲜嫩风味相似的口感,再通过色香保留材料,如环糊精、魔芋葡甘露聚糖等,使这种风味保持更久。需要提醒的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仍然是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必须严格限制在安全用量范围之内,以免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也应避免二次污染。如食品车间的设备、包装材料没有有效消毒,导致物品上残存的微生物与食品接触后迅速繁殖;防虫防鼠除尘设施不足;工作人员不注意个人卫生或患有传染性疾病,都可能影响食品的质量安全。
不过消费者们也不用太担心,只要是正规厂家的产品,应该没有质量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