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
60年代,著名语言学家哈里斯曾指出:语言存在于联系的语篇中,而不是存在于一连串的单词或句子中。美国学者古德曼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他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的猜谜游戏”。依据古德曼的理论,阅读理解实际上是语言知识和人脑中已有的各种知识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效率的阅读依赖于以语言输入为基础的感知输入和以阅读者的原有知识为基础的非感知输入。70年代初,国外的外语阅读教学又有了新发展,新的交际教学法出现,其重点从教师转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反对机械训练。英国的杰里米·哈默认为阅读教学可分为5个步骤:1.引导;2.教师指明阅读理解任务;3.学生为完成任务进行阅读;4.教师指导反馈;5.教师指导与课文相关的任务。本文就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的一节英语校本课程的课例进行简单的分析,谈一谈语篇阅读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该如何操作。徐州一中的英语校本课程采用的是一套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典范英语》(Good English),原名《牛津阅读树》(Oxford Reading Tree)。这套丛书都是原版语文教材,趣味性和故事性非常强。虽然文章比较长,但是学生们都非常有兴趣阅读这些文章。同时基本词汇和语法反复出现,有助于学生打好基础,培养语感。这些阅读材料,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学到了新的知识和词汇,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这节课选取的是《典范英语》第7辑第一个故事《刺猬女孩艾米》。
一、预习检查和故事导入——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上课铃一响,简单问候之后,教师开始向学生提问:Do you know hedgehogs?Have you ever seen hedgehogs before? What do they look like? What do they eat for food? When are they active?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title of the book?How many characters are there in the story? Who are they? Whats their relationship? In this story, Amy the Hedgehog Girl, Amy was an amazing girl. Why was she called the hedgehog girl? What was her story with hedgehogs? 课前教师已经布置了学生了解背景知识、忽略生词速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的阅读作业。教师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来了解和检查学生课前阅读情况以及学生对所读材料的理解。
二、复述课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作业之后,教师让学生快速浏览故事,找出故事的3个章节以及它们的标题,之后教师给出每个章节中出现的若干幅彩色图片,并配以关键词或者关键句来帮助学生复述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此时教师采取的是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接龙复述故事,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整个故事。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教师不必过多地关注学生的语法错误,而是应该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并借助图片来描述自己读过的内容,从语篇上去理解文章。
Widdson将语篇定义为各句子加以组合的用法,强调语篇的语用意义。Van Dijk 主张语篇应包括3个方面:语言运用、思想传递和社会交际。根据 Cook对篇章的定义,篇章是一连串连贯的使用中的语言,在一定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被使用者认为是有目的、有意义、具有统一性的语言。无论哪种形式,篇章必须是能构成统一的整体的语义意义的语言。从这些语言学家的理论来看,语篇集功能、形式及意义于一体,是语言单位,更是语义单位,所以语篇阅读是英语阅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三、文章结构分析——把握文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学生对故事的复述,教师将关键点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故事的发展过程,带领学生分析故事,由发生到发展到高潮到故事结局。语篇分析教学法指导学生在阅读时不仅通过外在的衔接手段和结构形式,推导出句与句间、段与段间的逻辑关系,达到对文章的字面及释义的理解,还对文章整体结构进行分析,对篇章文化内涵进行挖掘,着力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模仿朗读——感受文章精彩,品味经典词句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读出故事中所蕴含的感情。教师选取一段录音让学生模仿朗读,从中挑选出教师认为好的典型句式和精彩语句并说明原因,然后让学生自己挑选出他们认为好的词或句并说明原因。教师还可以分析文章中出现的长难句,结合语境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利用故事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兴趣,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在快乐阅读之余,轻松地学习英语,了解英语。这不仅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更是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来解决学生英语阅读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五、课后作业——深化主题,巩固所学知识
对文章整体把握后,教师要求学生选取故事中他们感兴趣的一个人物,对其进行性格分析,或者写一小段文字(不少于5句话)来描写关于学生和一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尽可能运用文章中的好词和好句,使故事中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这些作业成果将在下一节课进行展示。
在这样的英语校本课程的课堂上,教师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而不是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教师根据英语语言教学的规律,融故事教学、整体教学和朗读教学于一体,通过故事教学营造一种英语语言氛围,让学生充分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通过完整地听一个故事,模仿一个故事,读一个故事,讲一个故事,配以有意义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做到整体输入,整体吸收,整体输出,从而培养英语语感,逐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在英语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的本质是文化和人文教育,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一门交际工具。英语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首要目标,应“以读为本,拼读领先,听读结合,分级加量,形成语感,促说带写”:读是手段,不是目的。以读带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让学生在读的同时接受文化教育,达到培养语感、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坤.高中英语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和使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注:本文系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第九期“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徐教研KT09137”。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