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友
怎样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魅力,是教师必须要关注的问题。本文笔者就如何准确定位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摒弃无效行为、提升品德课程魅力指数谈了个人的一些见解。
一、列举几种课堂教学现象
现象一:课堂很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把知识点圈给学生,以应付考试;学生脱离课堂,与教师缺乏真诚的交流。
现象二:课堂看起来紧张有序,师生之间一问一答,对答如流,重点、难点都讲到了,但整节课被教师无数个问题划分得零散、琐碎。
现象三:课堂热热闹闹,有游戏、有表演,生动逼真的课件看得学生心花怒放,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但热闹之后,学生却没有自己的体验和收获。
二、形成上述几种教学现象的原因
造成这些无效或低效课堂的原因在于有效教学目标的缺失。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素质发展的规格性要求,它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注重知识性。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为一门学科,也是一门知识,教师必须准确地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第二,注重过程与方法。在讲知识的同时,教师要注重过程、注意方法,多采用探究法和案例法等,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第三,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品德与社会学科三维目标的制定,既要恰当,又要适合学生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解决对策
1.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
教师只有先详细阅读了教材内容,才能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体现出三个维度。一方面,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制定促进师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要服从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和教材的目标体系,从总目标到学段目标再到课时目标,做到上一级目标制约下一级目标,下一级目标体现上一级目标。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把文本的意义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经验中,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易检测的教学目标。
2.参考《评价标准》和教师参考书
小学品德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整体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以学习实践为重点,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使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反馈和总结,在总结中探索和创新。可以说,实践活动是素质的内化和外显的中介,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科学地运用好评价,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学参考书只是教师教学的参考工具书,不能完全照搬它的内容。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敏锐地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并灵活运用到教学中,才能使课堂焕发活力。
在教育与实施过程中,《品德与社会》课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克服种种困难,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自主的环境中兴致高涨,让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上会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