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文俊
摘要: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一个专门用以说明工作者工作状态的概念。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教师如何克服这种职业上的倦怠感,重新找回对工作的热情,以最佳状态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主要从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教师; 职业倦怠; 成因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023-02
教师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反过来就会作用于工作,影响人的工作,导致工作效率不高,于是教师职业倦怠进一步增强,继而影响到下一次的工作状态,导致进一步的工作效率低下,如此形成一种非良性循环。这种非良性循环不但对工作有极强的感染力,而且能导致当事人发生多种生理疾病,如失眠、头痛、头晕、内分泌失调等。
1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样而复杂的。对于每一位教师,可能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千差万别。大量的分析和研究表明,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
1.1 社会期望与现实的反差。
从古到今,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职业。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我国也不例外。"教师节"的设立,《教师法》的颁布和教师待遇的提高以及学校教学设施、教师办公条件的改善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轻视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种种偏见,对教师的物质文化生活关心不够,轻视教师的劳动,甚至还有殴打、谩骂教师的现象。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一直渴望自己的职业与角色活动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誉,以维护他们的尊严。但是一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们对他们及该职业的态度与他们所渴望的职业地位和角色形象很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一种"屈尊感"和"失落感",他们为自己的职业不能给自己带来光荣而烦恼。处理不当就会对教育工作失去兴趣和动机。
1.2 当前教师的工作缺乏创造性。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繁杂纷乱的教育内容,瞬间即变的教育环境,他们必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的发挥,才能胜任教育这一工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较封闭性的教育系统、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与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使教育失去了内在的原动力,也使教师们日渐疲惫。
1.3 教师对劳动报酬产生攀比心理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近几年一直保持增长。但与一些行业和部门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部分教师认为工作辛苦,待遇理应要高一些。一旦期望值与现实不相符,就会产生心理矛盾,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1.4 角色的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无论从角色职责,还是从社会文化的继承而言,教师一直是社会提倡的价值模范,且被作为一种价值传播的工具。但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社会的价值观念在不断改变,人的价值观趋向于多元化。许多教师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改变,于是就产生了角色价值观与教师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另外,一些个人因素也在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倦怠,例如,研究发现,男教师较女教师更易产生倦怠,初中及高中教师较小学教师压力更大,单身教师比已婚教师的倦怠程度更高,任教于较大城市学校的教师比中小城市的教师倦怠程度高。
2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2.1 以教师发展阶段的研究为基础,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以支援与协助。
教师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的历程。研究表明,教师的挫折阶段常发生在教师职业生涯的中期,即大约是任教后15年左右,这时教师可能会产生教学上的挫折感,或工作满足程度逐级下降,在教学上常表现出无力感、倦怠感。处于这个阶段的教师非常需要帮助。在这一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可组织教师参加校内或校际间的研讨会,使教师之间彼此交流教学经验和体会,消除教师在专业探讨方面的孤独感、无助感;可以邀请著名学者、教师讲学,开阔教师视野,提高科研意识,激发教师重新追求专业发展的热情;为教师切实提供时间与教育资源使其参加进修培训,提高教学能力与技巧,增强教学效能感等。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帮助与支援会有助于教师摆脱倦怠,走出低谷,提高与完善自己。
2.2 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逐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从事高地位职业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羡慕、尊敬和优待,他自己也更多地感到自豪和优越。无疑,他们也会热爱自己的职业。因此,要想使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并立志献身于该职业,必须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舆论的宣传等手段,广泛树立起"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观念,切实做到教师职业无论在城市或农村都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并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2.3 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
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情绪,既是预防教师出现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也是预防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2.3.1 教师个人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只有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满腔热忱,才会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气馁,才能热爱学生,并从这种爱中得到极大的职业享受。教师要想做到"乐而为之",必须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这种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来源于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教师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认定,是一个教师避免职业倦怠、保持最佳心境的思想基础。
2.3.2 引导教师确定恰当的奋斗目标。职业倦怠信念源于挫折,挫折是在目标行为受阻时产生的。为防止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学校领导者要积极引导教师确定恰当的目标,并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在工作中尽可能获得成功。
2.3.3 注意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教师健康心理状态是由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熏陶而成的,要想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必须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学校领导者首先要以自身的良好形象为教师们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榜样。同时还要对教师付出同志式的爱心、诚心、细心与耐心。主动了解教师思想动态、业务能力,及时解决教师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积极分担教师生活中的忧虑与艰辛,并时常为教职工之间的业务交往与情感交流铺路搭桥等。
2.3.4 教师要努力发挥自身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教师要增强理智感,克服主观臆断;增强自制力,克服激情性冲动;增强信心,克服自暴自弃等。教师还应注意经常保持乐观自信的健康情绪,做到不多愁善感,不暴怒暴喜等。
2.3.5 完善教育领域内部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
竞争是生物界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则。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生活中,完善的竞争机制能激发人无穷无尽的活力。当然,教育领域内的竞争不同于商品经济领域内的竞争,它不是简单的商品生产,而是培养人才的竞争,是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竞争。
总之,在教育领域内部,要确立完善的教育竞争机制,必须有科学的聘任制、考评制和筛选制等配套措施,并且要做到公正、公开。当这些配套措施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教师的优胜劣汰便成为可能,从而促使教师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其产生奋发向上的强大而又持久的行为动力,有效地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涂苏琴,林芝雅-农村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探析-[J]-《教育界》-2013年4期.
[2] 朱俊梅-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J] -《才智》-2011年2期.
[3] 胡进轩-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探析-[J] -《学周刊B版》-2011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