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熹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教育体制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在日趋成熟的发展变化中,面对国内外的新的教育形式,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针对这一突出的问题,作者以存在的问题为依据,阐述了相应的对策。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分析问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育创新;教育改革;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013-01
1 建国以来中国高校教育事业取得的卓越成就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参差不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色彩。全国人口中的文盲占半数以上,加之整个社会男尊女卑观念的根深蒂固,教育问题已经阻碍了国家的发展。
建国之初,新中国把旧有的学校接收并加以统一的改造。1952年以后,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进行了院系调整,并且积极开展教育改革工作,规定了学生招收不受身份限制。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从而教育工作的地位、作用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和加强,教育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一切,都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谱写新的篇章。进入21世纪,教育事业有了更多的突破。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研成果应用于国防、工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广泛开展的国际交流让中国的学子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思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国高校建国以来教育事业所取得累累硕果,更坚定了我们教育改革必胜的信念。
2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教育改革的突出问题
在看到中国教育成功的背后,也不可否认一些问题的存在仍然制约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国际国内形式的深刻变化,我们将要面临更多严峻的挑战。
2.1 创新型国家建设与高校创新人才匮乏的冲突。由党中央国务院所作出的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推动中国的整体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我国步入更高的台阶。但是,针对目前的人才培养策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等问题,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决定性因素。
2.2 沿袭传统的教育方法没有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或许是中国的教育体制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中国的学生是聪明的,理论上永远是佼佼者,但是落实到实践,却总是落于人后。其整个思想被繁重的教学任务所束缚,学生难以摆脱思想的禁锢。针对各个高校所提出的形形色色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不仅仅要从学生成绩单方面去考虑,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2.3 低俗的校园文化与高校的美名格格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只有真正有底蕴的文明校园才能培养出一代代文明的才子佳人。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的一些低俗、不雅的文化也被带进了校园。随处可见的校园文化让整个校园的高雅之风大打折扣。这不仅仅影响了校园文明的建设,更让新中国高校教育遭到质疑。
3 进一步加强高校教育改革的对策思考
随着国际全球化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事情,教育事业发展的成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不断进步。
3.1 深入贯彻创新型国家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建设创新型国家要能够将人才培养策略放在第一位考虑。人才培养需要转变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目标,修订教学目标,更改教学内容;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人才筛选的评选指标体系,采取奖惩制度鼓励创新;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2 从根本上探索更加适合发展教育体制的教育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把握教学方法的每一个环节,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采用"精讲与自学"两者结合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把校园网和国际互联网的使用机会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坚决抵制校园低俗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明的理念深入贯彻给学生。要在充分挖掘传统校园文化底蕴的同时注入时代的元素,深入开展校园校风建设。精心设计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中,充实学生精神生活;重视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精心打造"科技、绿色、人文"校园,清除校园垃圾,净化校园空气;严禁聚众赌博斗殴,排除一切消极的校园文化。
4 结论
为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重大战略,培养创新性人才,是高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创新教育的内涵出发,对创新教育总目标进行纵向和横向分解,以构建对高校创新教育实践有指导作用的目标体系。在目标分解的基础上,研究实现高校创新教育目标的保障措施。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 裴春民,代红梅,李伟刚,刘其志.高等学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析[J]. 价值工程. 2011(21)
[2] 刘丽霞.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拓展大学生的发展空间[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