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刍议

2013-04-29 05:36董萍刘卓瑛
家教世界·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董萍 刘卓瑛

摘 要: 本文从高校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基本要求着手,论述了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重视中外文化的差异,提高实际涉外交际能力。

关键词: 跨文化教育;英语教学;文化差异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的发展,高校要为培养生产、技术、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复合应用型人才服务。因此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英语教育以涉外业务的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实用英语”教学体系,贯彻“加强实用,加强表达,加强听说”的要求。即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而且要有实际涉外交际能力。要想在实际涉外交际中应付自如,对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尤为重要。因为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一、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文化”一词是个含义极度广泛的词语,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作为文化的基石,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学习语言是无法与学习文化分离的。我们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会英语所反映的社会的思想、风俗和行为方式,还要学会理解他们思维的方式或同化过程。这样不仅可以获得语言能力,而且可以获得交际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英语教学法—翻译法的影响,我国的课堂教学成为“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只是盲目地记笔记,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它本身应该是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但由于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愉悦的学英语的氛围,让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枯燥乏味,从而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另外,我国传统英语教材忽略了语言实用性、得体性。传统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学生学了不少孤立的语法的知识,脱离了实际运用,不会听说读写,但其应试能力甚至连英国学生也望尘莫及。

二、跨文化教育的培养方法

1. 通过英汉两种文化的对比,加强跨文化教育。

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决定了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果缺乏对英汉两种文化差异的理解,用本族文化的模式来理解、思维、表达,就容易导致误解。英语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口头交际的习惯,做到语言清晰、流畅、达意。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用英语直接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能力。没有经过英语思维能力训练的人,大都是把听的东西译成自己的母语后再储存在记忆里。在表达前,再把语义信息,即他想说的在脑子里下意识地寻求母语的干扰。这样借助于母语表达出来的东西是不可能地道的,大都是Chinglish(中式英语)。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一些英语学习者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常说成:“You go first.”或“Go first,please.”而地道的英语表达是:“After you.”学生通过一系列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理解和表达思想,接受和输出信息。正是在这种积极的思维和表达过程中,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英语交际能力。

2. 注意介绍英语词汇、成语、典故的文化意义。

英语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有些像Sorry,Pardon等形式上极为简单的单词,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于这一类词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汉语文化比较,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例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而“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是统一的概念(泛指“农业劳动者”),英语中却以其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上述词汇只带范畴上的差别,表现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

成语、典故都是英语民族生产、生活、宗教、文艺的反映,只有将它们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教学,学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介绍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英汉词语、成语、谚语、和格言的意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学生通过这些差异的学习,就能理解各种英语表达法所涉及的文化内涵。许多英语典故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来自英国文学,尤其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另一个来源是古希腊、古罗马的传说和神话,像a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中国历史典故也很多,有些来自寓言,像“守株待兔”、“黔驴技穷”,有些与佛教和道教有关,像“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

3. 从课文中寻找有关文化背景知识信息。

通过课文学习,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教师可以将西方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增强对西方社会的了解。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和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我们相信,只要广大英语教师和外语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有效地使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5. 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跨文化教育。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化作品、增强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涉外活动的机会。单纯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远远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求,更要求学生们在实际交际中语言得体,交流自如。因此,只有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重视中西文化差异,才能让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孔庆炎,刘鸿章.高职高专实用英语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出版,2005,3.

「2」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 毕继万.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2005,(3).

作者简介:

董萍(1970-),女,汉族,毕业院校:河北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职称:副教授,硕士学位,工作单位:张家口教育学院。

刘卓瑛(1979-),女,汉族,毕业院校:河北经贸大学英语专业,职称:讲师,硕士学位,工作单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跨文化教育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渗透跨文化教育提升学生英语素养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反思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