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误区及其对策

2013-04-29 05:36赵国臣
家教世界·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对策

赵国臣

摘 要: 笔者列举了语文教学的误区,如重工具性而轻视人文性,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教师角色错位,课堂上滥用表演,教师的评价模糊,过多依赖多媒体,语文实践活动太少等,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我们既要大胆的将新课标的精髓渗透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又要准确把握,避免以上误区,少走弯路,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有的放矢,精益求精。

关键词: 语文教学;主要误区;对策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后,许多教师认真学习,认真体会,并在教学实践中把课标中倡导的新理念、新精神融入其中,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番勃勃生机,让人感到一种清新的气息。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由于有些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体会不深,把握不好,所以出现了许多误区。这些误区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我们又如何采取相对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呢?现笔者将其分析如下。

一、重工具性而轻视人文性

从教师观念层面上来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培养人、服务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的、隐性的东西。“人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经变迁,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我们在参加语文教学交流的活动时,常看见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阅读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这些课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都采用了分组讨论(大多是信马由缰式的讨论),而后,被加以好听的名字──合作学习。他们认为这就体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确实,外表上看去,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议论纷纷,与传统教学观下的课堂完全不一样。但实质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有的在玩,有的默不作声。那么什么是合作学习呢?新课标指出“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以,讨论时,必须先让学生明确“共同任务”以及自身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员参与,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否则,只不过是个形式。一位特级教师在执教《赤壁之战》时,组织学生表演战前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这一节就处理得很恰当。首先,她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讨论。讨论前明确:只有三个角色,剩下的一个人就当导演。讨论后与全班交流时,这位老师先让一个组上台准备表演,接着,问其他未表演的同学:“你们是什么角色?”“观众。”学生齐答。这位老师立即纠正道:“不,是导演,注意观察他们哪些地方演得不好。”这位老师很巧妙地给每位学生定位,让他们都参与了学习的过程。

三、教师角色错位

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和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于是,有些教师开始迷惘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就是配角。因此,课堂上,不敢过多讲话,恐怕占据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不敢及时评论,生怕压制了学生的个性。整个课堂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像一盘散沙,各抒己见,对须掌握的知识模棱两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那么,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呢?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在课堂教学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重组、加工,使学生能在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上滥用表演

表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编、演课本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及创新精神,还让课堂“活”起来。然而,这一方法的应用不能滥用,否则使表演流于形式,于教学丝毫无补,反而显得画蛇添足。记得一位教师在教学《牛郎织女》一文时,安排了两名男生表演牛郎和织女的对话部分,表演时,两名男生由于对教材不够熟悉,因此只是机械的读课文,结果没有取得什么效果,白白浪费了课堂时间。我们在使用表演时应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要把重点放在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上,让学生熟悉教材,有了一定的感悟后再使用。

五、教师的评价模糊

在教学实践中,评价方式单一,语言含糊,不论对象,不分是非。如“太好了!”“太棒了!”“你真了不起!”这些语言。这又未免过于形式化。首先应具体。“太好了!”好在哪里?是语言表达清楚,还是对问题分析得透彻?其次,评价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对成绩差、自卑的学生,应多给一点;对处于优势的、骄傲的学生,应适可而止。因为适时的激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而过分的表扬会导致学生骄傲。最后,当学生答错时,应及时指出、纠正。一位老师在执教说明文《鲸》时处理得很恰当。她让学生复述鲸的生活习性后,这位老师评价道:“将来你要超过赵钟祥了。”这一评价语言既简单又具体,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标》是提倡以积极的评价为主,但并不是说有错不改,而是方式要委婉些,“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使他容易接受。如果做到这些,我认为这才真正领会了《课标》中有关评价的精神。

六、过多依赖多媒体

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画面图式”的教学方式。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看,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所以感受也就不同。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发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要冷静,忌盲目,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寻找合适的插入点。

七、语文实践活动太少

《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让学生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要伴随着思维活动,将感悟语言和发展思维紧密结合,更要伴随着肢体活动的实践。陶行知说的好:“儿童的思维在手上。”这手便是触觉之手,感悟之手,实践之手。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师要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在课堂内外,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任何一项改革都是在前进中不断完善最后取得成功的,新课改也是这样。我们教师要正确把握新语文课标的宗旨。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大胆的将新课标的精髓渗透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又要准确把握,避免以上误区,少走弯路,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有的放矢,精益求精。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