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质本位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3-04-29 05:38殷永生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订单式培养模式

殷永生

摘 要:随着时代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势必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理念逐渐转变。本文主要阐述了能力本位理念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素质本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及其实施意义。

关键词:素质本位 订单式 培养模式

几十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从“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到“能力本位”的发展变化过程。直到今天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能力本位”仍占有主流地位。然而当我们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求知识面宽,技能强,而且要素质高,同时要具有一定专长,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一个注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专博结合的通才培养模式已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共同趋势。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也应改进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协调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本位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符合这一要求。

一、关于“素质本位”

“素质本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并不多见,最早提出素质本位职业教育这一概念的是解延年。他将此概念定义为:所谓素质本位职业教育,指的是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和素质培养。

周明星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素质本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做出了解释。广义上的素质本位职业教育,应该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为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等综合素质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狭义的素质本位职业教育就是加强学生弹性素质的培养,培养目标由针对狭隘的职业岗位拓展到职业群、职业生涯,着眼于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以及职业情商的养成,包括职业品德、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健康心理和体质,是着眼于个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素质的基本构成

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素质可分为三部分:第一,基础性素质;第二,专业性素质;第三,创业性、创造性素质。基础性素质包括: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职业道德品质、基本职业个性倾向、基本爱好等,这些因素是一个职业学校毕业生走向社会,从事一项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包括:与某一专业工作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知识。例如,某一专业工作所需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某一专业工作所必备的职业道德品质和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特点等。而创业性、创造性素质则主要包括: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不断更新变化的专业工作的态度与能力、在专业工作中敢于创业的精神与个性、创造性思维品质和人格品质等。这三部分素质之间相互依存和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素质结构。相比较而言,基础性素质更为一般化一些,它在学生的素质中起着通用性、基础性的作用;而专业性素质则与将来要从事的某种专业工作直接相关,在面上更集中和窄了一些,但在水平上更为精专和深化。创业性、创造性素质则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它既是一个人在一种专业工作中所必需的,又是一个人从一种专业工作变换到另一种专业工作所必备的。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通常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实现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它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多赢,是一种产学合作的高层次形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领域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中的持续热点。然而,目前的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侧重点相对来说还是偏重于能力本位的,它过于强调以实用为目的,偏离了“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随着用人需求、教育环境、学生个体等客观环境的变化,侧重能力本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出来,人才培养模式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的时机已经成熟。

四、传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具有浓厚的“能力本位”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局限性开始逐步体现出来。

1.校企双方利益协调难度大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合作为切入点和立足点,但是合作本身也是一个利益权衡与博弈的过程。学校的教书育人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如何并行不悖,学校本身在合作中如何保持自身独立地位,双方在利益分配中如何取舍,双方的权责如何划分及制衡,有的学生若在毕业后有新的发展机会或动向,但限于合同关于服务年限的规定而无法转换;或者用人单位当初的承诺在学生毕业以后不能完全兑现等等,这些突现的“机会成本”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订单培养”模式的纵深推进产生很大影响,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探索。

2.培养人才的针对性过强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目的性过于具体明确,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或学校都以特定的岗位要求为教学参照,学生在毕业前被提前“预约”,虽然增加了就业的稳定性,提高了就业率,但难免对学生学业的完成、知识的积累产生较大影响,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多种职业技能和转岗能力,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过窄,日后不能适应知识与技能的更新,特别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如果被提前“预定”,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从此不再用功学习。相应地,学校在教学建设和学生培养手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期性,长此以往将会影响教育资源效益的全面提升。

3.时效问题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障碍就在于信息获取的不对称和滞后现象严重。学校希望企业早下订单、下准订单,但企业的人才需求经常发生变化,过早确定就业方向和岗位,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大大阻碍着订单培养规模效益的提升。这就要求校企双方建立一种紧密的一体化联络机制,在下“订单”的时间、人才层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形成双方认可的可行计划。

五、素质本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建要素

要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不仅要采取开放、灵活、多样化的培养模式,而且要满足该模式实施的基本要素。为确保基于素质本位“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的有效性,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要素:

1.校企双方的紧密、深度合作

实施素质本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基本条件是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只有学校承接到企业的“订单”,才能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因此,学校要密切联系用人单位,广泛收集企业的用人信息,主动到用人单位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或者把企业的专家、领导请到学校,实地参观实训车间、教学课堂,大力推荐学生,争取“订单”数量,以确保“订单”的规模化、连续性。

2.办学理念鲜明和专业特色突出

专业实力强、社会声誉好的高校,容易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也容易找到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切合点。学校的专业设置要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发展相结合,贴近行业、企业办学。因为只有坚定为企业和学生服务的信念,紧密贴近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优势,才能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

3.选择具有明确素质能力要求的企业合作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为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因此选择合作的企业,首先,必须是能够提供足够数量的工作岗位、社会口碑好、经济效益高和员工待遇好,能代表行业发展前景的朝阳企业,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有生源才能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其次,有了明确的岗位,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确定传授方法及预期要达到的效果,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再者,学生也可以根据岗位知识与技能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4.遵循自愿原则选择学生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投资者,而且是教育的受益者,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有权利选择和享受较好的教育服务。因此,“订单班”的学生应该是在自愿的原则下报名,然后进行筛选。学校在做宣传工作时,应该尽可能详细、实事求是地介绍企业的情况,包括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和薪酬,并帮助学生分析进入“订单班”的利弊,使学生完全清楚自己的选择。同时,在签订“订单”之前,企业也应该对学生以往的学习情况和素质有基本的了解,使选拔出来的学生符合市场和企业的用人要求,从而保证“订单”的质量。

5.建设素质本位“订单式”教学需要的“双师型”队伍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适应市场经济、适应企业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需要教师队伍不仅要求专业理论水平高,而且要有丰富的一线经验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时要不断地深入到生产实践中去,到市场中去,在实践中对学生岗位能力进行指导,这样才能保证“订单”培养的质量。同时,教师队伍中应该有一定比例的由“订单式”需求方所配备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或者管理人员。

6.有完备的实训场地

实训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行素质本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可或缺的条件。由于实训内容是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而定,与生产实际非常接近,因此,有些实训项目可能是学校教学实践中从未开设过的,这对指导教师和实训设备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般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要求具有仿真性、先进性、通用性、开放性,但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可以把实训课堂搬进企业,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际操作、了解企业。

六、素质本位“订单式”培养的意义

“订单”培养是众多职业学校经过长期探索而总结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素质本位“订单式”培养模式则更符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它对于职业教育实现从传统教学体系到现代教学体系的转变,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技术素质和职业素质,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等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已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对于该模式的积极意义,我们可以从学校、用人单位、学生这三方主体出发进行分析。

对于学校而言,面向市场和企业实施“订单”办学,学校就可以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要准确定位,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材、教学方法都围绕学生的素质能力做文章,有助于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能够借助用人单位的资源优势,弥补专业课教学的不足;还能加速“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办学效益十分明显。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量身订做”的高素质人才能更直接地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化,降低了培训成本,节省了培训时间,减少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更重要的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将更具前瞻性和主动性,带来了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企业由此会对职业教育有更深的了解和更多的信任,关注职业教育的程度会更高。真正实现“双赢”。

对于“订单”模式下的学生而言,最明显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规避了就业风险。通过订单培养,打通了产学结合的路径,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更加自觉的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为以后参加工作、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萍.从能力本位到素质本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郭静.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7.

[3]俞红梅,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4]袁铁武.浅析素质本位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整合[J],才智,2010(14).

注:本文系全国商科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素质本位理念下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KT-12076。

猜你喜欢
订单式培养模式
宇航通用单机订单式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订单式校企合作企业方的成本收益分析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订单式”营销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