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教学中呈现的德育教育

2013-04-29 02:19袁小琳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感恩宽容关爱

袁小琳

摘 要:从现在教育的现状,讲解课堂内怎样实践德育教育的过程,最后勉励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德育教育。论文通过案例分析、热点聚焦、实践探索等项目,对拓展学生理论视野,促进学生了解德育实际上面论述了个人在德育方面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德育教育 “宽容” “感恩” “关爱”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意思是说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定的道德之心,道德之心是人的本性。在如今学校教育中,有些教师过度追求成绩,而对道德教育问题却不太重视,引出的德育问题层出不穷,但办法总比问题多。把握规律,就能找到有效对策。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在西藏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任教,所带的学生,在学习、行为规范等各方面都比内地学生要薄弱,因此他们有较重的自卑心理,学习态度也比较懒散。所以对他们的教育既要严格,又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可他们自己又很难把握分寸,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时弄得我自己也很头痛。后来我在教学中就有意识的把德育教育渗透进去,果然收到了一些效果。

刚接这个班时,我发现班中有些学生很没有礼貌,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不仅不能宽容同学,同学之间时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争执,而且也不能体谅老师,经常发生与科任老师冲撞的事件。更恼人的是刚刚教育过的情景,不久又会重现,而且是同一人。一番家访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不是这帮孩子本质不好,是他们在家中父母疏于管教,且太娇惯,父母的爱过于膨胀,让他们忽略了与人为善的美好品质。了解了这个事实后,我就有意识的在教学中渗透“宽容”“感恩”“关爱”等思想,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我的教育目的。先从教他们怎样爱父母开始。在“感恩”这个系列中,我曾布置过这样一个作业,名字叫“每天爱父母多一点”,就是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或说一句关爱的话,并把每天所做的所说的写在日记本中,由家长签名,第二天交给我检查。刚开始时,最没礼貌的那几个同学总是完不成任务,我就打电话给他们的父母求得他们的帮助,还把同学中做的好的、说的妙的在早会上读给大家听,并热情洋溢地表扬一番,鼓励一通,同时每周评出三位“孝顺之星”以资鼓励,几个星期下来,作业终于收齐了,家长的反馈也越来越好了,更关键的是班级少了争吵声,多了亲密的影子,师生的关系也更自然和谐了。汉语课本上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助人为快乐之本。”通过这些活动,让我的学生深刻、真切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你对别人的一点点帮助,对别人来说,或许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还是未成年人的学生,无需像当年的雷锋那样对国家作贡献。他们只需怀着一颗热情,善良,真诚的人,去帮助自己身边的人,为周遭的人出一份面绵薄之力。

有时我还把学生中间出现的偶发事件的教育找机会放到课程中去。一次,在班级中发生了这样一件让我吃惊的事:几乎全班的男孩子都参与了一次绿树的破坏活动!望着那满地落英,我真是义愤填膺,因为在西藏,由于环境恶劣,花草一般都很难成活。有些县连一棵树都没有,花草树木就是西藏的外衣,它点缀着西藏高雅纯洁的灵魂。我在专题班会“花草也是有生命”的教育后,让他们写一份说明书(凡是学生间发发生一些事,我都让他们写500字的这份说明作业,来写清楚事件的经过和当时这样做的心理,也算是寓德育与教学中的一个做法了),可一看他们交上来的说明书,我就觉得这事还没完,因为他们虽认识到了这样做是不文明的表现,违反了学校行为规范中的规定,但对自然的情感仍有一些困惑。

后来,我们学习了茅盾先生的名篇〈〈白杨礼赞〉〉,我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就在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导入:我先向同学们展示了松、竹、梅、莲四副画面,然后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文人墨客们对它们的描写的诗句,同时还让他们就这些诗句谈谈这些植物所代表的高尚品质。最后再进入对白杨的赞美,在文本的分析中,我体会到同学们与作者所产生的共鸣。文后,我提到了先前发生的“虐花”事件,我看到许多当事人都低下了头,记得那天我留了这样一个作业:写写你身边让你感动过的花草树木。我要求写100字,可大部分同学们却写了近300字给我,这其中还有几位当事人,在字里行间,我眼前出现了那么多高尚的植物:雪莲花、格桑花、小草、······还有那不知名的野花。我知道,学生的困惑没了,我的担心也该消失了,在作业评讲中,我重点读了那几个人的作品,那时我看到了几张如花般的笑脸。

在基础教育第二轮课程改革的先进教育理念下,“两纲”教育积极地走进了语文课堂中,为我的德育工作又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在这块圣地,我适时的把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渗透到学科中。

《稀粥南北味》是著名作家张抗抗的散文名篇,文中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各色稀粥在她生命的不同时期给她带来的不同体味,为粥付诸了生命。在教学中,我就以五千年文明史中形成的悠远的粥文化为切入点,就这一文化是否要传承下去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提出了没必要保留的原因,也探讨了流传下来的意义,一时间争的不可开交,于是我说到了端午节,同学们一下子想到了这个节日的意义,于是,学生在保留上达成了共识:稀粥在中国,就犹如长江黄河,必将源远流长。

那节课,我们还谈到了酒,谈到了各地的小吃,那些传统的节日,同学们在吃的海洋,节日的喜庆里,明白了这样一个真理:凡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我们周五中午有个读报时间,这天卓嘎同学读了一篇见义勇为的报道,其中见义勇为者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当时,就有同学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有说可敬的,还有就不值的,由于时间关系,我也只做了些许点拨,中心意思就是对这种行为的赞同与敬佩。可过了许久,也是我们要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时候,我又想起了那次关于见义勇为的没有进行彻底的讨论。于是,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系列讨论:一是鲁达三拳的代价是多少?二是鲁达该做的与不该做的;三是郑屠该不该打死?在一番交流后,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份结论:一是救人未必舍己,万不得已时,才可与敌人同归于尽;二是义理之怒不可无,血气之怒不可有;三是该罢手时就罢手。时机成熟,我又提到了那篇报道,从生命这个角度让学生再度讨论,我们引了关于课文讨论的结论,学生终于在明确了生命的可贵的同时也对见义勇为这一行为做了进一步肯定,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十年的汉语教学工作,让我感觉做语文老师越久,我对她的爱也就越深,语文让我们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语文让我们热爱自然、敬畏自然,语文让我们珍视亲情和友情,语文让我们热爱一切健康而美丽的事物。在全社会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了语文改革的必出之路,而德育渗透又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渗透德育教育,必须体现寓德于教,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我们怀着对祖国汉语言文字的深情来教学吧!在传授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与习染精神文化中把这种深情传授给学生,把这种对祖国文化的传承和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目的和任务,去唤醒学生内心对语文的深情,对民族的深情,对祖国的深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这神圣的职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造适宜的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诗情与美丽,引导学生摒弃丑陋低俗,去与高尚的心灵对话,走向心灵的完美之路。

参考文献:

[1]王丽荣.池田大作德育理论及其实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12.

[2]段鸿.现代德育:理论和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7.

[3]李季,李楠.万千教育:小学德育问题与对策.中國轻工业出版社2012.1.

猜你喜欢
感恩宽容关爱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宁波旦可韵服饰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
尊重、理解、宽容让他重新起步
我努力读懂“宽容”这首诗
宽容在班集体教育中的作用
让关爱成为留守儿童心底的阳光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