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幼玲
摘 要:在高校扩大招生、收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贫困生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影响到高校稳定、高等教育快速的发展。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让更多的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和措施,基本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本文就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外资助政策与我国现存制度方式的不同之處进行比较,提出完善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 学生资助 政策 比较
在高校进行招生、收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已成为影响高校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文件中指出“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1]为此,在我国高等学校中,逐步建立起了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简称“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以保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时入学、安心学习和生活。
一、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指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颁布实施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师范生免费教育、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一系列有关政策、规定。其主要内容有:
(一)国家奖学金制度。中央设立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高校在校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所需资金由中央负担。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资助高校本专科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
(二)国家助学金制度。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高校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农村学生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0%。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具体标准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每生每年1000-3000元范围内确定,可分为2-3档。
(三)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高校在校本专科生、第二学位学生、研究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最高6000元,主要用于解决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问题。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后自愿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从事第一线工作且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大学生,国家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四)国家对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中部分确因经济条件所限,交纳学费有困难的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实行减免学费政策。从2007年起,对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新招收的师范生,实行免费教育。
(五)勤工助学。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后可以通过勤工助学方式减轻经济压力,以顺利完成学业,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正常学习的前提下开展,勤工助学岗位分固定岗位和临时岗位。
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经过不断改革完善,资助能力逐渐扩大,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资助体系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大学生资助政策不断遇到新的问题。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贫困生的界定缺乏合理机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文件将经济困难学生概括为:家庭经济困难,月收入低于学校所在地区居民的平均最低生活水准线,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实际操作中遇到困难显而易见:1.学生的月收入难以准确掌握;2.经济困难学生界定需要充分考虑学生衣、食、住、行等消费习惯;3.学生支付教育费用的能力呈动态,高校难以预测其将来支付教育费用的能力;4.各地教育和民政部门出具贫困证明把关不严,贫困证明的可信度低。
(二)资助覆盖面有限,资助体系的合力不够。目前,我国大学贫困生的比例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山区,贫困生和特困生的比例占一半的比例。大部分高校的奖助学金经费来源主要有国家拨款、学费提成,资金有限。企业和个人设立的奖助学金主要集中在重点大学,地方大学的学生难以得到资助。另一方面,国家、社会和学校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的合力不够,缺乏统筹的方法和有机的整合,使资助出现偏差和不公平。
(三)勤工助学“造血”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据统计,美国、日本、英国中有约80%的大学生从事课外打工,日本普通大学生的收入来源中25%是自己的打工收入。[3]我国高校勤工助学普遍存在不够规范、内容单调、资金不足、岗位缺乏等问题,岗位主要集中在校内,非常有限;而多数高校的岗位属于“输血”模式,即把资助资金通过助学的形式发给学生,并没有扩大资助资金的来源。
(四)国家助学贷款差异大,信用体系不健全。银行在推行国家助学贷款时,经济发展的东部地区比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推行得更好更顺利,在层次较高的学校比层次较低的高校推行更加顺利。信用体系不完善,增加了银行承接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一些学生缺乏诚信意识,故意拖欠贷款,贷款违约率高。
(五)重视经济资助,忽视精神解困。经济困难学生自卑、封闭、与人交往困难,承受着比普通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他们不得不打工和勤工助学维持生活,又不得不拼命学习,常常矛盾心理不断,冲突激烈,导致性格发生变化,甚至出精神病状。而高校的资助工作大多只停在经济层面上,对由于经济困难造成的心理和成才方面的困难研究不够,成为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中需要加强的一个方面。[4]
近年来在帮困助学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对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再思考,不断的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资助体系。
三、国外学生资助政策经验借鉴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在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各国政府都极为重视,国际上高校收费、国家助学贷款比较成熟的模式主要有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两种。
(一)美国高校资助体系的优势
美国的大学生资助体系以助学金、奖学金、工读方案和贷学金为四大支柱。可借鉴之处体现在:1.资助结构多层次,资助项目层出不穷。在哈佛大学,每年接受各种财政支持的学生在70%以上,麻省理工学院接受财政支持的学生达到75%。另一方面,民间集资助学是美
国资助体系的中坚力量,且民间渠道的资助形式多样,来源广泛。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萧条,但是根据美国慈善捐助基金会的报告显示,美国人2008年的慈善捐助数额仅下降了5.7%,在计入通货膨胀因素后,大学接受的捐助实际上增加了1.6%,创历史新高。2.“资助包”制度实现资助公平有效发放。“资助包”是指把提供给学生的全部资助,即把所有的联邦政府的、非联邦政府的各种资助,如奖学金、助学金、校园工读和贷学金混合成一个“包”,协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防止部分学生获得大量资助,而一部分学生一无所获。计算方法为“上学成本”减去“预期家庭贡献”得到应得的资助金额,“资助包”制度规范透明,方便操作,便于监督,较为公正合理。3.变无偿资助为有偿资助。约翰斯通的“成本分担”理念下,联邦政府大幅度地调整了助学金与贷学金的比例,提高了贷学金在资助体系所占比重,降低了助学金的比重。我国也应根据国情,尝试无偿资助模式向有偿资助模式转换,学校成立类似如经济困难学生社会公益活动服务队等形式,让接受国家、社会、学校无偿资助的学生组成的学生团体以公益活动的方式反馈社会。
(二)英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
英国在1962年曾采取了福利国家的模式,对大学的资助和津贴大量投入。大学生所负担的学习成本只是他们自己的生活、购买日常生活用品费及交通费。此外,学生还能享受税收、交通、住房、医疗、保险等优惠待遇。英国高校助学金来源主要有:1.接受捐赠,捐赠者包括雇主、个人、已毕业的学生、家庭富裕的学生家长。学校设有“捐赠特别工作组”,专门就大学如何提高总资金来源出谋划策。2.政府拨款通过高等教育革新基金(IF)来增加对知识转让活动的资助幅度,这对大学而言是一个永久的第三条资金来源。英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完备,每个人出生时就有一个社会保险号码,相当于个人的社会信用档案密码伴随一生,收入、纳税、申请贷款、领取退休金等全都靠它。英国政府强制规定,政府会列出全国违约拖欠偿还现象严重的学校黑名单,会被起诉甚至被勒令关门。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回收一方面可以建立类似英国贷款公司的半事业性或者企业性的贷款机构,另一方面加快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完善电子信息网络系统,把个人薪水以转账的形式记入个人信用卡账户,及时掌握贷款人的情况,从而有效提高助学贷款的回收率。[5]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J].山东政报,2007(12).
[2]国家教育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教财[1993](51号)[N].人民日报,1993.7.26.
[3]刘礼明.关于构建贫困生社会化资助体系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3,21(6):39-41.
[4]丁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5.
[5]袁东敏.英国大学生资助制度对我国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的启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1).
基金項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创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研究—以百色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2ZZ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