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特征的动态变化

2013-04-29 00:44:03冯艳萍
西江月·中旬 2013年5期
关键词:搭配语义变化

冯艳萍

【摘要】语义组合中各构成成分语义的动态变化是客观存在的。本文主要由《孙子兵法·九地篇》中九大地形修饰定语为考察点,根据它们的本义以及在《九地篇》中的具体搭配意义,并结合这些搭配意义的发展现状为例,分析语义特征的动态变化状况。

【关键词】语义;搭配;变化

《孙子兵法·九地篇》中地形词有“散地、争地、轻地、衢地、重地、死地、圮地、围地、交地”,由于篇章特殊的文本环境给予了地形定语特有的区别意义,这些“散、争、轻、衢、重、死、圮、围、交”在造字之初时的本义与后来其在《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构成的“V+地”的语义搭配中的意义有着较大不同,这也反映了语义复杂的动态变化系统。反观今天,随着语义的漫长演进变化,这些语义搭配有的依然存在,有的早已消失。

一、考察本义

语义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汉字发展至今,今天的字有的使用引申义,有的作别义,只有极少数的还在沿用本义。本义是探究语义动态变化的重要起点。本文在考察《九地篇》中动态术语语义动态变化状况时,援引《说文解字》解释作为探讨本义的基础。

通过翻阅《说文解字》:

散: ,雜肉也。从肉 聲。

争: 爭,引也。从 。

轻: 輕,輕車也。从車坙聲。

衢: 衢,四達謂之衢。从行瞿聲。

重: 重,厚也。从壬東聲。凡重之屬皆从重。

死: 死,澌也,人所離也。从歺从人。凡死之屬皆从死。 古文死如此。

圮: 圮,毀也。《虞書》曰:“方命圮族。”从土己聲。 圮或从手从非,配省聲。

围: 圍,守也。从囗韋聲。

交: 交,交脛也。从大,象交形。凡交之屬皆从交。

可知:

散的本义为杂肉;争的本义为争夺、夺取;轻的本义为轻车;衢的本义为道路;重的本义为厚;死的本义为生命终结;圮的本义为毁、断绝;围的本义为回环守卫;交的本义为脚胫相交。

二、文本中的语义转义

某种意义上说,《孙子兵法》中,《九地篇》可以算作《地形篇》的姊妹篇,九地篇不同于《地形篇》对于作战客观地势的分析,而侧重对作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形势的比较,这样的写作前提使得九大地形词的产生更加具有临时性,而上述九字作为定语修饰“地”的语义搭配也有随机性。

《孙子兵法·九地篇》“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

所谓散地,是诸侯在自己国境内作战所处之地。这样出境之下作战,虽然兵未出境而战,拥有后勤保障充足的有利条件,但也有“士卒恋土,道近易散”的不利之处。

《孙子兵法·九地篇》“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

争地,即为敌我双方占据都会获利的险要之地。身处“争地”,不能耗费兵力一味强攻。首先应当“趋其后”,即让后续部队迅速跟进,占领有利地形。

《孙子兵法·九地篇》“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

轻地,指入敌之境,但尚未深入之地。从其对军心士气的影响方面,张预注《孙子》指出:“始入敌境,士卒思还,是轻返之地也。”故在轻地不宜停留,务必急速进兵,深入敌国腹地。“深入则专”,士卒没有退路,则人人奋勇,在本土作战的军队也不能轻易将其击败。

《孙子兵法·九地篇》“四达者,衢地也。”

衢地,四通八达之地。另于《九变篇》中,有“衢地合交”。其意在说明交通便利,无险阻之隔,即后世所说的“四战之地”。在这种地形条件下,需要广泛结交邻国以求多助,才能成功地抵御强敌。

《孙子兵法·九地篇》“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

重地,深入敌境、在后方留下众多尚未攻克的城邑之地。梅尧臣注《孙子》进一步解释说:“过城已多,津要绝塞,故曰重难之地。”将士处于“重地”,缺少依托,后援不至,粮草不继,是很危险的。但“深入则专”,能使军心凝聚,士卒愿战。这些作战原则后来都被证明是恰当并行之有效的。

《孙子兵法·九地篇》“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死地,即不可攻守进退之地。与之相对的,生地,即攻守进退自如的作战地形。古代兵学要求统兵将领必须具备兵要地理知识,辨识死生之地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孙子兵法·九地篇》“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为圮地。”

圮地,山林、险阻、沮泽等难行之地。《九变篇》也提到“圮地无舍”。虽然圮的本义为毁坏、倒塌。但“圮地”作为古代兵学中描述地形的术语,如上述《九地篇》中所言,有其特殊含义。由此引申出来的“圮地无舍”一语,是说在这样的地形上无所凭依,容易受到袭击,不适合于宿营止歇。

《孙子兵法·九地篇》“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

围地,进退不便、易被包围之地。而《九变篇》中“围地则谋。”根据以上《九地篇》中关于它的专门解释,处于这种不利的地形条件,应当设奇用谋,运用非常规战法才能摆脱困境,战胜敌人。

《孙子兵法·九地篇》“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

交地,敌我相连界之地。关于“交地”,古人有两种解释。一说见于曹操注《孙子》:“道正相交错也。”主要从交通便利与否的角度立论。一说见于顾福棠《孙子集解》:“交地者,我与敌连界之地也。连界之地故彼我皆可往来。”春秋战国时诸侯国棋布星列,而借道伐兵之事不绝于书,且往往受阻。在交地作战时,要注意不可将行军序列断绝,以防受敌军邀截。要使整个军队如“常山之蛇”,才能保证立于不败之地。

由上述关于“九地”的介绍可知,九地的定语修饰词的语义与其本义有着较大出入。这样的搭配,在“散、争、轻、衢、重、死、圮、围、交”的语义搭配中属于早期形成的固定搭配,这种“V+N”的偏正结构形式一般来说也仅出现在古代汉语语法中,动词定语“散、争、轻、衢、重、死、圮、围、交”与名词“地”之间有较强的凝固性。按照分界性假说对这九个术语中的“散、争、轻、衢、重、死、圮、围、交”进行语义特征区分、跨域类比,结果如下:

注:在上表中,比较这九个修饰定语的社会意义时,由于在现代社会它们的词性有的发生了扩大或者改变,因而我们选择的是与这里研究的最贴近的它们在动词性质下的表达语义进行解释。

三、现代语义搭配状况

正如上表反映的,在《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散、争、轻、衢、重、死、圮、围、交”的语义已发生了变化,而事实上,通过参考《现代汉语词典》以及“北大语料库”中的语料可知,在现在的语言运用中,这九个语义搭配亦存在更为不同的发展现状。经过搜集语料并且分类总结,可以大致作如下归纳:

1、语义搭配重构新语,使用频率较高

散:(1)sǎn

(v.)没有约束;松开;分散

(n.)药末

(adj.)零碎的;不集中的

(2)sàn

(v.)①由聚集而分离②散布;分发③排除;排遣

由“散”在现代语用环境下丰富的语义可知散的语义已发生扩大,不仅指“空间分布上的扩散”,还增加了“排除”、“排遣”等义,而本义“杂肉”则完全消失。而其语义搭配“散地”在搜索到的500条语料中,没有出现。但在“散地”基础上的二次构词出现,譬如“集散地”、“分散地”,但显然,其中的“散地”是不能与“集”、“分”拆开理解的。

争:(v.)①力求得到或达到;争夺 ②争执,争论

(pron.)怎么(多见于诗、词、曲)

“争”的语义是一直以来延续比较好的,从本义“引也”到术语“争地”中的冲突、争抢,到现代社会中经常能听到的“争辩”、“争强好胜”,它的语义内核都是“争夺”。而语义搭配方面,术语“争地”在今天也依旧有一定语用影响力,被使用在部分语境下。比如:

一年四季都能生产,又能利用原有的设备进行立体生产,不与农作物[争地]。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争地”已不同于《九地篇》中的“争地”,前者为述宾结构,后者为偏正结构。同时,多数情况下,与“散地”一样,“争地”出现在新的短语结构内,且语法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比如:

①19日中午时分从科威特进入伊拉克。这是二战后日本首次向海外战[争地]区派兵。(战争+地区)

②发达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使非洲产品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竞争+地位)

轻:(v.)轻视

(adj.)①重量小;比重小 ②负载小;装备简单③数量少;程度浅④轻松

⑤不重要⑥用力不猛⑦轻率⑧不庄重;不严肃

现代汉语语境中的“轻”更多地都是以形容词的性质出现。词性方面,“轻”大致经历了(n.)→(v.)→(v.)/(adj.)为主的过程。徐志摩《再别康桥》里经典的“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正说明了现代汉语环境下,形容词性的“轻”的重要地位。而随着动词性的削减,“轻地”这一固有搭配也随之使用频率大大降低。一般能看到的“轻地”只是作为“轻轻地”这一常用短语的构成部分出现。

重:(1)zhóng

(v.)重视

(n.)重量;分量

(adj.)①重量大;比重大②程度深③重要④不轻率

(2)chòng

(v.)①重复 ②使重叠在一起

(量)层

(adv.)重新

与“轻”相对应的,“重”也是多作为形容词出现在现代汉语环境中。词义方面,相对它的本义“厚也”,发生了引申与扩大,“厚也”是程度深的一种体现,而之后的“重要”、“比重大”等义更是“程度深”的具体化、明细化。

围:(v.)四周拦挡起来,使里外不通;环绕

(n.)某些物体周围的长度

(adj.)四周;周围

(量)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来的长度;两只胳膊合拢来的长度

交:(v.)①把事物转移给有关方面②到(某一时辰或季节)③连接;交叉④结交;交往⑤交配

(n.)①相连接的时间或地方 ②友情;交情

(adj.)①互相②一齐;同时(发生)

同上述情况,“围”、“交”的语义扩大、词性扩大,而“围地”、“交地”也不再作为固定搭配,而是新构成了如“周围地区”、“转交地方”等短语。

2、语义搭配完整保留,使用频率低

衢:(n.)大路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衢作为书面语出现,并且因它现在只具备名词性质,与古汉语时期能够表示动词的情况不尽相同,因而“衢”和“衢地”几乎绝迹。在搜索语料过程中仅搜到以下两条:

①展“[衢地]之谋”,意在搞京津联手,辐射八方,重塑昔日“天子之渡口”的辉煌。

②河南对全国来说,就是[衢地],所以自古为兵家所必争。

圮:(v.)毁坏;倒塌

与“衢”相同,同为书面语的“圮”出现在日常语境的频率也非常低。而“圮地”就更是鲜见了,在北大语料库中仅有一条记录“圮地”的语料:

一百年之后我也不想再见你,就是化成灰我也不想跟你洒在一块[圮地]里。

3、语义搭配完整保留,使用频率相对高

死:(v.)(生物)失去生命

(n.)①表示达到极点②不可调和的③固定;死板;不活动④不能通过

(adv.)①不顾生命拼死②至死,表示坚决

死,是常用词之一。它从本义到今天的意义的发展,可以看做是沿用本义或者本义引申而来的结果,其中并没有发生较大转义。这种相对稳定的语义状态也决定了,相对于前面八个术语搭配而言,“死地”在今天仍然能够得到较大范围的运用。而“置之死地而后生”等俗语沿用至今,也帮助了它的普及。在搜索到的语料中,死地是保存完整度最高,且使用频率不低的搭配。现在使用它的句子很多,比如:

①肖特女士也是落井下石,乘机抛出黑材料,欲置政敌于[死地]。

②另据报道,美国并不赞同以色列将亚辛置于[死地]。

③“在季后赛中你对你的失误不能有任何借口,一个失误就能致你于[死地]。”

综上所述,语义的动态变化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其中存在语义转移、语义消失等现象,同时,通常词义、词性的变化也会相伴而生,语义搭配也随之发生转变。 (下转第29页)(上接第26页)

同为固定语,军事术语由于特定领域的限制性,不具有大众传播性,因而与那些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传递的成语不同,未能被很好地延续至今,但其传递的精神内核保留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军事思想与军事实践中,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也是语义充分展现的另类途径。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宋]徐鉉等校.说文解字[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十一家注孙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孟琼等编.动词用法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邢福义.动词作定语要带“的”字[J].中国语文,1957(8).

[6]李子云.动名组合序列的定中结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8(4).

[7]潘国英.论动词作定语的两种结构形式[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4).

[8]陈昌来,陈烨.偏正结构VP十NP中NP与V的语义关系[J].安徽师大学报,1986(2).

猜你喜欢
搭配语义变化
从9到3的变化
学生天地(2020年14期)2020-08-25 09:20:58
语言与语义
这五年的变化
特别文摘(2018年3期)2018-08-08 11:19:42
《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教材之我见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43:38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动词open的搭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2:43:11
“反而”的语义韵考察
基于BYU语料库的英语专四词汇试题解析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2:51:31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现代语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44
鸟的变化系列
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1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