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书安
《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其文化价值自然不言而喻。在《老子》一书中,多次出现“一”字,各处该如何理解,历来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老子》文本中的“一”字,不是我们现代生活中常见的普通数词,而是阐发老子哲学思想的关键术语。
《说文解字·一部》释“一”字曰:“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弌,古文一。于悉切。”许慎把“一”理解为宇宙万物生成的缘由基质,无疑是高度评价了“一”字的内涵意义。在先秦诸子中,老子最为重视“一”字的概念内涵,并且把它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下面笔者将根据《老子》文本中“一”字具体涵义的文献考察,来阐发其所反映的老子哲学思想。
现将《老子》文本中出现“一”字的情况列举如下:
1、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老子·十章》)
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老子·十一章》)
3、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老子·十四章》)
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 为天下式。(《老子·二十二章》)
5、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式。(《老子·二十五章》)
6、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三十九章》)
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
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
以上8处《老子》文本中,共出现15个“一”字。其中2、5、8三处的“一”字,显然都是用作数词。这些都是“一”字的本义,其余的几处则是引申用法。下面笔者将逐步分析其余几处的“一”字涵义。
首先,3处“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河上公注:“无色曰夷,无声曰希,无形曰微。”陈鼓应说“夷”、“希”、“微”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感官所不能把握的“道”。王弼注:“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体不知名,故不可致诘,混而为一也。”所以此处的“一”字当是“视之不见”(即无色的“夷”)、“听之不闻”(即无声的“希”)、“搏之不得”(即无形的“微”)三者混为一体的意思。这里的“一”虽然还是作具体的名词“一体”解释,却已经含有哲学的意味了。
然后,7处“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关于这句的解释,历来颇有争议。阴阳玄学家之流,多以“元气”或“太极”解释“一”,以“天地”或“阴阳”解释“二”,以“和气”解释“三”。正如陈鼓应所言:“这里说明万物生成过程当然较为清晰,但‘元气和‘和气都是汉人习用之词(以天地所出的‘阴阳来解释万物的生成,则较早见于《庄子》)。”可见,这种解释方法乃是秦汉以来的方士或学者为了发挥自己的理论学说,用《老子》文本来构建自己的思想范畴,故而不足为训,难以反映老子的本意。相反,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的解释则较为可信:
《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所说的“一”是指“有”。说“道生一”等于说“有”生于“无”。至于“二”、“三”,有许多解释。但是,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可能只是等于说万物生于“有”。“有”是“一”,二和三是“多”的开始。
结合《老子》文本中其他相关语句,譬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一章》),可以看出冯友兰的说法还是比较符合老子本意的。该句反映了老子以“道”为终极本源的宇宙万物生成论思想。此处的“一”字虽然还是作为实词“有”解释,但是已经有了比较浓厚的哲学气息了。
其次,1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陆希声注:“载,犹夫也。发语之端也。”河上公注:“营魄,魂魄也。”王弼注:“一,人之真也。”楼宇烈校释王弼注曰:“真”即朴,朴也是无、道。并以三十二章王弼注:“朴之为物,愦然不偏,近于无有。”为证。所以抱一,就是抱朴,正如三十二章王弼注说:“抱朴无为,不以物累其真,不一欲害其神,则物自宾道自得也。”陈鼓应更明确指出:“抱一,合一。二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抱一作‘报道解。三十九章‘古之得一者,‘一指‘道。本章的‘抱一,指魂和魄合而为一,亦即合于‘道了(这个‘道含有融合统一的意思)。”所以,此处“一”字作“道”解,可谓确诂。这里的“一”已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意思。
再次,4处“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 为天下式。”河上公注:“报,守法式也。圣人受一乃知万事,故能为天下法式也。”王弼注:“一,少之极也。”楼宇烈校释:四十二章王弼注:“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以一为主”,所以此处“一”为天下万物之法则。”陈鼓应也注释说:抱一,受道。严灵峰说:“一者,道之数,尤不贰也,言其绝于对待也。抱者,守道也。”这里河上公、楼宇烈、陈鼓应等人的注解大体一致,皆是以为“一”为“道”,天下万物之法则的意思。唯独王弼的注解与他们有较大的出入,以为“一,少之极也。”细致探究,实则不然。结合《老子·二十二章》全文理解,老子以为“曲”、“枉”、“洼”、“敝”、“少”等常人所厌恶和躲避的事物或状态,却能够“全”、“盈”、“新”、“得”。相反我们所渴望和追求的“多”则是“惑”了。由此可见,老子赞赏和期许的是前者,而非后者。所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老子·七十八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七十六章》),便是老子“少则得,多则惑”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和延展。而此处王弼的注解,“一,少之极也”,则正暗示“一”乃为“少”之类的老子所肯定的事物,是抽象意义上“道”的具体化物质指代。所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也是老子这种思想的反映。由此可见,老子以道为本,以柔、弱、少、敝等为用。所以从根本上说,王弼的注解和其余诸家并无大异。此处的“一”字与上同,仍作“道”解,是老子形而上思辨哲学的根本概念。
最后,6处“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王弼注:“昔,始也。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云:“‘一字均指道言,‘天得一以清,即天得道以清也。下文皆如是。”陈鼓应也说:“得一:即得道也。”“一”字,本是“数之始而物之极也”,结合文本引申而言“道”的意思,并无多少争议。不过老子此处所讲的“天”、“地”、“神”、“谷”、“万物”和“侯王”,“得一”以“清”、“宁”、“灵”、“盈”、“生”和“为天下贞”,是针对具体的事物而言的。所以这里的“道”在具体的语境中也应做具体的“道”来解释。譬如“天得一以清”,是指苍天得“天道”而清明。所以,该处除了第一句“昔之得一者”中“一”字是指总结性抽象化的“道”外,其余“一”字则分指对象具体化且彼此有区别的“天道”、“地道”、“万物之道”、“侯王之道”等。这里的“一”字虽然是作“道”解释,但是包含普遍和特殊两层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中理解是不同的。
“一”,虽然是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汉字,但却是阐释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术语。从基本的数词“一”到高深的概念“道”,是老子赋予了它更多的意象和丰富的涵义。因而,分析和考释《老子》文本中“一”字的具体涵义,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老子的哲学思想。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楚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