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玲芳
摘 要: 文章通过调查中职生的消费行为现状,分析其不当消费行为的成因,并对此提出有效对策。
关键词: 中职生消费行为 消费现状 消费引导
一、研究意义
在当前的消费群体中,中职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他们有旺盛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他们经济尚未独立,消费受到很大制约。本文旨在通过问卷、观察、访谈、座谈等形式,从学生的家庭收入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学生消费趋向、消费意识、消费方式、维权意识等方面,对我校及周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调研,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中职生消费的现状,寻找中职生在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基本类型及成因进行探讨分析,对如何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消费状况进行探索性分析研究。
二、中职生的消费现状及特点
1.中职生消费积极方面。
(1)消费金额合理
调查發现,学生的零花钱基本是父母根据子女在校的消费情况给。从整个学生消费群体看,许多学生在生活消费过程中能考虑到家庭的经济情况,具有较好的消费理念。例如,对学生月度消费情况调查如下:400元以下占25%,400~500元占35%,500~800元占27%, 800~1200元占13%。可以看出,我校中职生的消费呈正态消费分布,属于正常消费,符合当地消费实际。
(2)理性消费成主流。
人们的消费行为往往受消费心理的影响,求实心理占主导地位,在选择商品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很多因素:价格是否便宜,商品是否实用,服务是否到位,功能是否齐全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你在消费中注重什么”这个多项选择题,注重商品实用性的占75%、关心商品款式的占30%、关注商品价格的占52%、品牌占39%、服务态度占1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在消费时比较注重质量、款式、价格和功能,不过分追求品牌消费,理性消费之风渐成。
(3)逐渐形成理财意识。
在问及中职生每月零用钱收支状况如何时,28%的学生回答“有赤字”,42%的学生回答“有节余”,30%的学生回答收支“基本平衡”,即有72%的学生消费是有节制的。综合其他调查结果,酌情、适度、合理的消费是主流,学生消费观念总体上是比较理性和正常的。
2.中职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1)消费支出超前,追求享乐,金钱至上观念不容忽视。
(2)消费结构不合理,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3)消费认知相对理性,但行为上仍表现出盲目消费。
(4)消费维权意识薄弱,应合理引导。
(5)休闲消费成为热点,人情交友消费日渐攀升。
三、中职生消费问题成因分析
1.过早受到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上各种思想冲击着尚处于成长期的中职生,影响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一些不良风气使学生产生认知偏差,并不知不觉地体现在行动中,如礼尚往来的风气使同学之间在生日、年节互赠礼物变得很平常,而且礼物越来越高级。这对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学生来讲,是不合适的消费。
2.家教理念和家庭消费方式的影响。
现代社会已经到了“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家庭模式成了社会的主导,一切活动都以孩子为中心。长辈竭尽所能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助长了孩子任性骄横的个性,养成乱消费的习惯。有些家庭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消费方式不够健康和文明, 不能正确指导孩子消费,反而以不良消费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3.学校缺乏对学生消费、理财的教育和指导。
中职生进入职校后,学校大多以培养学生技能为重点,对德育缺少重视。由于学校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消费指导和理财能力的培养,当学生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存在错误时,可能就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纠正。
4.中职生不良消费心理的存在。
部分学生在消费过程中从众心理较强,希望通过高消费满足优越感和虚荣心。这些不良消费心理必然导致消费过多过快,超出家庭承受能力。
四、改善中职生消费状况的有效对策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虽然中职生的消费观大体上是健康、理性和科学的,但是在一些方面也存在明显的误区,其中有些误区是随着整个社会大背景的变化而出现的。如何正确引导中职生合理消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开设消费教育讲座。
学校根据学生消费的现状展开消费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有目的地开展专题性消费教育的讲座。给学生灌输正确的消费观,要求学生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经济开支。宣传节俭意识,让学生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思想影响,克服攀比心理,增强消费维权意识。
2.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消费环境,引导子女合理消费。
家长要在日常消费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对于不合理要求,应坚决拒绝,并注重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不奢侈、不享乐的正确消费观和人生观。
3.借助社会力量正面宣传,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科学消费。
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借助德育实践基地的资源,对中职生消费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媒体的宣传优势,针对社会上中职生的不合理消费现象展开讨论,引起社会对该现象的普遍关注,对学生的消费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提高消费知识水平,提高消费技能和消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