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环境类平台课 推进绿色大学建设

2013-04-29 18:30蒋锐黄懿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

蒋锐 黄懿梅

摘要:绿色大学建设核心在于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生态情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型绿色人才。本文从培养绿色人才和跨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知行鸿沟的角度,探讨了环境类平台课在绿色大学建设中的必要性。在利用环境类平台课推进绿色大学建设时,关键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传递作为重点;结合专业,实践知行合一;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并且与解决本地环境问题的行动进行统一。

关键词:绿色人才;观念传递;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49-03

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人类发展的关键问题,要解决其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而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的实现必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环境教育。为此,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在1999年联合颁发了《2001-2005年全国环境教育宣传教育纲要》,提出要在全国高校中逐渐开展创建绿色大学活动,以创建绿色大学为目标,开展绿色教育,发展绿色科技。毋庸置疑,高校开设环境类平台课就是推进绿色大学建设的一个很好的契机。利用课堂开展绿色教育,培养具有环境意识,生态情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素质人才。

一、绿色大学的涵义与发展

绿色大学是以培养大学生树立节能环保观念和意识为核心,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建设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的校园为示范,传播绿色文化,构建绿色消费,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把高等院校建设成为环保教育的先导区、推动科技创新的引导区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绿色大学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建立绿色校园。早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就提出了“绿色学校”的理念,1990年,22位欧美大学的领导人在法国杜夫特大学召开国际研讨会,签署了《塔罗礼宣言》,成为世界公认的大学推动可持续发展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事件。随后绿色大学确定了开展绿色科技研究和技术创新,实践绿色校园,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新型人才的基本任务。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绿色校园建设。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提出建设“绿色大学”设想,在此背景下,我国大学的环境科学教育和环境人文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不仅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纷纷建立,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也纷纷与环境保护结合,开启了跨学科的交叉。同时,环境类平台课也应运而生,旨在培养新型绿色人才。

二、环境类平台课在绿色大学建设中的必要性

1.加强绿色人才培养的需要。绿色大学建设工作涉及科技研发、校园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可谓千头万绪,但本质工作是高校主动回应时代对绿色人才的需求。从这个层面讲,绿色大学建设的核心是绿色人才的培养。而“绿色人才”不单指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专业性人才,也包括来自各个学科领域的、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知识储备的复合型人才。可持续发展面向我们每一个人和以后的每一代人,这就决定了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传播和实践为目的的绿色大学建设必须具有广泛性。各高校都应该积极响应,从不同层面,开展各有侧重的绿色大学建设。虽然校园建设在绿色大学建设中非常必要,但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最终将回到育人上来,加强绿色人才的培养。因为绿色大学建设本身就是对办学理念的一次更新,是指在管理、运行、规划设计、课程教育、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渗透和践行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学。这就要求各高校要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绿色教育体系。清华大学在绿色人才培养方面是国内大学的先驱和表率,我们在探求其成功原因时发现,他们不仅创建了以绿色教育系列课程为核心、绿色课程要素为延伸、环境专业课程为依托的多层次绿色教育课程体系,还建立了全面的绿色实践体系,比如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绿色社团活动等。

2.跨越知行鸿沟的桥梁。虽然广大学生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环境知识,或者环境意识也比较高,但却并不知道如何去践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就是所谓的知与行的不统一。这种不统一主要体现在:其一,纸上谈兵。在谈及环境问题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有一定的认识,也能积极响应,做个高谈阔论的理论家,但到了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这种环境意识却很淡薄。在大学校园中,水资源的浪费,垃圾随意丢弃等时有发生。这种知行的鸿沟也许是由于课堂的教育仅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环境保护理念的传播比较缺乏。其二,虽然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但却不知道如何去行动。环境类平台课可以很好的在非环境专业学生中普及环境理论知识,全面的展示环境问题,让学生们有环境危机意识,同时不断的强化、传递环境保护理念。如何将环境保护意识内化为个人的行动,这将是绿色大学建设中一个重要的话题,而环境类课程体系建设将是一个核心的载体。

三、如何利用环境类平台课推进绿色大学建设

作为“985”建设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推进绿色大学建设,对于绿色人才培养也有自身的一些特色,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以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建设为依托,面向全校开设了环境类平台课,以深入贯彻国家环境保护的政策。根据一段时间的教学摸索,我们在环境类平台课的建设上有如下体会:

1.观念的传递胜于知识的传播。环境类平台课的建设应该跳出传统课程的条条框框,课堂环境知识的传授只是最基本的方面。虽然大多数同学认为环境类课程具有系统的知识构架,通过学习,对环境问题了解会更深入全面,对于理解环境友好,培养环保观念十分必要,但更关键的是,这类课程是面向非环境专业的学生,除了环境方面知识的普及,应该注重环保观念的传递,绿色理念的倡导。因此不要过于强调考试分数,而是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去检验课堂所学,这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课堂。因为这种观念的传递不能仅靠理论知识,在课堂上首先要求教师能知行合一,在教学的环节中处处贯穿这种思想。只有这样,才会在教学中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比如我们的老师在讲授《环境学概论》这门课程时,就注重了这种观念的传播。其中包括考试作答过程中未能进行双面作答从而浪费纸张的同学给予了扣分与说明处理;对课堂上用一次性纸杯的同学进行了提醒;教学楼里开水房水资源浪费现象与水资源危机进行了现场联系教育;等等。大部分同学对于这种联系实际的教育记忆非常深刻,在学科建议中都反映应该加强类似部分的教育,这就是所谓的身教胜于言教。

2.结合专业,实践知行合一。环境类平台课的设立就是方便非环境专业的学生进行选修,在上课的时候,我们应该时刻注意环境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在讲课的过程中涉及专业相关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是绿色大学建设环境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不需要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环境保护的专家,但是所有的学生都应该了解到环境方面的知识,并且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将环保与专业结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思考中来,那么课堂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在给经济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把一些环保问题与经济社会问题相结合,然后通过讨论,辩论,加深他们对于环境问题的理解,同时从专业的角度给出一些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仅仅是学科之间的交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一种参与,学生们实践了知与行的统一,不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家,在实际中也知道如何去行动。环境问题从来就不单纯的是环境方面的问题,它涉及事物的方方面面,解决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它要依靠大众一起去完成。当学生们走到工作岗位上,就可以用他们的理解,把这种环保的观念带到工作中,带到社会中,去影响、感召、带动更多的人。

3.国际视野与本地行动的统一。课堂的教学需要让学生们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具有国际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国际上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发展以及面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这要求教师在课程的准备上做到时时更新,材料全面准确。国际视野的培养可以让学生们在借鉴中发展,从而更好的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同时对于本地的环境问题也要让学生们了解清楚,并且引导他们认真思考,在实际中践行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上讲,环境类平台课还应该有适当的课外延伸,比如建立或鼓励学生参与一些绿色的社团组织,或是通过环境类平台课,邀请环保人士,举办论坛、讲座等,推动以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教育。

参考文献:

[1]谭小雄,邓喜英.基于绿色大学视阈下生态德育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02).

[2]施建军.以绿色大学理念创建低碳校园[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3]叶平.响应时代要求,培养绿色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1,(3/4).

[4]张凤昌.践行科学发展,创建“绿色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1,(3/4).

[5]王国聘.绿色大学建设中的全球视野和本地行动[J].中国高等教育,2011,(3/4).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JY0902039)资助

作者简介:蒋锐,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讲师;黄懿梅,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
室内设计工作中的设计思维
“知行合一”与《实践论》中的认识方法问题探析
供热工程与热源教学中“知行合一”探索与实践
“知行合一”的精诚德育探索
论课内学“知”课外导“行”
独立院校艺术类毕业实习与校企合作改革的研究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既晓之以理,又导之以行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创新教学应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