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静仪
【摘 要】孩子能否从幼儿园时期的生活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这是一年级教师与家长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教师期待;良好习惯;家校合作
从进入小学校门的那一天起,一年级孩子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幼儿园时期,孩子都是以“玩”为主,而小学阶段,就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接受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和约束,还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孩子能否从幼儿园时期的生活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这是一年级教师与家长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小妍是一年级新生。她皮肤有点黑,个子小小的,在班里不太起眼。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与观察,我们经历了无数的第一次,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无数个“问号”与“感叹号”!她永远是嘴巴含着饭,如果你不提醒她,她可以一个小时都不吞;她抄作业登记,如果你不管她,她可以抄到6点都没有抄完;她上课很“积极”,完全不用听课,因为她很忙,忙着玩可爱的小手帕、咬那讨厌的铅笔头、搞搞抽屉里的小小垃圾世界……
经过了解,大概掌握了她家庭的基本情况。母亲是一位亮丽年轻的家庭主妇,今年才25岁,平时比较爱打扮,爱逛街。推算一下,她的母亲19岁就成为妈妈了。爸爸35岁,与妈妈年龄差距达到10岁。看上去爸爸很成熟,但其实每天回家就躲在房间里打游戏,完全不照顾孩子,把照顾和教育的责任都推到了年轻的妻子身上。第一次与孩子的妈妈见面,我们把孩子在校的情况一一告之。她妈妈似乎见怪不怪,说:“她在家里也这样,我也没有办法,老师你要帮帮忙。”说着说着,小妍在旁边说要尿,她妈妈叫她在草丛里把它给解决了。我们顿时明白了,这就是她的家庭教育。
对此,我认为要教育好幼儿,让孩子幼儿园时期的生活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从家庭开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即教育”。孩子这张纯白的纸,就在平日生活的小细节中悄悄地被填充。从出生那天起,孩子就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与这个世界作亲密接触。一个举动产生一个结果,从而促使孩子对这个结果的反馈做出相应的反应——维持或者改变原来的行为方式。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便印刻在孩子的脑子里,从而形成习惯。经过与小妍妈妈沟通,给了家长一些教育建议:
1.注意在每个小细节入手,让孩子知道细节做不好会产生什么不好的后果。如:在家也应该穿拖鞋,不然脚容易踩到碎片导致受伤;上完厕所要冲水,不然就导致房子里会有异味;吃饭要细嚼慢咽,但不能吮饭,不然就会对胃不好,影响身体。
2.角色扮演,家长和孩子可以呼唤身份,偶尔家长做一些反面示范给孩子,让孩子去纠正,当小家长。
3.在家看电视时注意引导,看正面有教育意义的节目。
二、发挥教师同学的鼓励作用
1.埋伏“好朋友”。一个学习上生活上的好朋友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学习生活态度。我特意安排了小班长跟小研做同桌。跟小班长做了一些沟通交流,希望她能跟小妍做好朋友,事事帮助提醒她。小班长也非常乐意接受这个特别任务。从这以后,他们两个整天就粘在一起,连上厕所也手拉手去。小班长会给我汇报小妍出现的一些状况,我会告诉她如何帮助小妍纠正过来。
2.不吝啬的表扬和鼓励。只要看到小研的一点细小的进步,就及时表扬鼓励。某次,当教到解决问题汇总“去掉”一词,我问孩子们应该用什么计算方法,小妍大声地跟说:“减法”。我抓住了这个机会,马上请她起立,让她再一次响亮地告诉同学们“用减法计算”。我表扬她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希望同学们能向她学习。她快乐地坐下后就一直关注着黑板。接下来,她就不断地举手。下课时候,我还在班里特意表扬了她,全班同学为她鼓掌。
3.我的期待让你知道。午睡时,小研总是滚来滚去无法入睡。所以我就争取这个机会与她“亲密接触”。就像母亲那样,轻轻地抚摩着她的头发,低着头用温暖地延伸看着她,用温柔的声音跟她说话:“小妍,今天表现不错,上课有举手发言,如果能不玩笔就更棒了。能做到吗?”她会甜丝丝笑咪咪地回答我:“能。”我接着说:“上了一个早上的课会有点累,所以老师和同学们都要睡觉休息,你也会休息的是不是?”她又笑着回答我:“是。”“那好,我们打勾勾,代表你答应邓老师了。”然后,打完勾勾她就真的睡着了。
4.家庭辅导与学校辅导相结合。小妍的成绩比较反复,问题出在她做事情太仔细了,所以很慢。无论是吃饭、写作业、做卷子都是延长作战战线的。这是我们都很担心的问题。经过与家长商量,我们家校各负责辅导一部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回家后妈妈再辅导巩固,第二天回学校就是提高速度。如此的程序:新学—巩固—提速,使得小妍的数学成绩得到了飞跃的进步。下面是小妍一年级所以测验与考试成绩的统计图: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逵步,无以至千里。”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一个平时积累的过程。只要有了好习惯,她的成绩一定会慢慢提高的。需要我们的耐心、爱心与关心。我们的目标都是为了孩子有更美好的明天,所以只要坚持,只要有信心,只要有期待,相信她能把我所期待的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操作与案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学困生心理特征與教育.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