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2013-04-29 17:58聂洪臣张季中姜桂娟李国政高建新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聂洪臣 张季中 姜桂娟 李国政 高建新

摘 要:随着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涉农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迫切需要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我院本专业是教育部与财政部重点支持示范专业。根据黑龙江省农村社会与农业经济发展特点,通过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和实施了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的三阶能力递进的“41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试点实践,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为切实服务于黑龙江省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科学发展,我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与农业产业链条各相关方(农业企业、农业行业、农业协会、农业市县)密切合作,不断深化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

一、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的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以专业人才市场调研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农业经济管理问题能力与素质为出发点,基于农业经济再生产管理流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职业化、综合化的农业经济管理职业能力培养和考核体系。探索形成了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的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精于农业生产策划、掌握农企管理要领、擅长农产品营销”的农业经济管理高端技能型人才。

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的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专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与素质为目标。一方面,多方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通过社会内化进课堂与课堂外延入社会,教学做合一,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遵循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分三个阶段渐进式安排教学进程,第1-4学期为第一阶段,主要培养专业单项技能。第二阶段为第5学期,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综合模拟训练培养岗位综合能力与素质。第6学期为第三阶段,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或预就业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逐步递进,使学生的基础扎实、技[LL]能过硬与素质全面,为顺利就业和良好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1.紧密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融入多方资源,培养目标明确

为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校行企共同育人,实行四个融入,即“融入多方资源、实行合作办学;融入行业企业标准、对接技术前沿;融入岗位需求、突出能力培养;融入企业文化、强化素质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组织与运行,全程都有企业与行业的专家参与,形成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 的格局,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2.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为主线,突出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

围绕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目标,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1)行企并用,现场实做,训练职业岗位素质;(2)社会内化,仿真模拟,掌握实务处理能力;(3)虚拟岗位,软件操作,精通业务处理技能;(4)引企入校,实际经营,增加职业体验;(5)顶岗实习,职场实践,课堂外延融入社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采用,实现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同步提升。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一)构建农业经济再生产管理流程的层级递进课程体系

基于农业经济管理过程的“产前策划、产中管理、产后营销”能力与素质培养需要,以应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与素质培养为主线,设置五个层级课程: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拓展能力课程和专业综合能力课程(如图2),按照从单项到综合,从模拟到实践的原则,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课程内容实行分项设置、相互补充和整体耦合,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双重需要。

(二)精心策划,试点运行,科学管控专业改革进程与质量

本模式是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理念、方式与方法的全面性改革与创新,其科学性、适用性和实用性需要进行实践检验,通过综合对比分析,结合实际加以调整和改进。过程与方法如下:

1.成立试点领导机构

经济贸易系建立由系主任、系教学副主任、系学生副主任、专业带头人、校内实训基地负责人、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试点的组织、管理与协调工作。

2.确定试点班级

为检验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的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经研究确定农经081、091、101班为试点班,农经071班为对照班。

3.试点实验过程与方法

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行为准则,遵循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规范,对专业教学内容与质量严格管理,科学组织、按照培养目标要求科学安排教学进程。选派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担任试点班班主任,强化试点班级的思想教育工作;从校内专业骨干教师和校外业务能手中精心选聘任课教师,适时开展业务技能与职教理论培训,实现了专职教师“会教能做”、兼职教师“会做能教”;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校内外产学研合作关系,确保各种资源及时到位,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系部和学校主管部门严格审定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将工作任务与流程项目化,以分组活动、举案教学、任务驱动、角色扮演、以虚拟实、岗位实操和现场教学等方法开展教学;实行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计划、组织、协調的工作程序,分析工作实绩与目标之间的差异,对工作偏差进行动态调整,对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的三阶能力递进“41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合理性通过持续改进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

四、人才培养改革成效

通过专业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角色发生转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专业学习思想认识发生改变,学习时间投入明显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与处理问题的方法产生根本变化,独立学习、合作共事和勤于思考的习惯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思想基础,学习成效得到提高,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本专业学生代表队在2010年黑龙江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沙盘模拟对抗赛中获得冠军,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得二等奖。2011年在黑龙江省高职院校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对抗赛中获得冠军。农业经济管理专业09、10级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2009年和2010年参加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经营管理创意大赛有8名学生获得一等奖,14名学生获得二等奖。专业办学质量提升,社会认可率提高。2011、2012年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由2010年的89%增加到100%。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2011-201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5.8%和97.4%,用人单位满意率为98%。

五、小结

经过多年的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改革成效显著,办学质量大幅提升,示范辐射作用明显增强。通过实践,充分认识到,只有切实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专业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只有创新校行企合作机制,共建共享,才能使工学结合、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得以真正实施;只有充分运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当前普遍厌学的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使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宝存.创新人才理念的国际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2] 韩维仙,陈世瑛.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内涵、动因和特点[J].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05期.

[3] 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08期.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