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微
【摘 要】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是老师进行素质教育的第一步。本文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开展开放式教学,鼓励自主探索,进行创造性想像,注重学生个性差异,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创设情境;开放教学;探索合作
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有所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的学数学,数学课堂就必须是充满创新的活力教学。
一、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的设置富有“弹性”的活动情景,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既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又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一次实践和发展的机会,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营造良好的数学活动情景,引导他们在自主、积极的数学活动中,更好的建构和完善自身的数学素质。
二、开展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开放式思维训练
大数学观明确指出:“当代的数学学习已不仅仅是课堂里的事,它应是开放性、大众性和社会性。”一方面教师在课堂里应有意识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的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状态,促使他们课外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收到更大的效益。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对某一问题看法不要盲从,不拘泥于书本现成答案,要敢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课堂里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深入认识到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形成良好的数学价值观,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培养动手能力,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我打破以前的只有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得结论的教法,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第一次,要求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再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圆锥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第二次,我让学生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高等底的圆锥中,直到三次倒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它等高等底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次,请学生来证明刚才的发现。结果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高等底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计算,获得验证: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倒水”试验,以此警示大家,“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通过交流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四、突破思维定势,进行创造性想像
思维定势是一个对同类问题多次用相同的思维方式获得成功的解决,它不仅影响到对事物的评价和对事物的知觉,而且影响到对问题的解决。因此不要让学生被束缚。例如,教“三角形的分类”时,我出示了三角形的两锐角(另外一个用纸盖住),让学生看这两个锐角,来判断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此时,大部分學生说是锐角三角形,因为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但是,也有几个学生不同意,说是直角三角形,因为,直角三角形也有两个锐角,还有几个学生指出这是钝角三角形,因为钝角三角形也有两个锐角。学生们争论了很久最后他们达成了共识:“只看一个三角形的两个锐角是不能断定它是什么三角形的。”这里,我运用只出示两个锐角来判断是什么三角形的做法,既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科学选用教学方法,加强学生指导,培养学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还要在认识过程中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要先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从挖掘教材内容上,组织教学形式上,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境地,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积极的思维,不断的发现和探索,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敞开大门。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但要创造性的教,而且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使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敢于挑战、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育》.
[2]《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3]《皮亚杰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