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滨
【摘 要】鲁迅杂文作品,给千千万万中国人留下了难以忘却的深刻记忆。教会学生如何准确把握鲁迅作品的深刻内涵,掌握正确的赏析方法,并能不断结合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加以分析研究,以促进自身人文素质的修养并得以提高。
【关键词】引导学习;鲁迅杂文;注意问题
针对近年来有关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越来越被淡化的现象,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有必要也有责任去捍卫语文教材中所剩无几的鲁迅作品。下面结合教学心得谈谈鲁迅作品尤其是杂文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更好引导学生学习、鉴赏鲁迅作品。鲁迅作品中相当篇幅是他的杂文,鲁迅杂文博大精深,不仅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而且同时又是有着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珍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鲁迅杂文从总体上来看,既洒脱又精警,既幽默又严峻。寓犀利于婉曲,冷中有热,热得发冷,这几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就是鲁迅杂文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鲁迅的杂文是他和反动派、御用文人作斗争的武器,是让对手望而生畏的利器。在引导学生欣赏鲁迅杂文作品时,就要注意它“诗与政论相结合”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
一、议论和形象的高度结合
形象性,是使杂文区别于一般政论文的一个艺术特征。议论与形象的高度结合,是鲁迅杂文达到艺术高度的一个主要因素。鲁迅杂文所论述的,几乎都是严肃的理论和政治问题,但鲁迅从不空洞抽象地发议论,而总是把理论寓于形象之中,通过形象化的手段去揭示问题的实质,把对一般人讲来容易枯燥的道理,讲得既生动又深刻,饒有兴味,发人深思。例如《拿来主义》一文中,文章在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时,有这样一句话:“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捧”字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向帝国主义殖民者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挂”字勾画“大师”们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引用“发扬国光”是讽刺国民党当局不以卖国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鲁迅先生用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的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相。鲁迅使议论和形象结合的手法颇多,或借用故事传说,或采拮奇闻轶事,或提及生活琐闻,或联系自然现象,或穿插科学知识、历史文献,都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既增加了文章的风趣和吸引力,又有助于说明问题,增强了文章的战斗力。
二、严密而生动活泼的逻辑结构
鲁迅杂文,尤其是后期杂文,有严谨周密而又生动活泼的逻辑结构,既无懈可击,又变化万端。鲁迅最善于抓住事物的要害和本质,最善于利用敌论的自相矛盾,分析精准,鞭辟入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例如《拿来主义》一文中,作者精妙地“破”与“立”的运用,作者一开始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拿来主义”,是由于近代中国几千年来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暗指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卖国条约),“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敌论”正是为了“立正论”,“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文章通过先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再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最后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三、辛辣而幽默的讽刺
旧中国没有言论自由,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鲁迅常常用冷嘲热讽的方法,和敌人作战,进行社会批评。例如在《拿来主义》一文中,作者表面上讲文化上的事,实则揭露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已经把魔爪伸向了中国的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选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挂”讽刺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评的锋芒不是对着那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四、结语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民寻求解放的斗争中,把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思想武器,充分发挥了杂文的战斗作用,笔锋所向,锐不可当,达到了极其辉煌的艺术高度。他的杂文营养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汴生.《拿来主义》简析[J].安阳大学学报,2002(01):54.
[2]张高杨.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性[J].才智,2010(03):158.
[3]李娜.《拿来主义》教学内容述评[J].语文学习,2006(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