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阅读鉴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思

2013-04-29 15:43于忠元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摘要:审美情思的培养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意义重大。在教学中,应积极贯彻落实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美感因素,积极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从细读深研、梳理分析;抓住要素、关注性格;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领悟意蕴、升华人格等四个方面入手,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思。

关键词:阅读鉴赏;审美情思;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70-02

人的审美需要是随着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人表现自己的生命并从这种表现中获得享受的需要。青年学生限于阅读经验,思想还不够成熟,容易形成偏激和片面,因此更需要美的熏陶使自己完美起来。如何在语文阅读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思,一直以来是我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细读深研 梳理分析

矛盾先生曾介绍自己的阅读心得:“第一遍最好很快把它读完,它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的一段一段地读,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句炼字。”就文学作品而言,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方式阅读,是一个较好的方法,这样就可对作品有个既具体又全面、既微观又宏观的认识。在语文阅读鉴赏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善于把大作品读“小”,把小作品读“大”。具体地说,就是阅读篇幅较大的作品时,要有一种抽象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作品的主要线索,理清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主要特征。在阅读篇幅短小的作品时,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去填补作品的思想空间和艺术空间,从一片小天地中看到一个大世界。如《宝玉挨打》一文很长,通读全文时最好很快把它读完,梳理故事的来龙去脉、主要人物;然后抓住“挨打”这个线索细读,理解挨打前“山雨欲来”的层层虚实铺垫,挨打中的电闪雷鸣的激烈状态,挨打后各色人物的登台表现;最后再高屋建瓴地审视全文,将自己对各部分、各方面的理解与分析放在宏观的条件下概括、综合,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中获得对作品主旨、人物形象及艺术成就的认识。

二、抓住要素 关注性格

小说有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三要素。作品的人物不是现实的人,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创造出来的典型人物,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阅读作品,要注意理解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故事情节描写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是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旨的手段。如《宝玉挨打》中就通过宝玉结交艺人、私赠礼物、同情弱女子、惨遭毒打也不改初衷等层层推进的情节,揭示了他蔑视功名利禄、追求个性自由的叛逆性格。再如《雷雨》,它在错综复杂的人物纠葛中反映了旧社会的残酷现实,展示了畸形的具有强烈封建性的资产阶级的罪恶,表现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的阶级矛盾,从而透露出那畸形的社会制度必然崩溃的信息。鉴赏时,要注意剧中所表现的矛盾冲突,分析这些矛盾冲突的形成和发展,体会语言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特征。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环境描写为刻画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提供了背景。如《荷花淀》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淳朴、温顺善良的形象。情景相生,表现了人物爱国爱家乡的感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场景更迭,也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三、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文学鉴赏是对作品感知、体验、判断、评价的过程,也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入乎其内”指阅读者要“进入”作品,对作品进行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阅读一部好作品,我们常常手不释卷,甚至废寝忘食。这是因为阅读时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了对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热反应,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当我们对作品做进一步的审视和欣赏时,通过想象和联想就会在自己头脑中“再造”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补充它、丰富它。这时美的感受更加丰富和强烈,自己的情感也融入艺术形象,甚至与他同悲同喜,形成情感共鸣,整个身心沉醉于美的体验之中。“出乎其外”是指鉴赏者要能走出作品,进行理智思考,对作品作出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在进入作品时,我们的情感常常是不能自主、不能控制的,体验是强烈的、情不自禁的,来不及进行理性的思考。而当走出作品时,掩卷而思,就会从“入迷”中清醒过来,恢复正常的认识过程。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各个方面开始理性判断,并进一步分析、对比、概括、推理,挖掘形象的深刻意蕴,悉心领会艺术美的真谛,探索作品的社会意义。如小说《蓝蝴蝶》清晰地反映了战士冷小刚对白衣天使安玲审美的心路历程:审美知觉—审美想象—情感共鸣—审美理解—感悟创造。这是一首美的颂歌,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美对于人的生存、生活,对于人的精神境界和终极关怀的巨大作用和深远意义。小说从一个侧面歌颂了白衣天使安玲的心灵美,介绍了她恪尽职守,忘我抢救战士生命的感人事迹。可以说,“出乎其外”更多的是审美理解,它把握了对象的本质意义,能推动人理智又感性地去创造美、发展美。

四、领悟意蕴 升华人格

文学形象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等构成了某种深厚的审美意蕴,我们应在对文学形象的感受体验中去了解历史与现实,丰富生活经验,洞悉人生真谛,使自身人格得到升华,心灵得到了净化。如《石缝间的生命》通过对“洒落到天涯海角的”的石缝间生命的描述,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揭示了生命是不可遏制的,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示学生积极思考,做生活的强者,在最困厄的环境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生命才会更为辉煌壮丽。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艺术能在任何人身上产生作用,不管他的文明程度如何,而且图画、声音和形象能感染每一个人,不管他处在某种进化的阶段。”当年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开馆时曾接到一个邮包,是一个曾经的小偷寄来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在读过小说之后幡然大悟,终于成了一位自食其力的工人。这是艺术意蕴的魅力,感召着人们去自觉地把自己锤炼成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文学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文学艺术形象不能通过读者的审美感官来直接感知,而要靠读者以语言符号为中介,通过联想和想象间接地来体味、把握和理解,然后作品的形象方能转化为读者的头脑中的形象。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鉴赏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掌握阅读文学作品、感受艺术形象的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再塑艺术形象,领悟审美意蕴,使我们在悦耳、愉目、赏心、怡神的精神享受中得到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益,进而加深对人生的了解,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文献:

[1]于淑杰,张谷平.语文应用基础教学参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王杰.美学原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杨萍.审美教育应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J].考试(教研),2011,(04).

作者简介:于忠元(1973-),男,湖南绥宁人,历史学硕士,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史。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