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芳 罗红
摘 要: 语境的构建与发展影响语言的阐释。语境的多维性再现了语言阐释的多样性。网络语言“白富美”、“高富帅”既能在传统语境下得以静态的诠释,又能在认知语境下得以动态的认知。
关键词: 语境 传统语境 认知语境 “白富美” “高富帅”
引言
在开放、多元和综合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语言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语言在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中具有动态性和多维性。网络语言以其简洁生动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得以流行,其语义的阐释依赖于特定的语境。然而,语境定义的广泛性及其内涵、特征的多样性制约参与人的解码和编码过程。语境可以从多个层面加以阐释,不仅指语言性语境与非语言性语境,宏观语境与微观语境,还涉及与言语行为相关的如社会、文化环境下言语行为参与者认知等因素。语境涵盖语义学、修辞学、语体学、语用学及社会语言学;语境不仅是静态的、平面的,还是动态的、立体的。语境是言内外主客观诸要素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统一体。所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语境和语言之间关系的研究非常重要。
从语境的多维性和动态性角度出发,就不难理解网络语言“白富美”、“高富帅”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1.在狭义语境下,“白富美”指皮肤白皙、家境富有、相貌出众,各方面比较出色的女性,一般指年轻女性;“高富帅”指身材高大、长相英俊、出身豪门贵族的男士。在广义语境下,根据百度百科,“白富美”的外延定义为赛客,指更白更富更美的女生,她们关注健康,皮肤白皙光滑,工作稳定收入高,经济独立且懂得消费,懂得时尚,追求时尚,有品味。“白富美”代表一种消费主体、品质,一种生活指向标,是现代女性的一大追求。“高富帅”是一个网络新词,对应于“屌丝”即“穷矮丑”。该词形容男人身高八尺有余,在身材、财富、相貌上完美无缺。这样的男人往往会博得众多女性的青睐,在恋爱、婚姻中获得成功。2.从语言内部的组合关系来看,白与美存在同现特质,富却与前者难以同现;高与帅存在同现关系,富却难以与高与帅同现。可见,网络语言“白富美”“高富帅”的解释已超越了语言微观层面的阐释,其语义受言语的言外语境制约。
一、从传统语境观来看“白富美”、“高富帅”
传统语境视阈下,研究者视语境为变量,其语境的构成因素有所不同。国外语言学家对语境要素的分类如下。
可见,不管语境变量内涵如何,不管语境所指为语言的上下文情景(linguistic con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 or context of cultural background),还是涉及话语范围、基调及方式,不管它涉及语言与非语言环境,宏观与微观等多个层面,但传统语境更多地强调语言及语言交流的主客观环境,如:交流的时间、场合、话题和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等因素,语言意义基于语境变量做出静态性的诠释。
(一)从马林诺夫斯基语境论来看“白富美”和“高富帅”
语境理论由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提出。马林诺夫斯基把语境(context)分为三类,即话语语境(context of utterance)、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简单地说,话语语境指字、词、句、段等的前后,可帮助确定其意义的上下文。情景语境指语篇生成的环境。文化语境指某种语言赖以根植的民族里人们思想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包括言语参与者的知识、习惯、信仰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等相关的交际环境和社会环境。此三重语境,即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纵的关系。文化语境处在最上层,话语语境处在最下层,情景语境处在二者之间。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情景语境,在不同的情景语境中,也会有不同的话语语境。网络语言“白富美”、“高富帅”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国际化的网络时代背景下,人们面临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个人价值实现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群体的分化,青年人在自我价值实现时既享受到社会和时代发展带来的便利又面临诸多社会现实和生活压力(如严峻的就业压力,沉重的工作压力,购房的经济压力)现实背景下产生的。所以,个人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发生分化,以“经济”为中心的群体和个人价值取向在相当多的青年人群中形成。“白富美”、“高富帅”恰是这种宏观的文化语境中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的言语表达和价值诉求。
(二)从弗斯和韩礼德语境论来看“白富美”和“高富帅”
弗斯(Firth)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观点,他提出语言既有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又有由非语言因素构成的“情景上下文”,并将语言外的情景因素视为与语言内的上下文同等重要,提出意义就是语言成分在具体语境中的功能,而语言学的任务是要把语言中各个有意义的方面与语言外的各种因素联系起来研究。韩礼德(Halliday)主张意义是在一定的语境下对语言系统的有目的的选择。韩礼德提出语域理论(Register Theory),将语域分为三个部分:话语的范围(field)、话语的方式(mode)和话语的风格/基调(tenor)。它们对应着意义的三种形式,即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同时又沟通语言与社会文化语境中的语域的三个方面:语场、语旨和语式。可以说,韩礼德的语域论建立在语境理论基础之上。“白富美”、“高富帅”是在网络交际环境下,交流的年轻人以简洁的话语方式呈现出特定的语旨,即,网络交际者关注社会现象及自身的心理活动,映射出其价值实现中的困惑,价值实现中的理性判断与挣扎,用其亲切的口语体达到话语意旨,语场和语式衬托出语旨。“白富美”,“高富帅”的涵义不仅依赖于话语的人际功能和人际意义,更依托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宏观的社会背景下和话语范围内,语旨得到了更好的诠释。
(三)从海姆斯语境论来看“白富美”和“高富帅”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进一步将语境细化为更多要素,如话语参与者(participants)、话题(topic)、背景(setting)、信息形式(message form)等。Hymes将这些语境构成要素称作语境特征(contextual features),目的是用来标识言语事件的类型。他认为人们掌握语言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懂得使用语言的社会环境。分析者随时可根据这些特征来判断交际事件的性质,选择必要的特征来刻画特定的交际事件。“白富美”、“高富帅”作为网络语言,是年轻的网络参与者,在网络交流平台上以社会热点问题(金钱、社会地位和背景、贫富、个体差异等)为背景和话题,以简洁和独特的网络语言风格和特点,在网络语境下传达对社会中特定群体的关注和态度。
无论是马林诺夫斯基、弗斯、韩礼德还是海姆斯,他们都尝试对语境的界定和分类;他们把语境视为客观存在并由不同的要素构成,语境要素先于交际过程。但是,随着认知语用学与交际学研究的深入,这种静态的语境观点影响其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是积极的参与者,或运用语用推理或构建合适的认知语境解释对方的话语,达到交际成功为双方共同的目的。
二、从认知语境观来看“白富美”、“高富帅”
语境不仅包括语言存在的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的主客观因素形成的静态环境,而且涵盖听话人理解语言的动态的认知环境。斯珀泊和威尔逊(Dan Sperber & Deirdre Wilson)提出了“认知语境”(cognitive environment)的概念。他们认为,交际中的语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亦即存在于听话人大脑之中的一系列假设,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因为交际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交际的进行,语境也随之而变,即认为当听话者接到新信息时,会在这个认知环境中搜寻并调用与新信息相关联的概念与新信息相互作用,进而推导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一个人的认知环境是一系列可以映现的事实或假设的集合,它包括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构成一个理解话语的潜在的认知环境。随着交际的不断深入,新的语境假设不断地添加到双方的认知语境中,使得语境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白富美”、“高富帅”不仅映射出言语的共时性,还呈现出语言的历时性,反映了在传统的静态中国文化语境下交流者对物质财富的态度,在新的认知环境下,交际双方对社会地位、财富、个人价值倾向、个人、群体及民族审美取向。“白富美”、“高富帅”体现了在社会发展中个人、群体及民族心理活动的动态性。
三、结语
在传统和认知语境视阈下,“白富美”、“高富帅”能够反映交流双方所处的主客观物理环境和心理背景,能够映射出一个民族中个体及群体随着客观的物理和心理环境的变化带来的主观的动态的心理变化。在对语境的多维认知下,语言和言语才能得以合理的认知。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Learning How to Mean:Explor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M].Edward Arnold,1975.
[2]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owards a General Social Linguistic Theory[A].In A. Makkai & V.B.Makkai(des.).The first Lacus Forum[C].Hornbean Press,1975.
[3]http://www.xcar.com.cn/bbs/viewthread.php?tid=17528348
[4]http://gaofushuai.annqq.com/tid-126/
[5]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49101356.html
[6]蔡文輝,赵鸿瑜.浅谈语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06(9):106-108.
[7]陈平文.语境理论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7(1):127-133.
[8]丁信善.语境理论与翻译实践[J].山东外语教学,1991(1):P.29-30.
[9]方宗祥.语境理论研究的多维思考[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9-52.
[10]郭芳.网络语境下的网络语言[J].学术探讨,2007(11):228-229.
[11]李更春.语境理论发展述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8-102.
[12]廖传风.语境与语境教学法[J].外语界,2000(4):33-35.
[13]刘宁生.语境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76-81.
[14]吕媛. 语境理论发展历史回顾[J].教育理论,2007(12):22.
[15]肖莉.多维视角下的网络语言研究[J].语文学刊,2012(2): 23-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