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舆情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04-29 14:45刘茹吴丽丽
考试周刊 2013年59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

刘茹 吴丽丽

摘 要: 公众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即形成移动互联网舆情。大学生对高端移动设备的掌握程度高于其他社会成员,对国家社会事务持有积极的参与热情,经常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信念、意见和情绪。由于其自身特点,对社会“焦点”、“热点”等事件,常常做出非理性的回应,极易引发大规模的群体极化,给高校带来不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握移动互联网舆情动态,密切关注手机等移动载体对舆情参与程度的变化,把握舆情变动规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切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领地。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舆情参与 思想政治教育

一、移动互联网舆情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3G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以手机等移动信息终端为载体、以移动通讯技术为依托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日益成熟,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移动多媒体业务,手机即时通讯、手机微博、手机电视、手机网站与网络传播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际传播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开发表自己意见的平台,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一时间包括手机短信、手机视屏、手机微博等在内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迅速扩散,很容易瞬间引发一个热烈讨论议题,学校相关部门在舆情形成时,如果没能做出正确应对,则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给高校的稳定带来巨大影响。这就要求高校随时代的变化、发展适时加强与改进思想教育工作。

二、在移动互联网舆情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1.利用移动手机短信平台,发布积极正面的言论,引导舆情发展趋向。

现阶段大学生对高端移动设备的掌握程度高于其他社会成员,在使用手机等终端移动设备公开表达其信念、意见和情绪的同时又由于其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波动大、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对出现的事件易做出非理性的参与,使网络舆论可能转化为由观点冲突导致的行为冲突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高校应用手机网络平台,及时监测舆论发展趋势,通过移动手机平台,给大学生传达事实真相,及时发布积极正面言论,对初露端倪的舆论苗头给予有效引导,从而帮助大学生在公开事实前做出理性判断。

2.培育意见领袖,强化主流言论,阻碍不良舆情信息的传播,弘扬社会主旋律。

高校可培育一批思想觉悟高、政治信仰坚定的教师或学生活动于高校网络论坛或网络空间内,通过积极发表评论或回帖,成为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教育者对有见解的、正确的观点或评论加以强调,从而强化主流言论、弱化不良舆情信息的传播,弘扬社会主旋律,使舆情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3.开展校园感动人物评选,发挥情感体验内化功能。

大学生通过手机等移动互联网设备发布的言论中往往包含大学生对某种价值观念的认同,这种价值观念会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动力,外化于形,即通过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通过定期开展感动校园人物评选,在评选过程中适时引入焦点人物的生活场景和心路历程,让大学生在投票时亦可全身心地体验人物的真实情感和崇高追求,只有在具有主动性的、能够做出回应的、自我确定的大学生的内心之中运动发展的精神世界之中,反复体验、反复印证,才能丰富和提升大学生的精神状况,进而合乎社会规范,从而做出对社会有益的行为。

4.实现移动互联网稳定的传播与互动对象管理。

通过对移动互联网舆情的掌控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需要对大学生实现移动互联网稳定的传播与互动对象进行管理。如今,国内外各种组织机构和个人都通过在社交网络上开设公共主页的方式实现目标受众的互动管理,通过社交网络、博客、微博等开设公共主页进行稳定的传播与互动对象管理以扩大传播面积。如果大学生有明确的关注动机和目标,就会自觉、有目的、有意识地注意某个栏目或网站,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类的网站能够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网站,则可以将他们最经常使用的社交网络、博客、微博等与他们的移动手机直接绑定,每当网页内容更新或者有新的变动时,都可以通过网站的公共主页发布,那么大学生便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任何与网络连接的终端在第一时间内了解相关信息,网站管理者与大学生实现良性的互动,才能对其施加影响,进而对大学生进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公共主页或者公共博客、微博上专门开辟讨论的版块,通过这些专门版块了解大学生的讨论内容,甚至可以发起讨论话题,进而对他们的言论做具体分析,将这些内容分为正面评价与负面评价,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依据这个结论对网站内容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栏目继续在网络发布,运用相同的方法再次得出反馈的结果,循环调整。用科学的方法与情感带动将思想教育者与大学生的互动带入良性循环,进一步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迈进。

5.必要的网络传播媒介素养教育。

网络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必然会同时传递许多不利于文化发展的信息。网络文化由于其商业本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污染:一些网络节目误导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网络节目的梦幻性特征往往会强化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倾向;娱乐本位动机对于健康人格的形成会产生污染;网络在满足观众心理宣泄的同时,也消除人们的激情和创造性。然而,仅仅指责网络本身的大众性会使社会庸俗化,只能说明在现代社会我们缺少控制和把握周遭媒介环境的基本能力。有必要对公众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内容好坏的辨别能力,减少一些负面内容对公众的侵害,加强移动互联网舆情监督的正确价值引导,为实现移动互联网舆情视域下的思想教育教育扫清障碍。

参考文献:

[1]洪小娟,刘雅,姜楠.移动互联网舆情生成机制研究[J].南京: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3.

[2]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2.

[3]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3.

[4]張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
微美学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O2O电子商务模式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