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教学仍是目前我国实施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教师是实施课程教学的主体和推动力。认真进行《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和主体性,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选择。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29-02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知识,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应让课堂教学成为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为适应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习惯、角色地位及课程的考核模式等作出相应的调整,创设科学探究的环境,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主动者。
一、《国际金融》探究式课程的特点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与当今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金融发展趋势是紧密联系的。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到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都需要学生对国际收支、汇率、衍生产品等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和运用。这就必然要求该课程教学应运用基础理论的讲述、课堂讨论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从而扩大教学的视角和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探究式课程教学是一种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探究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技术路线。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贯穿教与学的所有主体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设计的构建
课程教学设计包括对于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学时分配、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改变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对学生这个主体要求过低。而高等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对象是学生。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改革和探索我校课程教学范式,结合实际情况有以下建议。
1.教前准备。教师应在教学前对课程(假定16周教学)进行总体设计,并将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研究主题等放在网上,让上课学生明确本学期的任务和进展。在前八周,教师讲授基础理论并在讲授结束时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客观考核。学生根据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各自在该课程中的研究兴趣,选定本学期的具体研究主题并自愿结合小组分工协作。学生在教师讲授基础理论的时间里搜集相关主题的资料(即国内外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为进行下一步课堂讨论做好准备。评价:学生是学习研究的主体,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准备课堂讨论。该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研究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课堂讨论。这是整个教学环节(后八周)中最精彩的部分。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己负责主题的相关工作部分,在课堂讨论上进行口头陈述。学生在相互发言和倾听中,彼此阐述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分享。学生之间就某个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学生的讨论会有一定的合理性。课堂讨论中学生之间共同参与分享,交流互换观点,使学生主体得以充分发挥。适当的时候,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作总结发言。评价:该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加强了学生—学生—教师之间的对话和沟通。
3.论文提交。课程结束时,学生应根据更成熟的思想进行汇总,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以规范化的学术论文形式表达出来。一般要求,提交的论文应包括四部分。其中第一和第二部分应在课堂讨论前完成,所以第三和第四部分应是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进行的主要内容并在课程结束后进行重点整理。由于学生的年级不同,在低年级可以只重点要求前三部分,而对高年级应重点侧重在后三部分。论文完成后,在提交给老师之前应分别交给其他组的同学,让其在上面分别标注互评意见。最后提交给老师。评价:如何着手调研、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想,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育过程,也是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检验。
4.考核机制。课程的成绩评定构成建议为:中期考核为客观考核,占40%;终期考核为主观考核,包括论文互评(15%)、课堂表现(15%)和论文报告(30%)共计60%。这样的成绩评价有效地监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学术研究的方法,并有效地考核了学生表达和沟通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范式中的能动性
新的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及师生互动互教的教学模式。因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从以往“教得好”角色向“学生学到了什么”转变,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新课程教学范式教师的角色定位。在从课程准备到实施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且贯穿始终。因此,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第一,由于选题的确定及与选题相关的阅读资料和书目的确定非常重要,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因此,它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能把握学科发展动向,收集分析文献资料,提炼升华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为学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参考选题和详细的阅读文献索引。第二,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沟通和表达能力,并且思维敏捷,反应能力强。教师在课堂上能鼓励学生发言,引导学生互动,并善于从学生的评论和观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推动讨论进程,控制讨论节奏,并对学生发言做出分析、评价和引申,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具体表现在备课难度增大,课时数量增加。除了教师自身自觉学习提高之外,还应鼓励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支持和激励教师在教学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2.教学分享。新课程教学范式下的教师文化。大学教师职业的孤独限制了他们吸收新思想和交流有益经验,以获得较好的改进方法。因此,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分享是教学课程改革取得较快发展的重要路径。第一,固定时间面对面交流。教师的教育经历和教学感悟常常是教师之间最主要的话题。教师的教学过程需要“专业对话”,可以在固定时间组织教师交流分享。增加教师间的对话、讨论、交流和协商,应合作起来,共同开发课程,研究教学,共享经验和理念。第二,建立教学网站。以教师为主体建立个人网站,将教学体会和经验体现于每天的教学生活中。学生也可以登陆进行意见反馈。在深入的交流和沟通下,可以帮助教师注意到教学实践中那些在正常情况下的不为自己所知觉的一些方面。这种教学的对话和沟通为教师开启了新的了解自己教学实践的窗口,并为研究课堂、改进教学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杰,藏文君.论高等院校课程教学范式的转变[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9).
[2]雷化雨.本科教学中构建Seminar教学模式的探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7).
[3]刘群芳,董洪明.研究性教学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中的应用——以《国际金融》教学实践为例[J].时代教育,2011,(10).
基金项目:天津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JGZ2012-11的中期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旭丹(1978-)女,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讲师,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