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胜君 李天友
【摘 要】当前形势下,在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刻不容缓。爱国主义教育的难点在于采用何种方式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本文从高校德育教育的工作实际出发,详细的总结了适合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途径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肩负着传承历史、开创未来的历史使命,更要担当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胡锦涛同志指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已经成为主权国家维护本国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它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需要,也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的新要求。对此,我们应该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培育适合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体系
课堂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要在教学中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历史教育紧密结合。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乃至中西方价值观的碰撞随之而来,而西方的个人本位的价值观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扩张侵略,尤其是随着网络信息的开放,使西方的意识形态没有任何阻碍地渗透进来,对此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习惯于运用网络获取知识的高校大学生。在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同时,他们对本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质疑和疏离,从而使自身的民族归属感缺失。因此,我们要将历史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条主线,历史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淡出我们的视线,当代大学生只有牢记历史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我国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并将这种爱国主义热情付诸行动。首先,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卓越贡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及自豪感,从而努力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之发扬光大。其次,要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各阶段英雄人物事迹的了解使学生树立中华崛起的使命感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此外,也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党史教育相结合,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谱写了中国革命光辉的血泪史,使学生铭记历史,用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同时,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相结合。高校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发挥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努力培养政治过硬、专业突出的合格人才。因此,一方面必须突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具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格。另一方面,在高校党建工作中,更要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进一步坚定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要不断加强学生党员的理论学习以及保持党员先进性学习,使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不断提高。
二、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爱国主义教育也要注重实践教育,这样有利于大学生爱国情感的提升,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较课堂教学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可以将特定的教育主题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对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新时期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工厂等场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调研、访问等环节对自身的能力、潜质及发展方向有更为客观、准确的评价,也使他们得以对社会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及巨大成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又能使他们感受到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任务的艰巨性,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可以感受到国家和民族对他们的殷切期望,并使之转化为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的动力。
使学生政治理论学习与实际相结合,勇于实践,促进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把理论学习与联系实际相结合,营造善于运用理论、勇于实践理论的氛围,指导开展贴近学生生活、锻炼自我能力、服务社会又服务身边同学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有所不同。对于政治理论水平一般的普通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可以以熟悉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重点;对于政治理论水平较普通大学生有所提高的入党积极分子,可以开展知识型专业型的社会实践;对于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的学生党员,可以开展一些主题教育型社会实践。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建设一种具有社会主义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营造一个有着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时刻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在自身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时,感受到我国传统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以及班团学生组织的重要作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网络、宣传栏、广播站等媒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这些特色鲜明的活动形式会吸引广大同学积极参与。另一方面,针对某一具体事件或热点问题,组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报告会、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多样的活动氛围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此外,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通过建立合法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生组织来开展,如科学发展观研究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等,这些理论平台可以吸引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这些平台可以使大学生达到凝练思想、升华信念、增强能力的作用,可以使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显著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会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学生自觉读原著、学马列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日益浓厚,这些会极大地带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热情,校园理论学习氛围也将日渐浓厚。与此同时,在这些学生组织中也会涌现出一大批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优秀大学生党员,使得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强化精神支柱、营造体现社会主义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还可以在完善高校党建工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开辟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新阵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10-15(1).
[2]胡锦涛.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郑永廷.做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者[J].思想教育研究,2002(4).
[5]姜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结合”[J].高校理论战线,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