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进信
摘 要: 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是难点与重点,其中概念名目繁多,容易混淆,给准确答题设置了障碍。作者就古诗词中最常见的衬托手法进行了归纳概括,旨在细化复习,强化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
关键词: 古诗词鉴赏 情景关系 动静结合 虚实相衬
一、情景关系
1.以景衬情。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蜜意时,往往通过写景来衬托。“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一一对应,人之常情。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通过景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实现情景交融,最佳妙境在于“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如:
绝 句?摇?摇?摇?摇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以眼见之美景引发对家的回忆,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2.以景衬景。
诗歌离不开景物描写,同为写景,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次要之景在行文中是用来衬托服务于主要之景的。“万绿丛 中一点红”,使用“绿”就是为了衬托“红”,突出“万绿丛中”的一点“红”。“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诗人写景时用“星垂”衬“平野阔”,“月涌”衬“大江流”,使得写景雄浑扩大,“开襟旷远”。这种以景衬景的写法使主要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活。如:
宿建德江?摇?摇?摇?摇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以情衬情。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摇?摇?摇?摇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此诗以水的自然流淌的无情反衬人的无比情思,同时又以自己被贬的苦闷写友人被贬之地的遥远和途中孤寂的担忧,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牵挂和别时的恋恋不舍,达到了以情衬情的艺术效果,不仅显示了情之真,而且流露了情之浓。又如:
壬戌清明作?摇?摇?摇?摇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颔联以落花与啼鸟各自情感的对比,凸显受到打击的抗清志士的伤感,极言清廷帮腔的小人的麻木不仁,感情表达得含蓄委婉。
二、动静结合
1.以声衬静(幽静)。
钱钟书先生说:“寂静之幽深者,每得一声音衬托则愈加其静。”如:
鸟鸣涧?摇?摇?摇?摇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显示了春涧的幽静。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声音衬托山涧的幽静,收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不仅是生活体验,更包含朴素的辩证法。又如:
题破山寺后禅院?摇?摇?摇?摇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本诗自始至终静得让人掩卷之余,也受到禅心的洗礼,特别是末句以钟声写幽静,与“时鸣春涧中”可谓异曲同工。
2.化静为动(生机)。
化静为动,对本来静止的景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感,静物写活,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机,充满活力,情趣盎然。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将静态的视觉形象动态化,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摇?摇?摇?摇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山衔好月来”一句,十分巧妙,它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句诗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化静为动,与上句大雁带走愁心,相互映衬,使诗人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更加突出,且富有新意,耐人寻味。
3.化动为静(形象)。
化动为静,是将动态之景转化为静止状态,从而收到出人意料的新奇效果。如:
望庐山瀑布?摇?摇?摇?摇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突出水势之大,犹如白练,没有间隙。在李白的另一首诗歌《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也有类似的意境。“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前一句化动为静,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山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后一句化动为静,使人联想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景象。
三、虚实相衬
1.按虚景与实景的关系,虚实结合手法可分为虚实对比和虚实衬托。
虚实对比是虚景和实景相反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主旨,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常运用虚实对比手法。如:
越中览古?摇?摇?摇?摇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着重写越王破吴后富贵威武的往事,结句实写只剩下几只鹧鸪在故址上飞来飞去的眼前之景,虚实对比,表达了今昔盛衰的无常之感。
2.虚实衬托是虚景和实景相辅相成渲染烘托,委婉含蓄抒情。
如《陌上桑》中“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帽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借少年耕者锄者等人的失常反应(实写)烘托罗敷惊人的美貌(虚写),虚实相生,突出了罗敷的美艳绝伦。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摇?摇?摇?摇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前两句实写作者在客栈抱膝孤坐、形影相吊的思乡之情,后两句虚写家人围灯夜谈远行的自己,由实入虚,以虚衬实,充分反映作者孤寂思家的心情。又如:
除夜作?摇?摇?摇?摇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
总之,掌握了诗歌当中常见的“衬托”手法,有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所写对象的侧重点,全面把握所绘之景的特征,进而通过二者的关系揣摩作者创作的目的及传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