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秋霞
摘 要: 利用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学生演讲、讲故事、表演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展现自己的才能提供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前三分钟 倾听 表达
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读写”轻“听说”的问题。不少教师认为,读写是“主要”任务,关系到所带班级学生的成绩;听说是“次要”任务,反正考试考不到,练不练无关紧要。导致很多学生不敢说、不会说、不爱说和不善说,最终不愿说。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必须注重和突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对学生以后走上社会成功地进行交际非常重要。为了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语文能力,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课前三分钟”不是指上课铃之前的三分钟,而是指上本节课内容前的三到五分钟。此时学生大脑皮层中的兴奋点还停留在对上节课内容或课间活动的回忆中,更有低年级学生把课前几分钟当成告状时间,而这些对接受本节课内容都存在抑制阻碍作用,老师很难在极短的时间把他们拉回课堂。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能够迅速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语文学习中。同时,它还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胆魄,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一)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开展语文“课前三分钟”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将主动权完全交到学生手中,为他们提供参与的平台,在这里他们说新闻作评论,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讲笑话,出脑筋急转弯,充分展现自己的机智幽默;诵读经典,讲述动人故事,和学生分享自己的心灵感悟;也可以表演自编自排小剧本,给学生带来全新感受。在学生的赞赏和老师的肯定、鼓励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表达自我的愿望和信心。
(二)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胆魄。
通过观察我发现在课堂上,有些学生由于性格胆小内向,不善言辞;有些学生自信心不足,不敢发言;还有些学生因为平时成绩不好,存在自卑心理,羞于表达。然而当他们面对家长和小伙伴时却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渴望表达自己,欠缺的只是表达的勇气和宽松的环境。在活动中,很多学生第一次上台后面红耳赤,手足无措,语无伦次,即使课下背得很熟的稿子也经常卡壳,这时教师给予他们鼓励和提醒,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经过几次锻炼,他们就变得勇敢大方,潇洒从容。
(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要在短短的三分钟内学会充分展示自我,需要下很大工夫。他们要消除自卑、羞怯的心理,树立自信;要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析、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逐句逐段地进行分析,推敲每一个词句,从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激发自己的感情;要对所选的故事、诗文等进行一些艺术处理,比如找出重音、划分停顿等;要用饱满的情感、准确的语言及语调进行练习。久而久之,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没有创意的演讲就没有生命力,要想在众多的课前演讲中脱颖而出,就要把同样意思的话表达得好、表达得妙,首先从报刊、书籍、网络、现实生活等多方面收集信息和资料中,预测听众的兴趣点,选择合适的材料,确定主题。然后,精心构思,筛选提炼,层层切磋,句句推敲,字字斟酌,想方设法地用最佳的方式达到最佳的效果。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写作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学会倾听,不仅是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需要,而且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它体现了学生对说话人的尊重,学生接受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学生倾听能力的提高,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主动性,而且使全体学生更加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在活动中,指导学生领会、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仔细地欣赏、揣摸别人说话的技巧,从别人的言谈中听出言下之意和弦外之音。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如:第一,听优点。训练学生听优点的能力,从听者的角度看,听优点有利于他们发现他人的闪光点,为自己树立学习的榜样;从说者的角度看,听优点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第二,听缺点。从听者的角度看,可以通过发现他人的不足之处,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培养规范的听说习惯;从说者的角度看,有利于他们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培养勇于接受他人劝告的品质。第三,听异同。让学生听差别不大的话语,比较异同,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听觉的灵敏度,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度,养成规范的听说习惯。
二
为了提高学生听的积极性,可以在低年级学生中采用给予红花或红星之类的奖励,对高年级学生用加分的方式进行激励。在长期熏陶中,学生的倾听意识得到增强,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
课前三分钟活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保持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活动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活动安排要具有系统性,符合学生的特点。
把课前三分钟活动纳入整个语文教学的大系统中,使之与阅读、写作、课堂等教学相联系、相结合,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阶段目标、演讲内容,精心组织安排。如指导低年级学生讲童话故事、寓言故事、背诵五言古诗、儿歌等,要求学生仪态大方,语句通顺,声音响亮。三四年级时,学生可以讲典故、成语故事,背七言诗,自己感受颇深的故事或发生在身边的事,要求发言者做到中心明确,语句流畅,感情充沛。五六年级时,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中心阐述,欣赏散文、诗词,要求阐述观点鲜明,有条理性和逻辑性,散文欣赏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循序渐进地训练,可以使学生综合性的语文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二)指导评价重在鼓励。
虽然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但他们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认可和表扬,所以老师在对学生进行点评时,要善于从中发现闪光点,同时注意给出的评价要因人而异。例如:对发言不成功的学生,要抓住他们别致新颖的题目、精准的比喻、恰当的手势等细微之处进行表扬;对发言十分出色的学生,可以从他的选材、立意、独特的见解等方面进行表扬,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认可,更期待下一次发言。
(三)应把握好学生情绪的兴奋度。
如果学生的注意力或情绪长时间沉浸于课前活动的氛围里,难以“自拔”,就是“过度”课前活动,不利于新课的进行。所以演讲主题的确定要注意尽量与即将进行的新课相结合,教师的点评既能给学生以激励和建设性意见,又不过于热情洋溢,控制好活动的基调和学生的情绪,使他们既能从课前三分钟活动中受益匪浅,又能跟随教师的引导及时调整为学习新课的状态。
总之,短短的课前三分钟有着无穷的魅力,它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综合的语文能力,值得我们不断地践行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