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3-04-29 12:25张元
考试周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归因理论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

张元

摘 要: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新课改”强调“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引领下,“归因理论”的运用既是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体现,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归因理论 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是帮助学生奠定基础的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基于这样的前提,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海德的“归因理论”,并将在实践中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归因理论概述

1.“归因”描述。

所谓“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1958年Heider提出了归因理论,最早的论述著于其《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Heider指出,人类的行为受其行为动机的直接影响,而学习行为也是一样。在教学过程中,归因是指教师为了预测和评价学生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而对学生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1]。综合分析,“归因理论”是当代教育中教师研究的重点。

2.“归因理论”应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当前,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社会的进步等方面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但教育的现状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普遍关心的问题。为此,众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从各自的角度入手,对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双方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归因理论为促进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严格来说,其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归因理论”的实施策略

1.“扬长补短”,制定可行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己的个性、志向、能力、个人爱好,以及性格差异,等等。通过教学引导,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更加真实的“自我镜像”。要让学生认识到:

(1)每个人都有优缺点;

(2)正确认识自身能力;

(3)具有奋斗意识;

(4)能够扬长补短。

案例1:新学年开始,笔者初接触小雯就发现她学习态度消极,作业拖拉,数学学习成绩不理想。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她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习态度很好,这就让我对她产生了强烈的了解愿望,也成为进一步去观察和指导她的基础。

在随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次在全班学生面前强调了她的语言表达优势;在单独辅导中,笔者让小雯自己总结了她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原因是归功于读书,并引导她扬长补短,全面发展。经过一段时间,她的数学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他学科的成绩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分析:数学教学的重点不仅是让学生提高数学成绩,而且要培养学习和思考的习惯。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当归结原因,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其次帮助学生扬长补短,而不是扬长避短。教师善于找寻发展的动机,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只有这样,“归因理论”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而学生也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2.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错误根源。

案例2:讲“分数加法和减法”时,学生对几组简单的分数加法计算后,有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个分数加法的简便方法:两个分数的分母相乘是作为和的分母,分母相加是和的分子。在这种情况下我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在黑板上列出了另外一组算式:1/2+2/3=?笔者让该生按照他刚才的“简便方法”去计算,亲自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看看这位同学的说法行不行得通。该生和大家一起,认真思考反复验证后,终于得出了正确结论:这个方法不是错误的,只是缺少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在分子为1,分母为互质数的情况下适用。

分析:这种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错误思维产生根源的过程,即是“归因理论”的另一种运用方式。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思考、交流中碰撞、调整,最终变得灵活且具有创造性。

3.树立表率,实现思想模范引导。

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归因理论”的应用,笔者所教班级的学生基本都树立起了一定的归因意识。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弥补自身的不足,在学习成绩提高的基础上强化了问题意识,互补互助,笔者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案例3:在“除法”一课中,笔者在板书时不慎将24÷2=12写成了24÷2=21,这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算错了。笔者有些尴尬,马上把数字21改成了12,这时候又有学生说:老师,你要分析错误原因。笔者说:即便是老师,也会有出错的时候,而刚才老师所犯的错误,是属于一时马虎。同学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马虎是要不得的,请大家认真吸取老师的教训,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力求不出错、认真、负责。

分析:错误在所难免,“归因理论”要求教师向学生渗透错误分析意识,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勇于向学生承认错误,为学生树立表率,实现思想模范引导,从而让学生形成客观面对错误的勇气,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

在小学阶段,归因理论的渗透离不开反思意识的培养。反思是小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实现再认识的自我检验过程。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反思是优化小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为小学生提供反思的空间和机会,强化“归因理论”的有效应用,让小学生具备良好的反思意识,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小学生的反思习惯,提高反思能力,进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郎霞.归因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指导意义[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S1).

猜你喜欢
归因理论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
归因理论视角下大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调查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策略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基于归因理论的顾客网上重复购买意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