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然 刘英姿 夏娟
摘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提升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本校传统的化学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就业导向型实践教学体系,有望为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作出贡献。
关键词: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44-02
习近平主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性难题,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显然,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与时俱进,有待能够构建以适应就业为中心,以适应就业为导向的本科生培养教学模式,才是符合当前国情的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的教学模式。我校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与改革探索,通过开设延伸性实验、递进式实验、问题导向性实验及创新设计型实验等,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其实践水平和能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以下是我校针对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一些具体举措与成效,希望能给同行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
一、传统的化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化学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尤其是实践教学部分即化学实验,是巩固化学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和提升实验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适应就业的重要培训课程。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多数实验仍为单一性实验,大型综合性实验相对缺乏。由于各实验之间基本相互独立,各模块知识条块分割,学生缺乏整体和系统的认识和理念。在今后的工作中,很难把所学知识联成一体、融会贯通,碰到复杂的问题难以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另一方面,一些实验内容与工作实际存在脱节现象。这是高校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由于大学较为注重开设巩固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实验,而忽视一些实用性强的专业实验,使得部分实验出现与现实工作实践脱节的现象。一些大学生在就业后短时间内难以很好地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之中,从而导致人们对于大学知识实用性的质疑。其实问题的根源之一是大学没有做好引导学生适应就业前角色,没有让学生置于一个相对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来提升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工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对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改革势在必行。
二、构建有效的就业导向型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就业导向型实验,是新形势下大学实验改革中的重要实验模式。它是将大学生置于一个模拟的职业环境中,在大学生掌握已有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前提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与指导老师共同完成的具有互动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长期以来,此类模式的实验教学在高职院校实行较多,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就业导向型实验的鲜明特点是:实验与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它取材于相关专业企业中遇到的问题,将学生置于现实岗位的情景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分析、创造、综合能力,并巩固和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具备综合竞争实力的化学专业学生大有裨益。就业导向型专业实验特别适合于化学高年级学生将学习过程融入将来可能的职业岗位之中,在“学以致用”的目标导向之下自主地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我校近几年来大力推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通过校企联合办学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少来自企业的技术难题即是专业实验中鲜活的题材。我们选择其中一些难度适中的技术问题作为大学生就业导向型实验素材,逐步建成了有特色的专业实验体系。根据已有的基础化学实验,结合重点建设的药学学科,自2009年起陆续开设了一批药物化学专业实验。主要是将化学知识应用于药学实践中,这样既可以拓展化学专业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巩固相关基础学科的知识和实验技术。以有机化学为依托,开设了药物化学实验;以分析化学为基础,开设药物分析实验;以物理化学为基础,开设了药剂学实验;并综合各学科开展了综合型实验。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开设了如下几种类型的实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延伸性实验。延伸性实验是以原有实验为基础,将实验方法或技能进行“移植”的实验类型。如:在本科生前期化学实验中,开设计算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磺胺嘧啶与甲氧苄啶的含量这一实验。为培养其知识迁移能力,要求学生设计阿司匹林-水杨酸体系不经分离同时测定双组分含量的实验方案,并验证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阿司匹林由于工艺或贮存的问题可不同程度地降解为水杨酸。计算分光光度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方法之一。利用原有实验的基础,延伸其应用,可逐步提高本科生实验技能的迁移能力。
2.递进式实验。递进式实验是以原有实验的基本技能为基础,进一步考察学生自我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验类型。如:在原药物化学专业实验中,学生已做过软膏剂的成型工艺。某药厂要做一个水溶性不佳的药物组份的软膏,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实验属递进型实验。学生不仅要掌握软膏成型方法,还要进一步解决其水溶性的问题使之均匀分布于软膏之中,这比原有实验更进一步。又如:某药厂一个有上市前景的药物制剂中某挥发性药材在颗粒剂制备工艺中损失较大,达不到含量要求。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亦是在原有实验技能基础之上进行的递进式实验。这些实验来源于药厂的现实问题,是锻炼大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素材。
3.问题导向性实验。问题导向性实验来源于药厂生产现实中的问题,适合于培养本科生初步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这一案例来源于某药厂科研人员的一个技术问题。有一个缓释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来检测4个小时累计释放量,实验员在测定时,溶出度总是超过100%。这显然是不合理的。问题出在哪里?试根据所学药学知识解决上述问题。溶出度不合格,既可能有检测的问题,也有可能是来自辅料的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不断试验。又如,某制药厂生产的对乙酰氨基酚片剂硬度总是不达标。如何解决?这需要学生运用已学的药剂学知识,结合自己的思维,逐步排查问题、解决问题。此类型实验可大大提高本科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新设计型实验。创新设计型实验主要是在一定实验技能和科研设计思维的基础之上建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综合能力的实验项目。在调研企业中现实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例如,某制药企业生产利血生(噻唑烷类结构)片,要求建立一套质量评定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在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及药剂学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通过科学设计来完成。首先,分析药物合成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杂质,需要药物化学知识;其次,建立分析方法,需要分析化学和药剂学知识,这样才能迅速去除干扰测定的辅料,使之准确度更好。在分析方法的选择上,可不考虑方法之间准确度、精密度之间的差异,以便能开发出适合准确、精密、快速检测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此类实验所需时间较长,一般分若干次完成。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合理分工,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我们开设的就业导向型专业实验既有相关性,又有一定的层次感,可将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进行训练。近几年来,共开设各类就业导向型实验二十余项,几百名本科生得到了全新形式的训练。由于实验全部取材于企业中遇到的问题,就业导向型实验在基础实验与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的工作之间架设了一个桥梁,实现了基础知识与技能向应用实践能力的转化,对就业能力的提高有直接的帮助,可望为化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雷杰,高翔,马林,张晋芬,庄继华.加强大学基础化学实验之间联系的尝试[J].大学化学,2012,21(7):16-19.
[2]陈福山,严平,张蔚萍.基于就业导向的化学化工专业实验课程规划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1,38(12):177-178.
[3]盛蒂,朱兰保,周开胜,杜庆才.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10):227-228.
[4]李启照.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药物制剂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1(8):162-163.
基金项目:湖南大学校级教改课题(项目号:521201752);湖南省教改课题的资助(项目号:HN2013056);2013年湖南师大校级教改课题
作者简介:刘浩然(1975-),湖南长沙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药学教学与研究。